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的變化具有兩個可以識別的特征,一是資本和就業在部門間的轉移,二是資本和就業在地區間的轉移,……鄉
鎮企業、外資企業和其它非國有企業的進入和快速擴張是資源在部門間轉移的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但這個部門間轉移的過
程幾乎同時又表現為地區間的轉移過程。……這個現象很像甚至干脆就是經濟地理學上所描述的那個所謂"工業的集聚"
韓國高校兩個多月的寒假一般開始于12月中旬,這意味著我在韓國慶北大學經濟通商學院的教學工作即將進入最后
的復習迎考階段。在這最后的兩周時間里,學院方面希望我能為全院的教師(也對研究生開放)舉行一個關于中國經濟的"特
別系列講座",理由大概是中國的經濟變化速度之驚人讓很多人對中國產生強烈的好奇心。的確,在韓國工作幾個月之后,我
已發現,這里的大多數韓國經濟學教授對中國經濟雖具有職業的好奇心,但知之甚少。
在11月21日和29日,我分別作了關于中國轉型方式和高速經濟增長的兩場報告,得到出人意料的反響。29日
的演講中,我一開頭便說,要解釋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必須先拋棄兩個"謬誤":一個謬誤來自中國經濟的外行,一個來自
中國經濟的內行。外行的謬誤是相信中國還是一個農業經濟,因為他們知道中國有6至7成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而內行的謬誤
是不相信貿易對中國的經濟增長竟有那么的重要。
先來說來自外行的這個謬誤。沒錯,中國有65%的人口在農村,這的確是"國情",但是如果因此而相信中國經濟
還依舊是一個農業經濟,那就錯了。與東亞的新興工業化經濟體類似,從增長的角度來說,中國依賴的不是農業,而是工業,
尤其是制造業。現在,工業的增加值已經占到GDP的45%左右,與新加坡和韓國當年不相上下。而農業所提供的GDP只
有10%,而且這個份額還在下降之中。這意味著,解釋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需要將注意力轉移到制造業部門中。
只有理解了這個特征,才能懂得投資對中國的經濟增長為什么一直那么重要。20年來,是高水平的投資支撐著制造
業的擴張。與東亞新興工業化經濟類似,從總量上看,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保持了較高的投資率。從固定資產投資的
口徑來計算,投資率由80年代初的20%上升到了90年代末的35%左右。而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建筑安裝工程和設備工
具購置兩項又占絕對的份額,說明了工業和制造業經濟擴張中的絕對重要地位。
尤其值得引起我們注意的一點是,在改革以后的15年時間里,居高不下的投資率基本上是在中國經濟發生顯著的結
構性變化的過程中實現的。這個結構性的變化具有兩個可以識別的特征,一是資本和就業在部門間的轉移,二是資本和就業在
地區間的轉移,而這兩個轉移的過程幾乎是同時發生的。鄉鎮企業、外資企業和其它非國有企業的進入和快速擴張是資源在部
門間轉移的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中國制造業也因此而開始進入高速增長的時期。但這個部門間轉移的過程幾乎同時又表現為地
區間的轉移過程。絕大多數新興的制造業部門迅速地在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集中和集聚,這個現象很像甚至干脆就是經濟地理
學上所描述的那個所謂"工業的集聚"。這樣一種同時擁有多個增長中心的經濟在世界上其實并不多見。顯而易見,中國的高
速經濟增長不僅是依賴了高速擴張的制造業,而且是依托了能產生顯著"集聚效應"的制造業在地理上的多極化態勢。
同樣值得我們關注的另一點是,在制造業的高速擴張過程中,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長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
是,在很多研究文獻里,貿易的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常常被嚴重地低估了。這就是我前面所說的"內行的謬誤"。這個
謬誤的產生導源于國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中的"凈出口"項目。"凈出口"是出口與進口的差,等于貿易的余額。這個余額在總
體上只占中國GDP的1%至2%,因此,要核算它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的話,那么"凈出口"不僅微不足道,而且在經濟出現
貿易逆差時還會在實際上降低GDP的增長率。
因為這個道理,大多數研究都一致地認為,在中國所實現的高速經濟增長中,貿易的增長幾乎可以忽略不記。特別是
1997年東亞金融動蕩之后,關于中國經濟的"內向性"的判斷事實上已成為"共識"。因為總消費和總投資占了中國GD
P的90%,就是說中國經濟是一個內需為主的經濟、增長主要為"內需"而推動,似乎該是一個常識,但不幸的是,這個常
識可能導致一個謬誤。
應該不難想象,消費、投資、進口和出口之間都存在著相互的關聯性。而且對中國這樣一個以制造業為主的經濟而言
,進口和出口對經濟其它部門的貢獻往往可能更大一些。從理論上說,如果我們在沒能確認出口對構成GDP的其它支出項目
的影響力度之前,就簡單地從GDP的恒等式來直接計算"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自然就等于忽略了出口對其它支出項
目的"間接貢獻"的大小。正確的估計方法之一是,要首先估計出口對消費、投資和進口的影響,然后再去估計出口對GDP
的貢獻大小。而這就需要經濟學家真正去做研究了。
我注意到,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中國經濟學家的注意,而且開始有人利用類似的方法來重新估計中國的出口對GDP的
貢獻份額。例如,林毅夫和李永軍(2002)最近的研究就是先估計出口對消費、投資和進口的積極影響,之后再對出口增
長可以拉動GDP增長的貢獻大小進行估計。結果發現,平均而言,出口增長10%就可以拉動1%的GDP增長率。
其實,簡單的經驗會提醒我們,這幾年,沒有出口保持著15%至20%的高速增長率,中國的經濟增長要被拖下2
個百分點似乎是確定無疑的事。再從珠江和長江三角洲的經濟增長來看,出口擴張和外資的流入顯然已經成為經濟持續走高的
最重要的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