上行階層報告:他們推動中國轉型--語境與意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2年12月29日 22:04 21世紀經濟報道 | ||
身份制之后 現代化已成為一個全球共同經歷的過程。在世界各國的經驗中,伴隨現代化的進程,必然出現社會分層結構的變遷。發達國家已形成了不同于傳統社會的分層結構,作為后發展國家的中國,社會分層結構雖然基于現代化的背景具有和其他國家的近似之處,但更多的是表現出同自己的國情、民情相符的一些特征。 1950年代以后的中國社會結構經歷了兩次重大轉型:第一次轉型是以新中國的成立為標志的階級體系的宣告結束。第二次轉型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后社會分層模式由身份制向經濟分層發生轉換。這兩次轉型對于我們的國家與社會民生,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解放初期的土改和發生在1956年的社會主義改造,打碎了舊中國的階級體系,同時也意味著不再以財產所有權作為區分社會地位高低的標志。取而代之的,是突出政治色彩的“身份制”。每一個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肯定還對填寫履歷表時的“家庭成份”一欄記憶猶新。貧下中農、富農、干部等稱謂是當時的備選項。區分身份的一個主要指標,就是所謂的“先賦因素”——家庭出身。身份制的存在,排除了公平競爭的可能,它以一種蠻橫的態度,否定了人的后天努力對于改變生活境遇的可能性。 始于1980年代末的中國改革開放極大地刺激了經濟活力,也開始松動了身份制存在的社會基礎。以往將個人人為框定在地域和單位的戶籍、檔案,已逐漸不再能困住人們的流動。社會進入到一個以經濟分層為主導的階段。在這樣一個社會結構中,逐漸出現一些在體制改革中普遍受益的上行階層。這里面,自然就包括了我們即將要提及的“精英”們。 精英釋義 精英并非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社會階層。 《說文解字》中說,“精者,擇也!薄墩滞ā分薪忉,“才能過人曰英!本⒁辉~指的是對人類這一族群經過苛刻選擇與排除之后,余下的一群出類拔萃的人。 應當說,精英的所指是很寬泛的。Pareto對精英下過兩個定義:狹義上的精英局限在統治精英;廣義上,精英是那一小部分在自己的活動范圍內取得成功,并達到職業等級較高的層次的人。他假設“在所有人類活動的部門中,人們給予每個人一個表明其能力的指數”,比如,對職業上出類拔萃的人給十分,對沒有攬到一名顧客的人給一分,等等,這樣,“我們就建立了一個類別,屬于這個類別的人在他們各自的活動領域中擁有最高的指數,我們稱這個類別為精英! 因此,任一領域、職業、學科中,凡是優秀突出,成績卓著的人,我們都可稱之為精英。當我們提到羅斯福、邱吉爾時,我們稱之為政治精英;當我們提到愛因斯坦、霍金時,我們稱之為科學精英。精英,無疑是人類中的精華,他們的身上凝聚了人類的優點,將人類的靈性與悟力發展到極致,他們的智慧與天賦,才學與精神,令平庸之輩高山仰止,令人類的歷史更添華彩。這樣一群人,應屬于人中之“極品”。 進入21世紀,雖然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差異與分歧,依然會在不同國家、民族和宗教之間的沖突上表現出來。但毋庸置疑的是,經濟發展已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主題。人類生活領域中,政治與意識形態的痕跡在逐漸隱去強大的身影,經濟的發展成為了超越國界,人種與膚色的共同話語。人們的精力與注意力日益投放到經濟生活中來,經濟領域中的精英們因此而成為各類精英中聚焦最多的一群。 同時,精英這一概念的內涵也在被人為地縮小使用到這樣一些人身上。我們對當今社會精英的瞬間直接反應,常常是和握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也就是《福布斯》公布的那一人群聯系在一起的。排列入前100位的,無可爭議地屬于我們視線中的精英。這是一群1990年代以后發展起來的,擁有較高素質的特殊獲益者,用社會學的術語可以稱之為“經濟精英集團”(李強:社會分層與貧富差別)。社會學在群體分析中,一般將社會群體分為兩個最主要的集團,一個是“精英集團”(elite),另一個是普通大眾集團。應該說,在任何時候,都是“精英集團”對于社會的變革、發展起到最重要的作用。 除此以外,我們在許多大城市里還經?梢钥吹竭@樣一些人。他們雖然沒上《福布斯》的排行榜,但他們的收入高而穩定,他們以車代步,車的等級相當名貴。他們在店堂明亮,服務周到的酒店商場出入。他們是一切高檔消費品廣告瞄準的目標。他們總是需要不停地用移動電話或網絡與外界聯系。他們衣著考究,無一處細節不是由頂級品牌作注解。他們的臉上永遠充滿了自信,似乎乾坤盡在其胸中掌握。他們有定期交往、人員固定的社交圈。實際上,他們早已過上了普通工薪階層不能企及的生活。他們往往是業界的翹楚,他們的言行舉止,都在對身邊的世界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對這些人,我們也習慣稱之為“精英”。 這樣的描述或許使精英在大眾眼中的印象依然顯得有幾分模糊,但是事實上,他們有一個更為具體而明確的稱謂,那就是——經理人,也就是那些在大中型企業中處于非業主身份的高中層管理人員。包括國企的職業經理人(也就是常說的“老總”)、私營或民營企業以及三資企業中聘用的中高層管理人員。 我們看這樣一份來自深圳的調查: 在商品經濟相對發達的深圳,已聚集了一大批經理人才,他們被視為深圳市經濟界的精英,大約有12.03萬人。他們對深圳市經濟的發展起著舉重若輕的作用。調查顯示,這些經理人,平均年齡37.48歲,男性占78.3%,戶籍人口占49%,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6.7%。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滿朝氣和活力,具有先進的管理技能是他們共同的特點。 毫無疑問,這是一群既受益于改革,同時又為改革在起著推進作用的人。這些人往往具有較高的學歷和專業知識水平,同時,他們的社會地位也在逐日提高。因為他們對于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在日益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精英”屬于上行階層,他們同時構成了正在形成中的中國“中產階層”。 中產階層 自20世紀40年代起,西方幾個主要的現代化國家的社會分層(social stratification)結構中,先后出現了以管理人員和公職人員為主的新中間階層,又稱“中產階層”。這個階層占社會就業人口的30%左右,已成為推動現代化社會發展、引導社會消費、穩定社會形勢、定型社會規范及主流社會價值觀的社會結構的主體力量。在美國,城市中間階層占全國自立人口的比重,1950年為16.9%,到1970年占18.2%。在日本,到1975年,“新中間層”已占到勞動人口的34%。(倪力亞:論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 中產階層占社會主體,是現代社會結構獲得穩定保障的標志,這已經是一個普遍達成的共識。其原因在于,首先,在中產階層占主體的社會中,當社會高層與低層之間出現了沖突,中產階層可以作為緩沖層,消解與緩和二者之間的矛盾,維系社會秩序的穩定。其次,由于中產階層遵循的是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往往是溫和、保守思想的代表,這樣一個階層占據社會主體,便意味著極端或激烈的觀點立場成為了少數。社會的穩定從而有了思想上的保障。另外一個原因,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是,作為社會中最主要的消費群體,中產階層保障了社會龐大穩定的消費市場。同時,他們通常以其生活方式,引導著社會其他階層的消費。 那么,在當今中國社會是否已出現這樣一個中產階層。如果存在,我們所說的精英,是否類屬于這一階層?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精英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除了一些初步的感性認識,我們對他們似乎并沒有更深的了解。他們仿佛一個神秘的蒙著面紗的美麗女郎,隱約透出來的迷人氣息并不能滿足我們想一窺其真實面目的愿望。從今年九月份開始,“亞洲市場調查公司”(AMI)歷時兩個月,完成了一項對“當代中國精英”的調查。涉及對象包括北京、上海和廣州在內三個大城市中的1000多名經理人。這項調查以詳盡的數據向我們呈示了一幅有關中國當代精英的生活方式的微觀圖景。 2002年12月30日 21世紀經濟報道第54版 新浪編者注:“激情燃燒的財經歲月-《21世紀經濟報道》歲末專輯”專題系《21世紀經濟報道》與新浪財經聯袂制作。本文為《21世紀經濟報道》2002年終特刊(1-60版)系列文章之一,該年終特刊(完全版)為《21世紀經濟報道》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21世紀經濟報道》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欲轉載本專題相關內容、或對本專題有任何建議,請來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62630930 轉5361聯系。值此新年即將到來之際,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在本年度對新浪財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