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財富》雜志推出2002年度“財富報告”,包括年度10大新聞、年度10大產業、年度10大英雄、年度10大事件、年度十大反派、年度10大名詞、年度10大產品、年度賺錢最多的人、年度最佳操盤手、年度最佳經理人、年度最佳公司,其中年度十大產業如下:
撰文/劉軍
電信業:血戰上演之前
2002年9月中旬,中國聯通從疲軟的A股市場融資115億元。而原定2002年10月國內上市的中國電信,計劃推遲。
從2002年1月8日聯通CDMA試營放號開始,聯通就為自己定下了1年700萬用戶的目標,而其已經建成的一期工程可容納1,500萬用戶。在這一年的發展過程中,雖然也遇到過CDMA手機售價過高,并且質量難以保證的問題,但是憑借大規模采購手機,然后直接介入終端市場——買話費,送手機的方法,聯通基本過關。惟一需要長期解決是CDMA目前的通話質量以及來自其他GSM運營商的競爭。
聯通的好日子,基本上也是中國電信業的一個縮影。
2002年,與全球電信業低迷相反,中國的電信業依舊保持著平均每年增加固定和移動通信交換機4,600萬線、用戶3700萬戶的發展速度,截止2002年,整個九五期間全國通信投資累計達到8,000億元。移動電話網和固定電話網的規模分別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截至2002年7月底,我國固定電話用戶2.01億戶,移動電話用戶1.8億戶。全國電話普及率達到25.9%,固定電話主線普及率達13.9%,移動電話普及率達11.3%。光纜達到146萬公里,上網用戶數超過3,000萬。通信業務種類繁多,基本滿足了社會對通信業務的多層次需求。同時,電信業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意義是對國民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僅2002年上半年,全國電信業務收入的增幅就是同期GDP的兩倍。
但是,在2002年西方國家電信業步履維艱的背景下,國內的電信企業也應居安思危。雖然聯通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但我們也更應該看到這主要是CDMA光環的吸引力。而電信業務主體——固定電話,已經步入“增量不增收”的調整期,這一點已經得到國家主管部門領導的認同。從中國電信2002年招股說明書的要點中我們可以看到,融資之后,其將大力發展數據業務,預計有關業務將迅速增長,集團將透過擴大現有網絡來提高互聯網業務市場占有率。事實上,目前我國數據業務收入只占電信總收入的4.6%,這塊潛在的市場將有可能成為中國電信業的持續增長點。
2002年9月7日新華社發布了一條新聞:鐵通總經理彭朋離職,繼任者為喬金洲。這是鐵通成立以來最大的人事變動。與此新聞相聯的就是鐵通隨后將60億銷售收入的經營指標調整為45億元。與聯通、電信的高歌猛進相比,鐵通的故事告訴我們,僅僅擁有一張網而缺少資本的支持,是不足以搞好電信產業的。而就在10月22日,中信獲得了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簽發的兩張電信牌照。從而使中國金融信托領域的老大成為了國內第七個電信運營商,這也是對中信幾年來謀求電信行業的一種獎勵。2002年6月,中信集團就已經和衛通集團有過合作的意向,后來又下東方衛星通信公司50%的股份。通過合作公司來整合中信手中的地面電信資源。而中信目前手中的王牌就是“從長春到廣州”的地面骨干網絡“奔騰1號”光纖網絡。中信集團稱,此網絡可覆蓋中國近80%的人口,已鋪設兩萬多公里。
資本運作以及大資本介入將是電信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資本運作運作也是把雙刃劍,新一輪的血戰可能要等到2003年以后才能上演。
銀行業:暗戰備忘錄
2002年在哈爾濱某金融機構任職多年的張君加入到應聘招商銀行的潮流中,促使他做出這個決定的是招商銀行的高薪和更有發展的環境,他也承認自己有可能聘不上,因為他所熟知的一些優秀的客戶經理都已經被城市商業銀行招入其中。事實上,銀行界并不只有招商銀行一家在積極擴張業務,為了吸引儲貸,一場全方位的競爭已經拉開序幕。最直接的表現是人才戰暗潮涌動,一些享受優厚待遇、拿年薪的中層管理人員,也會隨時被挖走,因為一個好的客戶經理也就意味著良好的客戶資源。
競爭的壓力還直接體現在銀行員工的身上,幾年前能夠在銀行工作,還是讓人羨慕的事情,但是到了2002年除了依舊讓人羨慕的地位,他們的工作卻比以前辛苦了許多,甚至一些人的收入已經與吸儲、吸貸的業績掛鉤,這樣慘烈的競爭也激發了銀行員工做業務時的一些“毛招”。
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的努力過程中,就曾經做出過一系列關于開放金融服務業的承諾。而從2002年2月1日起經過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已經開始實行。政策精神主要包括取消外資金融機構設立的地域限制、對象限制、人民幣業務主場準入的規模數量指標;放寬設立中外合資銀行或合資財務公司中方合作伙伴的限制;調整外資金融機構從中國境內吸收的外匯存款不得超過其境內外匯總資產的比率;取消對外資金融機構人民幣業務資金來源與其外匯資金來源掛鉤的限定等。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基本上為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確定了法律地位和權利義務的劃分。2001年12月末,外資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銀行為31家,到2002年7月末,外資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銀行已經增長為44家,外資銀行人民幣資產總額為445.77億元。
在介入傳統銀行業務的同時,外資銀行的布局策略亦出現了向全方位發展的趨勢。9月30日,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對外宣布,匯豐已獲準在中國內地向當地居民和國際客戶推出網上銀行服務,并于2002年年底之前開始這項業務。而此前東亞銀行已經于8月20日獲得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可以在內地開展網上銀行業務。在他們的背影下,花旗銀行等一干著名外資銀行也在排隊等候中國人民銀行的批準。
外資銀行的布局還不斷向中國內陸挺進,11月7日新加坡大華銀行成為3年來第一家在北京設立的外資銀行。2002年11月份,QFII政策公布之后,匯豐、渣打、花旗已經著手積極申請成為QFII的托管銀行和清算銀行,他們如此之快的反應并不稀奇,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逐步放開,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除了會繼續擴大在中心城市和各金融領域的存在之外,肯定會出現越來越多實質的內容。2002年,中國銀行業的另一變化來自民營資本對介入銀行經營的興趣,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為媒體關注的就是浙江商業銀行引入民營資本計劃。雖然不代表2002年中國銀行業發展的主流,而且計劃設計資本、服務范圍都很有限,但是在2002年相對平靜的局面下,他們輕輕地觸動了政策的神經。
汽車業:打開家用之門
一種名字叫神箭的轎車,在車市中掙扎了10年之后,在大潮涌起的時候卻選擇了激流涌退并進入綠色產業,改項種植楊樹樹種。對此,有人戲稱其老板曾中安才是真正的農民,將鋼鐵橡膠變成了一棵棵木頭。另外一個經常被對手和媒體稱為農民的人——李書福卻還在汽車產業中堅持,他要求吉利的員工都要開自己生產的汽車,經常掛在他嘴邊的一句話是“中國的汽車產業不能都叫外國人瓜分了”。
2002年,也許只是巧合,在世界汽車生產過剩的大背景下,跨國巨頭相繼來到中國。日產、雷諾落戶十堰,東風、馬自達與一汽簽定生產協議,寶馬聯手華晨,再加上先到者如通用、大眾、本田、克萊斯勒等,幾乎所有跨國汽車巨頭都已經在中國搭起臺子。豐田通過1年來細密的運作,尤其是把握住一汽兼并天汽的機會,在中國形成了一汽、天汽、川旅三駕馬車的格局,使其旗下車型可以均勻分布,既可全面搶奪通用、大眾的市場,而且可以有效制約中方合作者。而福特、雷諾則通過他們在亞洲的棋子馬自達、日產加速了布局。同樣來自歐洲的寶馬,借助華晨空降中國之后,就將矛頭直接對準了奧迪占有優勢的公務用車市場。看來,世界巨頭在中國,一場了解恩怨的戰爭不可避免。
在這場戰爭中國的企業是否可以成為漁利者?從2002年的表現看,未必!日本政府曾經告誡本國的汽車企業,不要將最新的技術帶到中國,以防中國成長為出口大國。歐美日企業進入中國毫無意外地都看中了中國日益形成的中等收入群體所營造的巨大家用車市場以及相對廉價的資源。他們推出售價20萬元左右的中低檔車型,卻對技術含量高、售價高、可以形成出口歐美的高檔車型盡量回避。即使日產、豐田這種急于找到適合其發展戰略的合作伙伴的企業,在他們所做出的種種讓步條件中,不生產高檔車車型是不可退讓的條件。就如不久前日產斷然回絕東風所提出來的生產“公爵王”和“光榮”兩款高級轎車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汽推出中華轎車系列高檔轎車雖然顯得彌足珍貴,但是我們的技術、品牌、資金還不足以保證我們可以走出國門,甚至在國內與國外品牌抗衡,擺在中國家用汽車制造企業面前的兩難現實必須面對。
與之相比,2002年中國的低檔車市場顯得更加熱鬧,更具有故事性。以李書福、李書通兄弟為代表,民營企業正逐漸成為中國家用汽車制造業的第三支力量,并徹底將低檔轎車的價位拉倒了5萬元以下。但是筆者調查顯示,中國有購車欲望的消費者更青睞8到10萬元價位的汽車,而對于“便宜就好”并不太感冒。
總的說來,2002年更多的投資投入家用轎車生產,也有更多的車型投放下線,拉動了諸如鋼材的、橡膠、玻璃、油漆等32個行業的發展,并對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對此我們當然感到高興。高興之余也有一絲隱憂:在中國的家用轎車市場上充斥著眾多相同性價比、檔次的轎車,中國的生產企業引進的也大多是技術水平相同的生產線。他們在市場競爭處于膠著狀態時,往往會選擇啟動價格戰,例如2000年菲亞特西耶那VS賽歐VS豐田T-1VS通用POLO。我們擔心如此重置的建設和頻繁的價格戰浪費的都是中國越來越珍貴的資源!
地產業:已經有一點過熱
貢院六號。上海紫園。前者號稱每平方米均價4萬元人民幣,后者每套別墅售價也在2000萬元以上,更有標價1.3億元的1號別墅。同樣的叫賣還出現在南京、杭州、蘇州、深圳,千萬豪宅是2002年中國房地產一個夸張的驚嘆號。2002年10月25日,《福布斯》終于推出了它的2002年度中國首富100排名。讓我們驚訝的是有47位大亨在做著房地產買賣,而排在最“錢”面的10個人中只有兩位沒有與房子沾邊。
2002年11月份朱總理在接受香港記者采訪時曾經說:“現在的建筑工業、房地產發展的很快,現在已經有一些城市的房地產我認為已經有一點過剩,就是說空置率比較高,所以我們要嚴防房地產泡沫經濟。”朱镕基也強調2002年房地產發展“是市場行為,我不能說是快還是慢,我只能說是空置率還是高一點,有一點熱”。
2002年前三季度,全國商品房空置面積同比增長10.6%,比去年同期增加9.7個百分點,也高于一季度增長4.7%和上半年增長9.2%的水平。需要指出的是商品房空置指數是一個逆指數,它的增長會直接導致國房景氣指數的回落,是房地產業出現不良情況的訊號。但是,空置指數的統計數字來源不僅包括商品房,還包括大量的公建項目。而且在GDP相對較高的城市,適當的房產存貨也是可以和必需的,而這部分數字,在空置面積分類指數中就無法體現出來。
所以,2002年房地產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始終存在著房地產業是否過熱,是否應該加以控制的爭論。畢竟,空置指數不能形成鐵證,而且全年大多數時候國房景氣指數維持在104點的穩定水平線上。最重要一點是房地產的發展為中國7.8%的高經濟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作為城市居民,你是否發現身邊的建房工地一個接一個地出現,房價卻漲得你越來越買不起。看看統計局的數字:2002年前3個季度,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達到2,368元/平方米,同比增長6.4%。而同期,全國房屋累計完成竣工面積11,34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6.4%,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了7.3個百分點。
2002年我國已有一千多個城市采用土地儲備制度。而這一制度在香港早已實行,所有土地由政府統一掛牌經營,盡管許多房地產商認為2002年在中國搞房地產只有10%到15%的利潤,土地儲備制度造成的高土地價格正在蠶食房地產的利潤空間。但是他們投資房地產的熱情看,沒有絲毫減退。雖然土地價格高居不下,但是在土地限量供應前提下,土地也有巨大增值空間,開發商一旦取得土地使用權,開工建房以后,就可以將土地的增值平攤入每一個平方米的建筑面積中去,實際上這部分成本并未支出。而且從投資的角度看,只要前提、環境未發生變化,這種增值就將繼續下去。在這樣火熱的市場中,我們支持良性的投資,但也要防止少數人的投機行為,香港許多中小投資者被套牢房地產市場就是前車之鑒。
高效農業:把水分擠出去
先是被懷疑非法使用土地、偷漏稅、虛報產值,后是任職朝鮮新義州特區行政長官,繼而被抓,2002年有關歐亞集團和楊斌熱熱鬧鬧的故事,卻使國內一直積極推行的高效農業蒙上了一層陰影。同樣是有關農業的新聞,2002年3月15日日本民間農業團體公布中國產的冷凍菠菜中農藥殘留物超標,成為2002年中日農產品貿易戰的開端。至7月10日日本厚生勞動省建議相關行業自行禁止中國菠菜的進口,中國農產品出口日本受阻。
這兩件看似毫無聯系的事件放在一起剛好構成了2002中國農業年所要面對的困局。對內要面對改良產業的結構,增加農產品的技術附加值,以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的壓力。對外則要面對越來越復雜的貿易壁壘。
中國是農業大國,但并不是農業強國,我們最欠缺的就是技術和高效的生產力。今年已經是中國加入WTO的第二年,擺在中國農業面前的局勢是要么抓住關稅平等的機會,大力發展綠色、高效農業,去強占歐美的高端市場;要么就是眼看著失去市場,而且自己的市場也被蠶食。2002年,我們已經可以在中國的乳品市場中看到世界排名前20位的乳業品牌的身影,顯然這只是國外農產品進入中國動向的開始。
2002年,大江股份(600695)半年度報表顯示公司的禽畜出口遭遇了日本、歐盟、沙特和俄羅斯等國的限制,原因就是綠色壁壘。而中國對日本的蔬菜出口也屢屢遇到綠色屏障,僅僅是WTO的第二年,剛剛繞過關稅壁壘的中國農業就遇到了另一個難題。
事實上,從市場的角度看,楊斌在荷蘭村搞高效農業的思路和方法并沒有錯,通過無土栽培技術所生產出的產品剛好可以繞過歐美國家對產品綠色指標的要求。這也是歐亞集團一度受到資本市場追捧的原因。
但是,在中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搞高效農業的企業,又有多少有實質的內容。也許,2002年發生在中國農業的故事告訴我們,在目前,擠出水分才是關鍵。
軍工制造:正在發力中
2002年11月,第四屆珠海航展,人們為能不能一睹“殲十”風采而嘆息,也為能親眼所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昆侖Ⅱ”航空發動機誕生而激動。
還是在2002年4月底,一次特殊的會議在解放軍總裝備部南京軍事代表局的主持下召開,海爾集團、橫店集團的老總受邀前來傳授現代企業的管理。整個會議的主題就是: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則,創軍品市場,創軍品名牌。為此,總裝南京軍代局向生產企業提出,參照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盡快建立適合國情的軍品企業管理與質量管理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
事實上,我國的軍工產品早已過了“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年代,由2001年開始,全國軍工企業就致力減虧。十大軍工集團大部分已經出現贏利。2002年,這一趨勢繼續保持,目標就是實現全行業扭虧脫困,并且實現軍工經濟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
2002年,細心人會發現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這家大型軍工企業在管理結構上出現了兩個新部門:6S管理辦公室和6σ(西格瑪)管理推進辦公室。有關6S管理在這家國企的推廣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那是在3年前,美國某大公司派人來與黎明談生意,但看過黎明基礎管理現狀,老外皺起眉頭,扔下一句話:等你們環境搞好了,再談吧。此事對黎明董事長林左鳴觸動很大,于是,他提議全面推行6S管理辦法。1年過后,當那家美國公司人員再來時,看到廠區整潔有序、廠房里的陳設整齊化一,大為吃驚。隨之的合作也就水到渠成了。至于6西格瑪,只是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將其運用到公司業務的各個領域。黎明航發在與美國通用動力公司洽談國際轉包項目時,接觸并了解了這種模式,便在黎明內部掀起學習6西格瑪行為模式的熱潮。
通過這兩件小事就不難明白:這個1954年建廠,曾為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做出過不可磨滅貢獻,但是也經歷過90年代的困境和迷茫的企業集團,是如何在21世紀的幾年中扭虧為盈的。自覺地更新企業管理制度,以現代企業的理念打造企業幾乎是我國軍工制造企業修煉內功必補的一課。在許多人還不習慣把軍工產業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勢下的一個重要產業時,我國的核工業、航天、航空、船舶、兵器五大軍工行業在2002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軍工制造身系國運,而黎明航發的例子只一個大走勢形成之前的信號。
教育產業:民辦追著官辦
中國某國有大學的后勤人員在為采購糧食的過程中,與大米供貨商私下達成協議,每斤大米提取回扣1分錢,這個消息經人傳開之后,有細心人算了筆帳:以每人每天食用1斤大米計算,全年在校300天,全校師生共計2萬人,如此計算下來,我們得到了一個驚人的結果,僅僅是再平常不過的大米和毫不起眼的1分錢,卻可以為蛀蟲每年提供10萬元的好處。
雖然直到今天,仍有來自學術界的聲音認為中國的高校教育沒有也不會進入市場,作為公益事業的高教職能就是服務于社會,而不應該做為產業來經營。對此觀點我們表示尊重,但是尤抱琵琶半遮面之余我們也應該看到一個現實,在實施教育體制改革之后,國內高校的經濟收入和經濟環境都有了巨大改善。以東北某所專業大學為例,2002年持續擴招學生,招生總計1萬人,每人年收學費6,000元;新生入校后出臺調系、調專業政策,收費2萬元,共有500名新生如愿所償進入理想的專業;作為國家直屬院校,國家對每名學生都有8,000元的補助;經過幾年擴招后,學校原有在校生也接近2萬人。據此,即使高校不以贏利為目的,贏大利也是小到渠成的。
在如此利好的形勢下,民間資本進入高教產業的熱情在2002年持續高漲。2001年,浙江吉利集團投資8億元建設吉利大學,對“民辦大學實力不強,大多是草臺班子”的社會模糊認識形成了一定的沖擊。2002年滬深兩市的一些上市公司紛紛將資本的魔棒轉向高教產業。動作最大的要算陜西金葉(000812),該公司把教育產業作為公司轉型的一個主要方向,與西北工大共同建立西安西工大金葉信息技術學院,前期在該項目上已投入了1億多元。另外一家有實際動作的是浙江東日(600113),已經將所屬公司管道分公司的整體資產、負債與公司大股東浙江東方集團公司擁有的浙江東方專修學院的部分固定資產等資產進行置換,并將教育產業作為企業的主業進行經營。
我國目前教育投資只占GDP的2%左右,甚至低于印度的3.5%的水平,這與我國13億人口的數字很不相稱。從短時間看,僅靠國內高校擴招并不足以解決,而且從擴招的效果看,已經出現了配套硬件設施跟不上的矛盾,并且日益突出。所以從長遠來看民辦突圍將是一種很好的選擇。目前,我國有民辦大學一千多所,在校學生150多萬人,但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民辦大學中真正具有影響力教學實力的還沒有。而世界上很多有名氣的大學都是民辦大學,如哈佛大學、早稻田大學。可以預見在新一輪民間資本投資大學并形成規模之后,擁有國家政策支持和人口基數支持的雙保險的教育產業還會持續走強。
零售業:最值得投資
2002年9月24日,對家電專業零售商“國美”來說肯定是不舒服的一天,在這一天他的9個競爭對手自發組成的采購聯盟——中永通泰宣告成立,并且在稍后的順德家電訂貨會上簽了28億的訂單。同樣是在2002年9月,東方家園在哈爾濱的兩家門店開業,從而使這個經營建材、家居的連鎖超市門店擴大到了15家,不過這只是東方家園5年快速發展計劃中的一部分,它的最終發展目標是做100家門店。
雖然只是零售業的業態之一,但是國美電器與東方家園卻為2002年的中國零售業發展做了清晰的注解:擴大規模、降低成本、連鎖經營、跑馬圈地。
2002年中國國內的消費群已超越美國與歐洲的總和,中國已經成為亞洲最值得投資零售消費業的國家。從1992年日本八佰伴進入中國到現在,世界消費零售業前50強已經有一半在中國開展業務,而這一投資增長勢頭在2002年前所未有的高漲,僅上半年中國就累計批準外商投資零售企業8家,店鋪總數28個。其中包括法國家樂福、法國歐尚公司等世界五百強企業。
中國目前銷售額達億元以上的零售企業有一千多家,中小企業約100萬家,而小商店多達2,350萬家;而前50名企業的市場份額僅為5%左右。相對應的外資巨頭已經占有了中國3%的市場份額。家樂福雖然2002年其繞開中國政策的手段遭到查處,并且被要求將其違規建立的大賣場35%的股權出售給當地國有企業,但我們不要急于對此叫好,也不要急于為能夠與國際零售資本合作而高興,因為,此舉等于認同了跨國集團的擴張行為,并為它的布局買單,我們所得到只是區域性的沒有支配權的股份。
擺在中國企業面前只有迎戰一條路可走。
從世界零售業發展趨勢看,大型連鎖超市成為絕對主導,其低價裝修,環境不求奢華的特點,有效地降低了經營成本和開辦費用。目前中國的是零售業中真正能夠做大做強的企業并不多。2002年只有上海聯華、上海友誼、北京華聯3家連鎖零售企業是上市公司,并且從他們的資產負債率看,企業的資本并不是資產雄厚,這也制約了他們的擴張。其他一些企業在全國跑馬圈地,大搞連鎖的同時也遇到相同的資金問題。顯然,中國的零售企業已經認識到了規模對控制成本的重要性,但在中心城市開店的費用需4,000到5,000萬元,在資金的壓力下除了想辦法減少租金,只有將資金的壓力轉嫁到供應商或者制造商,憑借著店大而多的優勢從供應商的風險里拿利潤和資金,于是大家都在拼命開店,反正有供應商在撐著。前不久哈爾濱的一家大型超市倒閉,其所有的供應商的賒欠的貨款也成危機。這是2002年中國零售業蓬勃發展中一個極不和諧但卻必須重視的信號。
2002年另一個值得關注是信號是一些其它領域的大型企業挾大資本進入商業圈,大連萬達集團所投資的大洋百貨,因為直接瞄準了臺資太平洋百貨因而最為社會所關注,事實上在許多城市都有一些來自諸如房地產領域的民間資本,而上海聯華等大型企業在全國擴展業務時已經注意到與當地的這種資本力量結合,這不失為中國企業的一個很好的發展策略。
物流業:機會稍縱即逝
40年前,美國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撰寫了一篇名為《經營的黑暗大陸》的文章,在文章中他第一次準確地提出了現代物流的概念,并告誡人們“流通及流通中的物流管理還存在很多未知的東西,物流是人類尚未認知、了解領地”。而2002年的今天,我們已經越來越多感受到物流給生活帶來的變化。小到一瓶可樂,大到一輛汽車,每一件商品無不與物流密切相關。
2002年廣東某著名彩電生產企業的救亡圖存運動看來收效甚微,虧損的局面并無多大改觀,仔細分析原因,巨量的庫存是拖累企業的重要原因,而真正的罪魁禍首就是物流出了問題,從而給整個銷售渠道和銷售策略帶來壓力。同樣是制造型企業,來自臺灣的宏碁電腦公司之所以能夠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勝,就得益于通過企業物流的管理來達到成本的控制,從上游原材料供應、自身生產流程到下游倉庫配送、承運再到分銷商進行全過程的跟蹤和管理。直到2002年中國大企業中設置專門的物流公司或是設置物流總監的仍是少數,根本談不上物流信息的管理和物流全程的規劃職能。很顯然,中國制造業物流的更新只有依靠外力來解決,毫無例外地所有人都將寶壓在了第三方物流企業身上。
制造業物流現狀如此,另一物流重要市場“商業物流”的局面更加不容樂觀,2002年麥德龍不得不調整它的物流政策,確定60%的貨品由供應商直接供貨,與之相對的情形是物流企業從麥德龍手里拿到份額急劇萎縮。而家樂福與沃爾瑪也加緊調整他們的采購體系,應該說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三大國際商業巨頭賴以行銷全世界的中央采購輔以外包物流的戰略在中國遇到了挑戰,國內目前的物流基礎尤其是物流企業的實力很難達到他們全國連鎖經銷所提出各種要求,包括按時送到,這也造成了大量商業物流企業向制造業轉向。
中國入世后第三年,也就是2004年,中國的物流市場將向外國企業全面開放,屆時馬世基、集美、德國辛克等物流巨頭都將蜂擁而至,商機的確是稍縱即逝。從國研中心提供數字看,制造業領域專業物流公司占18%份額,商業領域第三方物流公司僅占16%。說明中國的物流產業仍處在起步階段,有巨大的提升空間。2002年7月31日,外經貿部批準的7個外商投資物流產業試點城市開始運作,很快就有12個國外大型物流企業進入中國市場,而更多的大鱷還在觀望或者等待國家的政策。2002年更像中國物流產業格局大調整的前奏,如今臺已搭好,好戲也即將開鑼。
民航業:壟斷?不壟斷?
一個機長朋友,每逢長假,他都會駕機飛旅游區,可是每次總要遇到一個相同的問題,單程去的時候,會有許多乘客,返程時卻根本拉不上幾個人。這樣算下來往返一次民航也根本掙不到幾個錢。于是,這個忠厚的機長向上級領導反映了情況,但是問題并沒有解決。
是啊!對于客機單程跑空的現象于民航來說根本無法解決,在市場現實面前,飛與不飛已經不是問題,如何擴大規模、降低成本才是真正的問題。
應該說,2002中國民航業所遞交的答卷并不難看。受世界經濟衰退和美國“9·11”事件影響,世界航空公司幾乎都出現巨額虧損的情況下,中國民航依舊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前三季度運輸總周轉量、旅客運輸量、貨郵運輸量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3.5%、11.5%和17.5%。同時民航總局做出了直到2010年中國航空運輸年均增長速度都將保持10%左右的預測。民航總局如此之大的信心除了來源于民航業在2002年全球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逆市反升的表現外,主要是還對中國大市場發展趨勢的看好。
但是市場被逐漸看好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航空企業89%的負債率,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中國民航業的生存現狀:來自資金結構、自身實力方面的壓力。與國外大型航空集團比起來,我們民航企業的規模相差甚遠,所以僅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并不足以保證民航企業在國際競爭中長足而高效的發展。
從2002年8月1日起我國民航業已經開始施行外商投資民航業的新規定。在此之前,外商只被允許投資試點公司,而且投資航運企業股權比例不得超過35%,表決權比例不得超過25%,且董事長、總經理必須由中方擔任。而在新規定中除了要求控股權必須掌握在中方手里之外,在股權比例和管理權方面則體現了極大靈活性。對于民航總局的管理者來說,既然外資有進入中國的欲望,沒有理由不把這扇大門打開,而最終需要達到還是緩解民航企業的資金壓力。但是,外資的介入對中國民航業來說畢竟只是遠水,面對需要高投入、集團化的產業,中國民航企業要生存、要發展最終還要從自身實力、規模上做文章。中國民航業曾經經歷過80年代中期舉債擴張,但是低水平的營運卻使他們負債累累,因而發展到2002年,中國的民航企業大多還是處于既不大也不強的局面中。
所以發生在2002年10月11日的兩件大事:中國航空“六大集團掛牌”;上海航空2億A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就顯得既不突兀,也不巧合,而是水到渠成。
其中,在國家主導下的重組的六大航空集團是否會造成新的壟斷,一度成為學術界在2002年爭論的焦點。其實,以《新青年☆財富》的觀點看來,中國民航業發生在2002年的故事至少說明了國內民航企業所面臨的處境以及求變的決心,如果可以做大做強,壟斷不壟斷又有什么關系。
《新青年*財富》雜志供新浪網獨家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