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地說,華聯商廈對華聯超市已經不是暗偷,那簡直是明搶,因為董事會的決定是根據現在堂而皇之的制度做出的,換言之,華聯商廈有權這么做,而且只要你不能證明華聯商廈的董事長與莊家有內幕交易(這種證明簡直是不可能的),那它就是合法的。這就是最可怕的一種竊賊——制度缺陷。
那是2001年4月發生的事件,中國第二大本土連鎖超市——華聯超市希望通過增發股票
,募集6-10個億的資本,趁著對跨國商業巨頭進入的限制尚沒有完全解除之際,迅速向全國擴張,搶占有利地位,但它控股51%的大股東華聯商廈做出了一個顯然犧牲華聯超市的決定:送配股。
如果不是昏了頭,華聯商廈這么做簡直是不可理喻,唯一符合理性邏輯的解釋是,華聯超市董事會這次決策,客觀上是配合莊家出貨的行為。假如這是真的,這將是強盜邏輯對真實價值的一次莊嚴的嘲諷。
更可怕的是,盡管華聯超市董事長華洲對此非常憤怒,但他根本無力反抗,因為對方有著體制的合法性,對方的所作所為他只能接受,華聯超市的職工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夢想斷送在自己的董事會上。
偷竊奶酪最可怕的竊賊,就是這樣的制度缺陷之賊。
被“注了水”的股票
中國超市第一股華聯超市(600825)董事長華洲是否已經高處不勝寒?在過去一年內,華聯超市股價狂漲已超過80%。
2000年10月24日,華聯超市借時裝股份之殼上市第一天,股價摸高24元,在華聯商廈(600832)開始運作華聯超市借殼上市之前的6月初,時裝股份股價僅為16元左右。
2001年2月3日,成名得勢于上海的華聯超市與北京西單百貨資本結盟,華聯超市控股77%,由此拉開進軍全國的序幕。與此同時,華聯超市股價繼續攀升,4月19日開盤價29.5元,儼然中國股價最高的商業股。
與股價悖反的是,4月12日經股東大會審議的華聯超市的2000年年報顯示:調整后的華聯超市每股凈資產為0.627元,同時年度分配每10股配三送二,加權平均后每股凈資產僅四毛多,其每股凈資產之低令人大跌眼鏡。
分母膨脹80%,分子縮水1/3,華聯超市市盈率逼近70倍,奇哉!凈資產如此之低,仍要配送,華聯超市豈不怪哉?
面對“注水股”的疑問,一向快人快語的華洲語態沉悶:我是董事長,這是董事會的決定,我不能說董事會的決定錯誤。他說:“都在年報里了,答案要你自己找。”
華洲乃至華聯超市看來心不甘情不愿。2個月前,記者曾經專訪華,當時他剛和北京西單劉秀玲簽定聯合投資西單華聯超市的協議,頗為意氣風發地描繪了他的中國商業超市托拉斯的構想:在全國劃分六個區,每個區和一家當地的上市公司合作,多渠道融資,從而建立起中國第一個百貨業超市超級終端。華豪情壯志地表態,要和沃爾瑪、家樂福一決雌雄。
“即使和其它上市公司合作,這個超級終端的主力資金也只能由華聯超市擔當。”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裴亮指出:就像西單華聯的合資,華聯超市要控股77%,就是要保障自身成熟超市業態的主導權。
這可是一筆不菲的投資。僅在北京地區,即使第一年內的100家超市連鎖計劃,華聯超市最少也要投資5000萬左右,可錢從哪里來?
在華的如意算盤中,錢自然從股市上來。這是華千方百計借殼上市的目的。華曾透露過自己的思路:由于華聯超市的超市商業概念優越,超市的經營能力很強——1999年的凈資產收益率高達33.07%,因此可望上市一年后增發股票。說這話時,華聯超市股當時每股27元左右,如果華聯超市增發股票5000萬股,以很正常的20元配股的話,2001年底可以募集到10億人民幣,即使3000萬股,也有6億。
而配三送二幾乎一下子就斷送了華的幻想。按正常情況,華聯超市配股融資額度能有增發股票的1/10就不錯了,也就是最多1個億。根據證監會的有關規則,配股一年內不得再增發股票。更糟糕的是面對只有四毛多的每股凈資產,投資者收益兌水,企業的資本公積金減少,華聯超市如想重塑眼下在股民心中的投資形象,那將事倍功半。
難道華是自食其言、出爾反爾之徒?僅僅一個月前,華聯超市還宣布要在5年內建5000家連鎖店,那是華的一個彌天大謊?難道半個月前,華還曾警告過超市的進入者:超市玩的就是大資本概念,幾百萬,幾千萬不要干超市,只是跟公眾幽了一默?
最初的增股變成配送股?如此魔幻般大逆轉始于何時何地?華洲到底又有什么難言之隱?
“亦父亦兄”華聯商廈
在華聯超市征戰全國,急需股市融資時,這個有些釜底抽薪味道的決定,是在華聯超市第三屆董事會第六次會議上做出的。
那次會議一定發生了某種非同尋常的事。董事長華洲對此三緘其口,華聯商廈控股50%的大股東華聯商廈(600832)的董事會秘書屈波稱要獲得董事長張新生的授權。張正在俄羅斯,張的秘書小姐則答:“這是他們(超市)董事會自己考慮,根據自己的需要決定的,這里沒有辦法回答。”
很巧妙的太極推手并不能掩去超市董事會的構成:在華聯超市的股份中,華聯商廈擁有華聯超市50%的股份,為控股大股東,華聯集團擁有10%股權,為第二大股東。
集團和商廈的法定代表人均是張新生,換言之,集團和商廈是張的兩張牌,有兩樁關聯交易可窺視張更看重哪張牌:一、商廈于2000年6月,將評估值為負265.56萬的、商廈控股70%的上海市婦女用品商店信誼商店以1元的價格轉讓給集團;二、將評估值為4481.4萬元的、連續虧損的浙江上海華聯商廈50%的股權(價值2240.7萬),以2732.4萬的價格轉讓給集團,其中1997.2萬元乃是以南京東路華聯商廈大樓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的優良資產置換的,兩筆造成集團資產損失757.2萬元(資料來源:華聯商廈2000年報)。
如此超市和商廈間就形成了一種微妙的關系,兩家本應是獨立的上市公司,從集團的構架上,都應是集團的子公司。但由于目前的資本結構,超市不僅無法獨立,而且商廈既是超市的“兄長”,又是實際的“父親”,但它2000年主營收入反而比1999年減少1.1億,這與華聯超市的高速增長對比強烈,頗令人尷尬。
因此,如果不是華洲出賣華聯超市的利益,那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在董事會上,大股東和二股東運用了自己的權力,扭轉了華聯超市的意志。
華聯商廈曾表示:“通過控有華聯超市股份有限公司50%的股權,以第一大股東的身份贏取長期豐厚回報(華聯商廈年報語)”,那配送股的決定會給商廈贏得怎樣的回報呢?配送股與增發股票對商廈有何不同呢?
增發股票,肥美的是超市,因為增發必須有明確的投資項目,所募集的資本用于超市的發展,除了超市未來發展賺取的利潤分配外,商廈很難直接獲得眼下一次性分配的利益。然而,如果按照目前董事會決定的每10股派發現金0.50元,商廈可獲利257.1萬;每10股送紅股2股,共送2057萬元,商廈獲利1028.5萬元;提取資本公積金3085.5萬元,每10股轉贈3股,商廈收益1542.7萬元。合計2827.8萬元。
這筆錢將寫進商廈2000年成績單。
公家沒有贏家
真正的贏家未必是商廈。
來自上海、北京的兩位資深證券分析人士認為:配三送二的方案,其最大的受益人將是股市炒作華聯超市的莊家。從2000年6月初到現在,華聯超市的股價已經被從16元炒到29元以上,而且這支股票的換手率很低,經常保持每日成交1~2萬股的狀態,莊家已經贏得了極高的回報。由于目前這支股票的價格已經高得有些離奇,那么,莊家的最佳選擇,是在不損失既得利益的情況下,將股價適當打壓,一則可以出貨變現,二者有了做高空間,繼續炒作該股。相形之下,如果是增發股票的話,等于莊家把價格做高后,華聯超市坐享其成,這顯然是莊家們所深惡痛絕的。
于是就有了兩種可能性,一種是莊家的意志和董事會的決議純屬巧合(如有雷同,請勿對號入座),二則兩者之間存有某種微妙的聯系。孰是孰非,只有當事人才心知肚明。
可以肯定的是,股市上的超級利潤對華聯商廈也產生了很大的誘惑。華聯商廈2000年年報披露:公司自籌資金1.5億元,投資海通證券,持股海通4.6%的股份,而海通證券是一家擁有32.6億資本的證券大鱷。
股市乃利益博弈的巨大漩渦,有贏家必然有輸家,華聯超市三屆六次董事會的輸家已經昭然若揭,是華聯超市,那誰是贏家呢?是華聯商廈嗎?未必。正如裴亮所說:超市連鎖已經為上海聯華、華聯超市等企業證明是中國商業的一條出路,投資會贏得很好的回報,華聯商廈目前的投資重點——傳統柜臺百貨連鎖,至少此前在中國尚沒有成功者。華聯商廈和集團曾因1992年的遠見卓識,累計投資1.3億于超市,已贏得了數億的回報,他們今天是否與昨天背道而馳?股市的漩渦是否會成為華聯黑洞?
如果這真的是一個“投機是投機者的通行證,實業是實業家的悲涼賦”的體制與股市,那到底是誰給了投機者以通行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