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電企業第一場“渠道革命”扼殺現金流,樂華危機浮出。除卻內部管理因素,在某種意義上,吳少章的難題也
折射出彩電業多年掩藏的危機并沒有消除——所謂“彩電業回暖”并不如媒體歡呼的那么扎實
本報記者程李
作為一名公司員工,你上班的第一件事情是干什么?向領導匯報工作,還是與客戶打幾個電話?廣州樂華電子有限公
司(簡稱樂華)很大一部分員工選擇以上網發求職信來開始他們“漫長”的一天。
10月23日上午9點多一點,在位于廣州五羊新城廣場20層的諾大辦公室里,這些員工來回走動著,相互拍著肩
膀,問一句“喂,遞辭職信了嗎?”
“工作找得怎么樣了?”
“工資要到了嗎?”
這些在職員工大部分是今年剛剛畢業的大學生。7月他們曾抱著很大的抱負來到這家著名的中國家電企業,但短短幾
個月后,現實就給了他們粉碎一擊,許多人以為變局出現得太快了,有點接受不了。
停擺
此種可怕局面在樂華已持續兩個多個星期。由于欠費,這里的絕大部分電話已被電信公司停掉,只能打進,不能打出
。但事實上,“我們并不需要這些電話。因為,從國慶節過后,就不需要聯系業務。彩電生產線停了,貨源斷了,各分公司以
僅有的存貨對付經銷商!
《財經時報》獲悉,由于債務危機,樂華的賬號已被部分凍結。總部許多員工近兩個月的工資只發了一半。而售后服
務不能正常開展。10月上旬廣州市消委會不斷接到省外及本市消費者樂華彩電得不到維修的投訴,一周左右內已超過40宗
。
更為嚴重的是,資金鏈斷裂導致樂華在廣州新市鎮的彩電生產基地在早些時候停產(據說周二開始已部分開工),小
型機基本斷貨。各營銷中心只有以存貨勉強支撐。而樂華在惠州的彩電生產基地今年早些時候已實際被TCL掌控,新建在廣
州開發區的樂華信息產業園并沒有開工。
據悉,從去年9月以來,樂華彩電就處于缺貨狀態。北京國美電器于去年11月撤銷了樂華彩電柜臺,而與樂華合作
關系最久的北京大中電器從今年開始在逐步撤銷樂華的柜臺,目前只有三四家小店還保留柜臺,但銷售處于停滯狀態。
《財經時報》記者獲知,9月樂華彩電國內銷售收入不到100萬,其中80多萬由上海營銷中心貢獻,另10多萬
是廣州、長沙等為數不多的地方的業績。而樂華電子總部9月回款僅10多萬。對一家大型彩電制造商而言,這是一組可以忽
略不計的數字。
此前因欠款不付,新浪網和樂華經銷商等多個債主已把樂華告上法庭。
猛藥傷身?
在媒體紛紛高喊彩電業轉暖、一年一度的彩電旺季即將來臨的時候,“樂華”危機不期而至。這是一個巧合,抑或一
種宿命?兩三個月前,樂華電子充當中國彩電渠道變革急先鋒的豪言壯語還猶在耳旁,而現時樂華已走到懸崖邊。
盡管樂華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副總裁、樂華電子銷售公司總經理封安生反復向《財經時報》聲稱,樂華在調整,問題只
是暫時的,但很顯然,情況并非“調整”這樣簡單。
據稱,4月27日、28日兩天,樂華電子信息產業集團董事長吳少章召集樂華彩電所有管理層,包括各地分公司經
理召開“閉門會”。吳在此次會議上提出彩電業渠道變革的思想。5月,被稱為中國家電企業第一場渠道革命在樂華正式啟動
。主題是砍掉分公司,實行代理制。原有的各地分公司改為營銷管理中心,職能變得十分單一——給代理商提供技術支持和售
后服務;提供品牌支持;提供大型促銷方案的策劃和指導實施等。
吳少章認為,彩電已進入微利時代,龐大的渠道已然成企業的“雞肋”。他要果斷地扔掉這個“雞肋”。觀察界評論
道,應該說大方向上吳沒有錯。但在一個“重病號”身上動手術,帶來的或許是更早的“殺身之禍”,F在至少表面上看來,
這“節約成本近7個百分點”的渠道變革造成樂華彩電銷售收入銳減,引發了勞資矛盾、債務等一連串危機。
據樂華內部人稱,自今年初以來,樂華彩電單月回款數就一路下滑至千萬元左右,而樂華彩電前銷售總經理趙利軍曾
向南方媒體證實,去年樂華彩電單月回款都在1個億以上,最高峰曾接近2億元。
一位樂華員工說,樂華其實積病很深,但此前較為充裕的現金流把種種問題掩蓋住了,現在“河流見底”,問題便殘
酷地曝曬在日光之下。樂華走到這一步,絕非一日之“功”。
吳少章
1997年港商吳少章接盤廣州市屬電子公司旗下樂華電視,成立了廣州樂華電子有限公司。
吳是注冊于百慕達的長城數碼廣播有限公司(簡稱長城數碼廣播,1991年上市,香港交易所代碼0689)董事
會主席,為第一大股東。所成立樂華電子有限公司里面,長城數碼廣播占股份60%多,廣州市政府占20%多,其余15%
左右為清遠市政府所有。2000年3月,吳又以廣州樂華電子有限公司為本體,建立廣州樂華電子信息產業集團。
長城數碼廣播控股廣州樂華后,其主要資產變成樂華彩電以及年產500萬臺彩電的惠州長城工業園(現已由TCL
掌舵)。實際上,樂華彩電的海外市場長期由長城數碼廣播操控,擔綱人物是長城集團執行副總裁謝安鍵。在此人操作下,據
說,樂華彩電在海外市場頗有建樹。但是在國內市場,樂華一直在二線品牌游走。
從1997年至今,樂華彩電一共換了五任總經理,從原先的屠鳴皋、褚秀菊、肖振橋、趙立軍到去年上任的封安生
,幾乎是一年換一次。封安生此前是海爾彩電事業部總經理,去年才轉投樂華。
業界一直有傳言,創維董事長黃宏生是用人要疑,疑人要用,而吳是徹底的“用人不疑”,對下面的事業部經理充分
放權。但“用人不疑”的前提是識好人。熟悉吳少章的人士說,遺憾的是,吳對市場的把握很敏銳,“是一匹好馬,但卻不是
個好‘伯樂’”。
誰干的?
樂華內部管理并不規范,這樣在很多時候,是經理一句話說了算。名義上,樂華有一集團公司,目前集團公司旗下有
彩電、空調、洗衣機、手機、音響、電教(實質只有復讀機)、熱水器、廚衛、電工等九個事業部,但實際上,各事業部都獨
立運作,有各自的財務系統,并不需要每月向集團匯報財務狀況。總公司只有法務部、審計部等。早些時候集團還有一個品牌
管理部,后來該部被撤銷,奇怪的是只有部長楊慧勇一人留下來。
這種架構造成各事業部握有大權,只有審計部能對他們進行監管,但獨獨一個審計部起不到非常有效的作用。更有意
思的是,樂華電子銷售公司的業務主要是彩電,但復讀機、廚衛、熱水器業務也在其管轄范圍內。分析師稱,此種非常不明晰
的管理架構往往會對企業造成致命傷。
不止一端,在樂華種種舉動中,業內觀察者似乎看不到一個明確的市場戰略——從去年年末到今年5月,樂華先后兩
次從全國招收120多名大學畢業生。一些初出茅廬者經過短暫培訓就被委以重任,紛紛被派到銷售第一線。但是不到幾個月
,樂華就開始了渠道變革,許多人眨眼間就變為富余人員。
去年9月來,樂華人事變動非常頻繁,下面分公司經理剛上任又換掉,僅北京分公司一年間就換了四任經理。全國30
多處地方經銷處一大部分是“小鬼當家”。但一個只有一兩年市場操作經驗的年輕人能主導一個地區市場嗎?樂華彩電今年銷
售下滑,回款出現危機并不突然。
有員工說,今年來有的營銷中心儼然是“獨立王國”:不通過總部就擅自到工廠要貨,發貨,而且部分回款也不打回
總部。于是其他一些營銷中心也跟著效仿,紊亂就此出現。樂華電子有關高層稱,對此事有所耳聞,但并沒有證實。
而樂華電子總經理封安生則極力否認稱絕不會有此事。
封表示,“調整”肯定會侵犯一部人的利益,這是他們造謠中傷。樂華電子銷售公司副總經理殷星星稱,在渠道變革
前,各分公司經理手中都要一筆銷售收入的5到6個點的“結算收入”可供支配,這筆費用各經理可用來支付底下員工的工資
、做廣告、開拓市場等,靈活性很大。殷稱,相對其他的彩電企業,樂華分公司經理的壓力是最小的,日子很好過。加上灰色
收入,一年少說要賺個三五十萬,但現在總部把這個“結算收入”收上來后,一部分人肯定會不滿。
封和殷均指出,樂華維修人員的工資比TCL、康佳的都高,維修成本可能要高出30%,此次渠道變革觸犯了他們
的利益,這是售后服務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他們表示,樂華正在盡力修復此項工作。封更斬釘截鐵地表示,樂華肯定會以幾
倍于以前的速度發展。
樂華董事長吳少章不愿對此置評。此前,他曾非常高調地表示,樂華空調將于年內在A股上市,同時絕不放棄彩電業
。但有媒體報道,樂華去年曾多次與長虹、創維等彩電企業接觸,想賣掉惠州生產基地,至今年9月TCL的李東生終以700
萬元港幣掌控該基地,將它變為TCL的出口生產基地。目前,TCL集團和長城數碼廣播各持有惠州生產基地70%和30
%的股份。
此外,受各方影響,樂華空調目前處境也令人堪憂。
另類多元化
多元化對多數中國家電企業似乎是一條必由之路。在樂華身上,這種多元化應表現得更“徹底”,更“另類”。
我們可以看到,除主業彩電、空調外,樂華有手機、洗衣機、音響、復讀機、熱水器等多個事業部,甚至廚衛和電工
也有涉及。就如海信、康佳等堅持3C全面發展的企業來說,所涉門類也沒有這么齊全。如果不聽樂華員工介紹,記者甚至不
知“廬山真面目”。事實上,在所涉諸多領域,消費者對樂華相當陌生。
在黃宏生至今還在為手機牌照發愁時,吳少章早在前年就拿到這個資源。確如他底下人說,吳擁有商人敏銳洞察力,
能看到利潤。但吳表現得太過急功近利。對品牌號召力并不是很強、資金實力不雄厚的樂華來說,他何以全面“開花”?據悉
,除彩電和空調樂華有生產基地外,其他產品均是靠OEM取貨。對GE等著名名牌來說,他們可以全球采購,四處要價,樂
華能做到嗎?事實是,缺乏資金的樂華很多時候要聽憑供貨商擺布。洗衣機、音響、廚衛等事業部舉步維艱。專做復讀機的樂
華電教部留下一堆爛賬后完全癱瘓。
做OEM成本很低,即使“全軍覆沒”也虧不了多少錢。但是一個產品操作失敗,對品牌的損失是巨大的。
彩電業“倒春寒”?
在中國幾大家電企業中,樂華是暴露出如此驚心的問題少數幾家。事實上,問題企業絕不僅樂華一家。譬如山東的小
鴨電器,合肥榮事達、美菱甚至廣東科龍、美的。中國家電企業曾取得過耀眼的成績,但經過這么多年發展現時已到瓶頸。
今年來,隨著康佳等彩電企業扭虧為盈,TCL、長虹、海信紛紛進軍高端,彩電行業陣陣暖風頻吹。許多人都認為
,彩電業的又一個“春天”來了。這是真的嗎?樂華危機的出現應與其內部管理有密切的聯系,但在某種意義上,也折射出彩
電業多年掩藏的危機并沒有消除。
事實上,現在對于大多數彩電企業來說,一方面為渠道所累,一方面又不得不做渠道。因為很顯然,現時單純依靠主
要盤踞于大中城市的國美、蘇寧等大的零售終端,既會受其制約,網點也不可能全面鋪開。所以,在這種轉型時期大多數的彩
電企業都堅持兩條腿走路。但這樣無形會提高成本。彩電業的實際情況是,利潤越來越薄,一臺彩電只有100元的利潤空間
,刨出相關費用后,彩電企業所得少得可憐。
出口創利今年也被許多企業樹為重要武器。但一位彩電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中國彩電品牌在國外還沒有形成品牌
效益,一臺彩電在海外的均價是100美元。此種價格本身根本就賺不了錢,只能是做大規模,形成相對成本優勢。
樂華危機在此種背景下出現,確實有些耐人尋味。
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他們都是在一種畸形或者說并非合理的架構下成長起來,管理不規范所積累下的病灶
,不可能一下消除。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