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華安180指數增強型基金問世之后,又一只指數基金天同180指數基金也已獲得批文,并將于明年初發行。在
市場整體表現波瀾不興的大環境下,以被動投資為特征的指數型基金正成為基金市場中一股不可小視的新生力量。而指數基金
的逐步升溫,也引發了業內人士的諸多思考。
首先,如何客觀地評價指數基金運作業績是基金管理公司非常關心的。鑒于目前的證券
投資基金都必須有至少20%
的資產投資于國債,加之新股認購的無風險收益,我們的市場很難誕生出類似海外市場一樣的純指數基金。而如何準確評價我
們的指數基金就成為一個新課題。
天同基金管理公司投資總監朱順日前在該公司主辦的"指數基金專題研討會"上談到了對該公司指數基金信息披露的
一個想法。那就是,除了日常的基金凈值外,公司還將就完全復制指數的股票部分的投資單獨作出披露。其目的是希望能最真
實地反映該基金與指數標的物之間的相關度,而不至于因為債券部分的投資影響該基金擬合指數的誤差。對于這一做法是否合
適合規,業內尚有不同觀點,但這至少反映出基金公司正在不斷創新。
其次,指數產品的多樣化和市場化已變得刻不容緩。目前市場上的各類指數,除了上證180指數已經成為數家指數
基金的標的物外,其他如滬深綜指、上證A指、中信指數等也較多被基金經理選來作為基準(Benchmark)的。此
外,還有新華富時指數等也是不少基金公司未來新品的熱門追蹤標的。但這些指數目前在公眾接受度、成分股調整等諸多方面
都還存在一定的不足。
由于指數基金運作過程中,成份股的調整直接關系到基金擬合度乃至基金的表現,因此,如何規避指數編制機構可能
存在的關聯交易現象,是未來哪類指數能夠脫穎而出的一個關鍵。
第三,指數基金的推出會否引發新一輪基金相關費調整的浪潮呢?天同基金管理公司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境內基金
的費用變化將有四個比較明顯的趨勢:開放式基金更多地會采用后端收費的模式;各類基金的費用水平將有明顯的差異;境內
基金費用水平長期將呈下降趨勢;境內基金將會創新出更多的費用收取模式。
以"低費用"為一大特征的指數基金雖然會對主動投資型基金產生一些沖擊,但如果有一群這樣的基金出現,而實際
銷售成果又不錯的話,或許真的可能成為行業費用重新確立的一個導火索。
有資料顯示,海外指數基金規模的迅速擴大是在熊市中,而不是在牛市中完成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投資回報大
幅降低的前提下,低費用成為吸引投資者的一大"法寶"。這種現象是否會在中國內地市場上再現,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