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陳學東;特約記者/謝麗萍(東莞報道)
面對蘇州等城市的競爭,東莞在它繁榮背后卻隱藏著深深的危機。如同一個正在快速成長的活力少年,東莞的發展需要更多的營養
東莞的輝煌,尤其是IT制造業的輝煌早已聲名在外。IBM副總裁關于廣深高速塞車15分
鐘會對全球IT價格造成影響的斷言;95%的電腦配件1小時內能夠在東莞配齊的說法;外貿出口總額連續6年居全國2000多個地級市之首的佳績……
作為大陸臺資企業最密集的地區,東莞一度是大陸各地吸引臺資時爭先效仿和借鑒的對象。從首家臺企1985年落腳以來,臺商投資東莞始終保持快速穩定增長,近年更形成高峰期。今年1~8月,東莞新簽臺資項目405宗,比去年同期增加30宗,合同臺資金額也高達5.48億美元,同比增長4.55%。目前,東莞有臺資企業4000多家,占大陸臺資企業總數的1/10、廣東臺企的1/3。
一系列的數字再次印證了本刊半年前的判斷——東莞并沒有因長三角的崛起而衰落。(見本刊第15期封面文章《蘇州崛起≠東莞衰落》)但這個響徹全球IT市場的制造業名城,繁榮背后卻隱藏著深深的危機。
東莞缺啥?
外資一向是東莞經濟的重要風向標。東莞今年上半年實際利用外資增長了7.9%,而深圳的增幅是22%,蘇州為39%。從引進項目的規模來看,上半年,東莞引進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為11個,而蘇州各級開發區引進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則多達110個。這說明在東莞雖然外資仍在不斷增加,但和長三角相比,還需大幅改進提高。
東莞目前引進的外資項目仍以一般的加工項目為多,毫無疑問,電子信息產業,已是東莞市的支柱產業。但東莞生產的是高科技產品,做的卻是其中勞動密集環節的工作,如人工裝配等。這跟東莞以前做服裝、手袋、玩具等加工業生產,并沒有本質的區別,不過對象比較高檔而已。也就是說,行業、產品已經升級了,但從技術看,生產方式沒什么不同。這樣,東莞賺的錢少,而且難以賺長久。與跨國公司競相在蘇州、上海、北京設立生產基地、研發中心和區域總部相比,東莞引進外資的質量有待提高。
在全球背景下再次審視東莞,我們清醒認識到,東莞最初是在一個農業縣的基礎上搞工業化、城市化,面臨人才、資金、技術、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東莞采用“三來一補”這種盡可能簡單的合作方式,換取了最大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但這種以粗放型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在20年后的今天,所釋放的增長能量越來越接近極限,難以支撐經濟的高速發展。
另一方面,東莞市的外資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在順景情況下,矛盾暴露得還不突出,但遇到世界經濟波動,結構上的問題就成了影響全局的要害。因此,再不把注意力放在承接大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上,東莞的發展就會缺乏后勁。比照中國的其他地區,華東、蘇南一帶外資經濟的發展也給東莞許多啟示。華東地區“大園區招商”成效明顯。而東莞,“家家點火,村村冒煙”的模式使其雖然有著“小、散、亂”的眾多企業群,卻沒有一個能和華東的大型園區相對抗。
東莞目前有100多萬常住人口,近4倍于常住人口的外來人口給東莞帶來活力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治安混亂、環境惡化的窘況。東莞過去“城中村”普遍建筑密度過大,布局混亂,市政基礎設施嚴重不配套,衛生、防災條件和環境質量惡化,外來人口大量聚集,一些出租屋成為黃賭毒的滋生地,存在大量安全隱患。
環境的惡化不僅影響了東莞城市形象,同時也使一大批高級人才放棄了到東莞發展。盡管東莞近20年來保持了每年平均20%的增長速度,但其較高層次人才和研發力量不足、缺乏自創品牌等在發展過程中日益彰顯。如不解決這些制約因素,東莞在未來競爭中能否勝出將未可定論。
東莞這個快速成長的活力少年,還需要更多的營養,還需要補“鈣”。
一補產業“鈣”
產業發展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不斷演進的過程。根據國內外的經驗,一個地區的產業發展大致經歷要素群集、產業主導、創新突破、財富凝聚四個階段。對照東莞情況,目前已經走過了要素群集和產業主導階段,已經形成了較大的經濟規模,比較穩定的主導產業和產業鏈,良好的產業支撐和配套條件。
基于對東莞的客觀認識,面對國內其他沿海地區引資競爭的壓力,面對世界產業轉移的大趨勢,東莞市提出了“東莞誓當經濟強市”的奮斗目標。東莞下一步的發展就是努力向創新突破階段過渡,具體地說就是要從目前的國際制造業基地向國際制造業名城轉變。而“名城”與“基地”,“產業主導”與“創新突破”階段的主要差別在于技術創新和市場擴展能力。從打造國際制造業名城的定位出發,打造IT強市已被東莞當成重中之重來抓,東莞具體提出了以生產零部件為主向生產整機和核心元件為主轉變;從OEM方式(沒有自我品牌的產品開發和制造)向ODM方式(自主產品設計和營銷)轉變;從單純重“硬”(硬件產業)向“軟”(軟件產業)“硬”并重轉變;從分散發展向優勢整合轉變的“四大戰略轉變”。
擬投資數十億元建設的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將成為實現這“四大轉變”的主要載體,園區招商將以世界500強為主要對象。東莞多次以書記、市長親自帶隊組團前往美、日、韓、德以及北歐等國進行招商推介,簽訂了一批金額為1.5億美元的投資項目合同和意向,德國電信、荷蘭飛利浦等也都決定拓展或初步達成了與東莞的合作意向。還有不少IT業界巨頭派員來東莞參觀考察,表示出了極大興趣。康柏、摩托羅拉、IBM、愛普生等都與東莞有親密接觸。
從昔日多多益善引進生產企業,到今時精挑細選引進研發機構,東莞對“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的全新定位與操作,意味著東莞從國際制造業基地向國際制造企業名城的成功邁進。
“現代產業好比是一只啞鈴。”東莞市委副秘書長、松山湖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檢養對記者說,教育研發與中介銷售形成了啞鈴的兩頭,附加值最低的生產加工則處于啞鈴中部。目前東莞產業鏈中加工制造環節十分強大,是名副其實的國際加工制造基地,而作為生產源頭的研發環節和實現產品價值的流通環節卻比較薄弱,“中間大兩頭小”的“紡錘狀”結構特征比較明顯。而國際知名企業的業務大多集中于啞鈴的兩頭,對于一個區域或城市來說,促進“啞鈴結構”兩頭的成長,關鍵在于加快產業支援服務業的發展。所以,東莞把松山湖定位為“東莞產業支援服務業中心”,就邁出了從“基地”到“名城”的關鍵一步。
記者在松山湖看到,投資10個億的東莞理工學院新校區已完成詳細規劃,目前進入設計階段,將于明年9月正式開學。松山湖內設的東莞著名大學科技城已同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26所國內著名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在投資7.5億、占地1平方公里的生產力促進基地,生產力大廈、學術交流中心、圖書館等項目全部于10月份動工,一批簽約的國內外研發機構將在這兒安家。
松山湖地處穗、港、深經濟走廊的中段,是東莞最大一塊未被開發的處女地。松山湖投資啟動資金到今年底止共為60億元。而據預計,“松山湖”建成后將為東莞市帶來上百億美元的出口值,產值相當于再造一個東莞。東莞的產業升級正在以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為龍頭全面推進。10月底,東莞市經貿考察團圓滿結束了對臺灣的考察訪問,考察團拜會了臺塑、臺玻、威京、英業達等一批尚未在東莞投資的工商業巨頭,通過和臺灣一些著名IT企業進行洽談,雙方有望合作生產芯片,以彌補東莞電腦組裝配套率“最后5%的遺憾”,真正做到電腦整機百分之百“東莞產”。而已在東莞投資的雅新集團董事長黃恒俊稱準備把筆記本電腦和剛開發出來的智能電腦應用系統放在東莞的工廠生產;裕元集團蔡其建則表示將擴大在東莞黃江鎮的投資規模,新增筆記本電腦生產的項目。
此外,東莞市政府大力支持有實力的臺商在石碣、黃江等鎮興建了一批專業電子科技工業園區。創立于1993年的裕元工業園可以說是東莞產業升級的一個縮影,它由世界最大的制鞋企業——臺灣寶成集團投資開發,創立之初以發展鞋材企業為主,近年先后引進了精成科技、技嘉電子、東成電機等6家高科技電子廠,其中3家是臺灣知名品牌的電子上市公司,科技含量非常高。精成科技電子廠具備年產100萬臺電腦的生產能力,是世界著名電腦硬件的制造工廠,IBM、摩托羅拉、愛普生國際巨頭等都已下單讓該廠生產電子配件。而由電腦主機板占世界市場13%的技嘉電子集團投資成立的東莞技嘉電子有限公司是東莞惟一一家生產個人電腦主機板的電子企業。在IT領域,東莞顯然早已不甘于做個“裝配工”的角色,它正在謀求更高端的位置繼續發展。據東莞市數碼產業協會理事長吳秋榮介紹,目前東莞的IT產業正在全面升級,在主要設備綜合性能指標方面,有60%的企業屬國際先進水平;在主要工藝技術指標方面,有51.8%的企業屬于國際先進水平;在產品性能指標方面,有61.8%的產品屬國際高檔產品,有82.85%的產品屬國內高檔產品;在市場銷售方面,有78.8%的產品屬暢銷產品。
可以說,產業“鈣”的補給為東莞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補智力“鈣”
松山湖或許可以在工業產值上再造一個東莞,但東莞城市的塑造卻不是一個松山湖所能承擔的。“松山湖園區的未來是美好的,東莞的未來是美好的。”一位被松山湖前景所吸引而來東莞發展的人大畢業生說。這句話也從另一個側面反襯出:“制造”好松山湖就是“制造東莞”,東莞的確需要一個全新的城市形象。
人才是未來經濟、科技競爭中的重中之重。而與北京、蘇州等地相比,東莞在吸引人才上一直不占優勢。在人才方面,盡管東莞已經轉而實施開放的人才政策,但目前除了成百萬熟練的產業工人外,高素質、高科技人才方面沒有優勢。
由于東莞市的城市環境特別是人文環境不盡理想,企業招攬人才和留住人才非常困難。東莞要實現產業升級,尤其在屬高科技領域的信息產業實現升級,最缺的是人才。外資可以引,為什么“外智”不能引呢?
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李長春在今年初視察東莞時,特別要求東莞要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成為科技某些領域的開發基地。以東莞現有的科研水平和技術力量,按部就班顯然不行,必須加快引智步伐,依托國內外方方面面的科研力量。可以說,東莞前20年的高速發展,主要是依靠引資;今后5~10年的新一輪騰飛,必須更多地借助于引智。
東莞目前已積極引進了一批國內外的研發機構。在東莞設立研發機構的優勢是可以直接與當地龐大的生產群體結合,實現按企業需求研發和研發成果的就地轉化。目前外資在東莞設立的高新技術研發機構已接近100家,技術研究人員2000人,每年開發項目超過300個。東莞還計劃重點引進一批國內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發機構,以此提高東莞的高新技術研發能力和技術創新水平。
此外,東莞還準備用5年的時間,引進100名學科帶頭人和科研骨干。據悉,這100名專家將根據產業布局和企業發展需要,圈定20個重點行業,每一行業中確定5名頂級專家,包括“兩院院士”、著名科研院所的學科帶頭人、高新技術企業、跨國公司等的高水平專家等,納入東莞的“專家信息庫”。對于納入專家庫的百名高精尖人才,將由市政府出面引進。這百名專家的引進的方式將非常靈活,可以是調動、掛職,也可以技術入股、咨詢指導、合作研究等多種方式,也可以在東莞設立實驗室或試驗基地。
所以,東莞下決心投資20億元建設“中國著名大學科技城”,使之成為集高新技術制造、研發、科技成果交易轉化、技術培訓服務于一體的科教與產業結合的創業創新基地。以此為契機,以電子信息技術及其產品為主攻方向,加強與國際著名電腦生產企業的合作,設法引進電腦核心部件的生產,強化區域性產業優勢。同時,輔助市內企業加快大型企業研發機構的組建。在大學科技城的建設中,東莞將更側重形成技術創新的機制和氛圍。
據不完全統計,東莞已與國內清華、北大、武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中山大學等55所高校建立了產學研協作關系。而大學科技城也已與上海交大、東北大學、華中理工大學、廣東機械研究所和葡萄牙塑料與模具中心合作,為企業提供企業資源計劃系統、企業物料計劃系統等在內的人才培訓及技術后援。
可以說,智力“鈣”的補給給東莞的進一步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三補環境“鈣”
東莞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重蹈了西方國家工業化初期“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現在已經到了不解決環境問題就難以可持續發展的時候了。
為此,東莞提出了“一網兩區三張牌”的發展戰略,東莞將在今后幾年內投入數百億元進行新城區的規劃與建設,實現“一年一大步,五年見新城”。目前,人民會堂、東莞大劇院、東莞圖書館、海關大廈等一批重點設施項目和道路工程已規劃完畢或陸續啟動。而占地7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只有10平方公里用于工業區建設,其余62平方公里用于研發、支持服務,“72-10”的概念在國內絕無僅有。屆時將徹底改變東莞城市化進程落后于工業化進程的窘迫局面,一個具有濃郁現代氣息和豐富人文內涵的新東莞已指日可待。
城市環境的改善不僅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到東莞落戶,而且也讓更多的臺商愿意在這里建設自己的新家。分析臺資在東莞的群聚,東莞市長黎桂康認為,除了臺商慧眼獨具和努力打拼外,主要得益于東莞一直注重營造和改善投資環境。優越的區位等多種優勢,是東莞得天獨厚的條件。尤其是東莞臺商子弟學校,以及外商居住中心等,為臺商提供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使臺商安居樂業,永續經營。
由臺商集資捐建的大陸第一所臺商子弟學校,主科采用臺灣教材,臺籍老師授課,兩岸均承認其學歷,目前1100多名在校學生都是臺商及管理骨干的子女。“東莞臺籍人士中,兩年一次輪調的管理骨干占絕大多數,如果沒有一所能接軌的學校,他們根本沒法帶孩子來。而且越是高科技企業,骨干素質越高,對子女教育要求越高。那時很多臺灣IT業者說,骨干不愿過來,他們無法把工廠移過來。這是雙方的損失。”臺商子弟學校創辦人葉宏燈董事長對記者說。
子女的教育問題解決了,東莞對臺商的吸引力也增加了。東莞臺商協會現任會長張漢文認為,臺商子弟學校的建立,使以往打一槍換個地方的臺商正逐漸在東莞這塊土地上扎下根。
安居方能樂業,在東莞打拼多年的臺商迫切需要一個溫馨的家園。繼“大陸第一所臺商子弟學校”獲得成功后,臺灣房產開發商又相中東莞未來前景,準備在東莞籌建“臺灣村”。最早提出“東莞臺灣村”構想的許調謀強調說,未來的東莞臺灣村同臺商子弟學校一樣,都是由臺灣來的鄉親組成的社區,無論生活習慣還是民情風俗都比較近似,所以,居住在“臺灣村”里的臺灣人在感情的交流、信息的互通等方面都能獲得充分的滿足。
在東莞,置辦一份家業已成了臺商的共識。“臺灣村”的賣點也是對臺商在大陸居家觀念的一個沖擊。籌建“臺灣村”,就是要打破臺商“以廠為家”的觀念,讓臺商真正實現“住商分離”,促使他們不僅僅關心“錢途”,而且還要關心家人以及生活品質問題。目前許多臺商家庭舉家住在工廠,不僅要面對一些生活方式習慣的不便,而且廠內生活文化設施稀缺,家人如果長期居住,文化也會有落差,更何況廠內的住家規劃,大部分無法滿足真正的居住功能需求。
醫療是至今仍困擾東莞臺商的大問題。張漢文說,臺商對大陸醫院的情況了解甚少,兩岸用藥習慣也有不同,他們生病后往往去香港治療,貽誤治療時機且十分不便。同時他們還享受不到臺灣的健保福利。為此,東莞臺商協會在當地的大力支持下,正在籌備集資建立大陸第一所臺商醫院,并計劃與臺灣有關醫療機構合作,以便與臺灣的健保制度接軌。目前已屬實質申報階段,建址和合作的臺灣醫療機構已初步確定。“如果臺商醫院能建立,臺商投資東莞將更加安心。”張漢文有所期待地表示。
在注重營造基礎設施的同時,東莞還注重塑造形象、內強素質、做好服務。東莞外經貿局的一位領導說:“我們早已擺脫了那種靠優惠措施來引資的初始做法,親商氛圍才是我們最著力營造的。”
可以說,環境“鈣”的補給讓東莞的進一步發展獲得了強勁的動力。
“東莞現在就像一個大工地,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東莞臺商協會副會長陳明致對本刊記者說。這句話也許就是東莞補“鈣”后的最好寫照,一座IT城市的重塑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施工完成后的東莞必將以一個全新形象呈現在我們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