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雜志封面
自認為在操作華晨系資本運作中沒有敗筆的仰融很無奈。當初"不掛在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名下,根本實現不了美國上市。"所以,起步時,仰融就將繩索套在了自己脖子上。他似乎對這繩索有些不屑一顧或說無暇顧及。他邁著大步,揣著概念,掄著資本,起勁地打造著自己的帝國。他走的太快、太遠了!?當繩索開始收緊,他想揮劍斬斷時,已為時晚
矣。
"中華"轎車已下線銷售。但仰融就如當初的dot-com一樣,迅速飛起又急速落下……
走向傳媒的仰融
"仰"問出處
據一位原金杯汽車的朋友講,他第一次知道仰融,是仰融買了金杯4600萬股賣不出去的股票,覺得這人挺不一般的,因為那時候很多人不認股票這種新玩意兒。
對于仰融的這一段故事,人們并不陌生:當時的金杯老總趙希友從南到北地推銷,甚至把他的股票都賣到了中南海,但仍有大量的"庫存"滯留。為此,當年金杯企業的職工發獎金,有時候就是50元或100元面值的金杯股票。忽然間冒出一個叫仰融的人,出手大方,一買就是4600萬股,自然很是惹眼。但在更多的金杯人眼里,起家前的仰融算不了什么,很多人認為他不過是一個投機者而已。
人們并不了解仰融到底是誰?到后來,仰融與金杯的合作一步步展開,金杯汽車中還曾有過傳聞,"仰融的名字是假的,百家姓中沒有姓仰這個姓,仰融,就是崇尚金融的意思",就連傳聞,也會將仰融與金融聯系起來。在其后十幾年的打拼中,仰融的確是不僅依靠金融起家,而且還依仗于此打造出一個龐大的華晨系。
但傳聞畢竟是傳聞。仰融的一位小時候的伙伴說:"仰融從小就姓仰,只是以前的名字是叫仰勇,勇敢的勇,金融的融是后來改的,是什么時候改的也說不好。仰融從小人很聰明,但不安分。"這位仰融小時的伙伴兼同鄉還向我們介紹說,仰融祖籍安徽,他本人是出生在江蘇省江陰市北國鎮,兄弟二人。仰融初中畢業后,先是做廚師,后來承包過小商店,再后來又到江陰市外貿公司,80年代初去了深圳,幾經周折,慢慢走上資本運作之路。
傳媒中少有這段經歷的講述。最經常看到關于仰融的介紹是這樣的:現年46歲的仰融畢業于西南財經大學,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他領導的華晨在紐約、中國香港和上海三地都擁有上市公司。在去年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排行榜上,仰融以70億元的資產名列第三。身為上海華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的仰融,在很多人眼里,始終是一個謎……傳媒中關于仰融的說法,常常是充滿了神秘色彩。一位采訪過仰融的記者是這樣描述的:身材不高、濃眉飛揚、"大背頭"永遠紋絲不亂的仰融,平時極少把觀察他側面以至背面的機會留給他人。其人工作狂熱、作風迅疾而縝密、謀略深藏不露,這些氣質似乎構成了一道氣場,把他與周圍的人區隔開來,即使是華晨下屬往往亦近身不得。同時仰融和仰融掌握的華晨集團被形容為"華晨迷宮"。
在仰融公開的履歷中,總是從90年代開始說起,即便是補寫上前面關于仰融的最初身世,在仰融作為企業家的履歷中,仍然尚有一段空白。習慣了"英雄問出處"的人們,自然少不了各種猜測。有人說仰融們早年辦事時坐的車都是"甲"字頭的,這或許暗合了曾有媒體說過的有關傳聞,但也無從證明什么,只當是一段小小的插曲而已。
仰融自己也曾說:"華晨出身不好,在當時的條件下,有些事不得不迷。華晨經歷的一些事,不管別人怎樣迷惑,到今天我可能也沒有權力說清楚。"這既是在說華晨,也或許是在說自己,連仰融自己都沒有權力說清的事,傳媒中的眾說就更是添亂了。
為仰融注解
其實,在關心仰融身世背景的同時,人們更在意的是仰融都做了哪些事情。我們可以歷歷數來:中華第一股的紐約上市,金杯客車占有輕型客車的半壁江山,投資40億元打造第一輛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華轎車,與寶馬的合作,收購中西藥業,涉足廣東發展銀行,入主民生擔保公司等等。
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評價仰融:"在資本運作上,仰融是一流的金融大師;在產業能力上,得失各半;在產權運作上,仰融則是一個失敗者。"媒體中經常用"迷宮"來形容仰融親手打造的華晨系,仰融的資本運作方式更是讓外面人看得眼花繚亂。在華晨系發展的歷史上,寫滿了變化,充斥著變數,外面人弄不清老是變來變去的華晨,一會兒這里一個控股公司,一會兒那里一個控股公司。這應該是和華晨金融起家的背景有關系,仰融們總是在敏銳地捕捉著市場機會。
曾任中西藥業總經理的宋世鵬說:"仰融的感覺極好,對市場有著一種超乎常人的判斷力,很敏感。"仰融則多次說起他讀《孫子兵法》悟出的的座右銘是"知變則勝,守常必敗"。
仰融游走于金融與產業之間,自認為身上有著金融家和實業家的雙重性,經常會做一些被各種所謂行業內的人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事,媒體更是常用"另類"、"橫空出世"等來為仰融注解。
無論傳媒如何用"迷宮"、"另類"的概念強化華晨的多變與殊異,華晨的發展之路仍然同樣是充滿艱辛,同時也會充滿更多更大的風險。站在外面的人常常是迷者自迷,蘇強曾說:"今天回過頭來看,別人總結我們好像每一步都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其實,在我們當事人來看,很多事情都是帶泥的蘿卜--洗一段吃一段,這么一步步走下來。有很多限制條件逼著我們不停地在變,有時人就是這樣被逼出來的。"這才應該是華晨比較客觀和更接近真實的狀態,源此再看仰融也會更清楚。
個性仰融
很多接觸過仰融的人,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充滿個性故事的仰融。
從前仰融的頭銜很多:沈陽金杯客車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CBA)董事長兼總裁;上海華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航天華晨汽車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清華大學汽車工程開發研究院理事長;香港華博財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等等。
一位曾經采訪過仰融的資深記者回憶說:"仰融是一個思想上天馬行空的人,特別敢想。你跟他坐在一起,是被他牽著走的,很難把握自己的節奏。跟采訪的其他企業家相比,顯得更桀驁一些。
"仰融不但敢想,也是一個敢干的人。
開始做汽車后,為了尋求技術上的支持,華晨集團與清華大學聯合成立了清華大學汽車工程開發研究院,華晨投資一個億作為發展基金。談及與仰融的合作,現任研究院副院長宋健在電話中說:"合作得不錯,仰融果斷大膽,雖然沒見過幾次面,但印象不錯,是個干事的人。"仰融們原本不是干汽車的,如今華晨掌控下的汽車產業也算是干起來了,可是行業內的一些人質疑頗多,宋健則認為,"按那些人的說法,中國人就不該干汽車,干汽車是外國人的專利。仰融他們當年開始干汽車的時候,是在國家產業政策不允許的條件下,風險很大。我自己覺得是當時的產業政策有問題。"在幾乎所有的汽車廠家都在力爭取得政策面的支持,取得國家在資金上的扶助,或者是積極尋求與外國廠家合資的時候,仰融卻用資本市場上賺來的錢,一投就是40個億,而且是開發被認為是根本行不通的自主知識產權的轎車,可見其人膽子不小。
另一位行內人士則認為:"在中國,政治七分,經濟三分,汽車產業又是高度控制的產業,政治比例占得更大了,仰融不懂這個國情。直到車出來了,還在和汽車管理部門打架呢,他真是不懂中國汽車政策導向,汽車公關的深層需要,較忽略這些問題,受到政策支持少。而且在和產業伙伴的合作中太霸道。用金融運作的霸氣去做產業合作的時候,仰融是有弱點的。"現就職于浙江大學的汪康懋教授,當年曾和仰融一起將金客資產包裝上市,用汪教授的話來說:"我們在華爾街地面上插上了五星紅旗。"汪教授的回憶充滿了時代特征。他說,第一次在紐約華爾街見到仰融的時候,仰融穿著軍大衣,很艱苦樸素的樣子。當時仰融對國外資本市場的了解不是很多,但他肯學好學,進入狀況也比較快,樣樣補起來,是很強的一個人。缺點是有時會主觀。據說,仰融至今不會講英語,一直是用翻譯。
對于現今麻煩糾紛官司一身的仰融,汪教授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說:"為仰融說句公道話,保護民營企業家。像仰融這樣的人才,中國不是很多,在國際上贏得了一點聲譽,也有操作能力。他對國家是忠心的,車做出來了,企業救起來了,對國家是有貢獻的。"據金杯的人說,仰融是很會講面子的人。
在沈陽有一條東北大馬路,沿其下行大約有五六公里的樣子,現在被稱為"虧損一條街"。沿街有從前的鋼廠、鋼管廠、起重機廠、建筑機械廠、陶瓷廠等,都已撂荒于此。沿東北大馬路到頭,就是著名的沈陽金杯客車制造有限公司,也就是所說的"金客",當年從金杯汽車中剝離出的優良資產,現今新聞不斷爆出的地方。更是當年仰融成功進行資本運作的地方,也是仰融汽車夢開始的地方。
據說,當年仰融到金杯,一定去住沈陽最好的酒店,中山大酒店。后來第一股境外成功上市,在北京釣魚臺賓館召開新聞發布會的時候,各方來賓都是住在北京王府飯店。當時金杯汽車在北京有個辦事處,趙希友還說過,一天1000多塊,花這錢干什么,有點心疼。但華晨需要這個面子。這也的確是仰融的一種作風。有人還為此打過比方說,比如說仰融自己身上只有20萬了,而且明天就要全部還掉,但是他今天能請你吃10萬元的飯,并且面色如常。
宋世鵬和仰融的合作過程是最具戲劇性的,很能反映仰融的個性。
1999年,經香港朋友介紹,宋世鵬與仰融第一次見面,是在上海。仰融一見面就說:"我看了你許多資料,希望能與你合作。"當時仰融的名氣已是很大,宋世鵬覺得,這么一個人物,一見面就要與他合作,有點吃驚。于是問:"你了解我嗎?"仰融說:"我應該了解你。"后來宋世鵬知道,仰融在1994年就想涉足健康產業,卻一直未能如愿,邀請宋世鵬合作也正是為了實現這一愿望。可惜的是,在接下來內部對宋世鵬的項目進行評價時,項目被否決。用宋世鵬的話來說呢,就是:"完全不懂的人評價專家,你說會是什么結果!"二人之間的合作就此擱置。
2001年6月,二人再次坐在一起時,仰融已收購了中西藥業。仰融希望宋世鵬出任總經理,并將中西藥業的實情相告。
見面聊天時,仰融對宋世鵬說:"我找了很多人了解你,正面評價的可不多,三七開吧,十個人有七個人不肯定你。恰恰是這種情況,我決定跟你合作。我看反對你的人的理由是什么,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說的最多的,老宋是一個初中畢業的人,他不可能有這么多的東西。我對他們講,愛迪生等大家不都是中學生、小學生嗎?這說明不了什么東西。正因為他是一個奇才、怪才,我缺的是這樣的人。"仰融講得非常直率。
仰融說:"我用一個上市公司,再追加投資1個億賭你老宋這個人。"
宋世鵬說:"仰總,你這次絕不會賭輸。"
仰融又說:"我從來沒有賭輸過。"
于是,二人的合作算是正式開始了。
仰融曾問:"三年企業能否翻身?"宋世鵬認為,"不用三年,只用兩年"。宋世鵬說,他心里有底,如按其承諾兌現,弄好了一年就翻身了。
2002年元月,宋世鵬走馬上任。本打算大干一場,可春節一過,就覺得事情不對了,很難見到仰融,也不容易聯系到他。3月份,宋世鵬終于在華晨的六樓餐廳見到仰融,仰融正接待一撥據說很重要的客人,也來不及細說什么,那是最后一面。
到了5月份,許多消息陸續傳出。二人之間的合作也只能再次中斷,至今宋世鵬都為此感到遺憾。
1990年前后,仰融在中國金融學院任過職,時間也就一年左右。據他在金融學院的朋友講,仰融覺得自己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時間照顧培養好自己的孩子。現仰融的妻子和兒子都在美國。
仰融在爭什么
在最近一個多月的時間里,華晨系產權糾紛案的進展情況,受到各方人士的高度關注。截止到11月15日,"當事人舉證階段"已告結束。記者從原告方代理人處得知,15日是舉證的最后一天,他們已經將取得的所有重要證據全部提交法院,案件處于待審之中。
華晨產權糾紛案候審
仰融擔任董事長的香港華博財務有限公司訴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一案,10月14日已由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經濟庭立案受理,并于10月16日組成合議庭。由此而引發的華晨系產權糾紛案正式進入法律訴訟程序。
案件涉及中國內地、香港、美國等地的6個上市公司以及200多家企業200多億元人民幣,直接訴訟爭議標的達20億元人民幣,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涉案金額最大的產權糾紛案。據悉,僅起訴費就高達1001萬人民幣。
原告律師在起訴書中稱:因種種原因,原、被告一直未對各自的投資及投資權益進行確認。今年3月,遼寧省政府根據內部文件把原告的全部投資及投資權益均認定為國有資產,著手實施全面接管。原告認為,被告并沒有在上述請求確認之公司實際投入資金,且未參與華晨集團的經營管理,依法不應享有上述公司的投資權益。但原告也承認借用了被告的名義,進行投資運作,這對公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被告亦應享有一定的投資權益,但比例不能超過法律規定的限度。
另外,香港華博財務有限公司在起訴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提起確權訴訟的同一天,還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了一例行政訴訟,但至今華博方沒有收到法院方面就華博提起的行政訴訟案發出的正式受理通知,只是被"電話通知":暫不受理。所表述的理由是此案"無可訴性",很可能被無限期地擱置。
記者電話問及被告方,自認為"正處在旋渦之中"的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并不愿意向媒體多說什么。
當年,為了使企業順利在美國實現上市,仰融接受律師建議,特意設立了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發起人是中國人民銀行教育司、華晨、中國金融學院、華銀信托投資集團。同時,為繞開國內政策體制等方面的限制,在百慕大成立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CBA),仰融將華晨在沈陽金杯客車四成股權劃入基金會,并通過同金杯股份換股的方式,使CBA成為金客公司51%股權持有人。完成了上市前所有重組工作后,基金會授權仰融處理所有事宜,華晨汽車以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名義控股上市。
正是當年的這些故事,成為現今華晨系產權糾紛的源頭。不知道仰融的產權"結"何時能解。
仰融爭取話語權
有人認為,在遼寧接收華晨資產后,出走美國的仰融,現在惟一的支點就是憑借訴訟案件的審理獲得一份話語權。
2002年10月21日,遼寧省公安廳正式通告,仰融因涉嫌經濟犯罪被遼寧省檢察院批準逮捕。同日,申華控股發布公告,免去仰融申華控股董事長職務。
據記者了解,自6月初出走美國的仰融,一直活動于中國香港地區和美國之間,為華晨系產權歸屬問題奔走,并接受境外媒體采訪,解釋資金運作真相。
前不久,遼寧省政府曾向媒體表示,華晨整個集團的產權清理可望在年底完成,"要將國家的資產與社團資產分清,讓國家的資產歸國家"。
一邊是緊鑼密鼓的資產收歸國有的清理,一邊是迫切等待開庭日期的確權案的審理,圍繞著華晨系產權糾紛案而起的是非曲折,各方人士眾說紛紜。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仰融是個人借錢做資本金,越滾越大,在滾動的過程中,海外上市,用了國家的資源,國家不批也不能上市。拿回來的錢應該和國家有一個很清楚的分賬。當時和國家沒分,就簡單地說都是國家的,國家也很簡單地說,那交給你管吧。用的國家的資源,不是錢,而是國家的圖章、面子和渠道。其癥結在于,當時的產權沒有分割。問題是當年不能做產權分割,如果分了,那就完了,或者永遠都做不大,最后做垮了、做沒了,什么事也沒有了,關鍵錯誤在做大了。"但也有不同看法認為:"在產權運作上,仰融是一個失敗者。真是他的不對,從頭到尾都不對,根上就沒弄對。仰融從根上就不是私營老板做金融,從頭上就是利用政府資源做金融運作,私人狀態做不了,而且過程中又沒做任何交易。從頭不足,中間又沒補上,自己又吹牛說自己是私有。現在則是和鐵面無私的國有在較真。"現任職浙江大學的汪康懋教授,當年曾和仰融一起將沈陽金杯資產包裝,成功完成在美國資本市場的上市,他很了解當時發起設立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的過程。面對如今麻煩糾紛官司一身的仰融,汪教授提及舊事很是感慨,他說:"當時等于是國家給了他特殊的口子,他有能力賺錢,賺了錢看跟國家怎么分,國家跟他沒有界定過。他沒說完全是他的,他還說拿回之后捐出去。完全是國家的也說不通。破舊的企業做大了,企業家的貢獻應該承認的。"
的確如汪康懋教授所說,仰融早在8月8日就已簽署委托書,授權其律師捐贈華晨系資產,現公布的仰融在美國立下的捐贈資產委托書主要內容為:委托受托人將法律確認我應得的華晨系資產,在扣除律師費、應付稅款和其他一切相關的費用開支后,全部捐贈給委托人書面指定的非盈利性社會團體或慈善機構。
想一想,仰融連連受挫,出走美國后又被批捕,付出極其沉重代價欲爭取所屬的華晨資產,卻又并不據為己有。有人或許會問:仰融在爭什么呢?僅僅是為了使其資產合法化嗎?似乎并不盡然如此。
目前,華晨系產權糾紛案的審理日期未定,由此而產生出的紛紛擾擾卻是越來越多,有撰文說:"仰融與華晨之間的產權之爭,實際上標志著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十字路口。改革之初,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留下了許多歷史問題,當資產膨脹之后,產權歸屬的矛盾就凸現出來,究竟應該以什么準則來規范處理?"綜觀歷史背景、現實狀態和未來發展,這也是很多人的想法。
看來,真正廓清所有疑問還有待時日。
中國已經發展到了今天,人們更愿意拿法律來說事兒。
仰融2002年記錄
2002年,對于躊躇滿志的仰融來說,實在是一個多事之年,自年初以來,僅據公開發布的信息顯示,仰融就遭遇到了一連串的打擊,事端頻發接踵而至,而且是一件重似一件,最后直到被批捕的程度。
2002年1月29日,中西藥業高管變更,仰融辭去董事長職務。
2002年3月11日,財政部企業司正式發函將華晨集團下屬的企業和資產劃轉遼寧省人民政府,3月28日,遼寧省政府成立了工作小組,開始全面清查、核查、接收華晨資產。
2002年6月6日,華晨的中華轎車"準生",但包括仰融在內的華晨系許多骨干并沒有出現在公眾面前。
2002年6月19日,華晨中國宣布撤銷仰融的華晨中國董事會主席職務,而此前一周仰融還在向香港的多位基金經理表示,華晨股權并非國有,華晨管理層正在準備回購華晨股權。
2002年7月,華晨汽車的香港發言人證實,仰融出售了其持有的華晨汽車選擇權7901萬股股權(其共持有8500余萬股),套現近9000萬港元。此舉被認為是他同華晨決裂的標志。
2002年10月3日,仍然擔任華晨汽車董事的仰融,在美國游走5個月后,以圓通科技大股東的身份,越洋要求召開股東大會,罷免包括副主席吳小安在內的6名董事,企圖取得圓通控制權。
2002年10月10日,此前仰融持有的公司1247萬股上海申華股份流通股,也因與寧波正運實業間的借款糾紛被法院凍結。
2002年10月18日,遼寧省檢察院以涉嫌經濟犯罪為名,批準逮捕華晨公司董事長仰融;申華控股接獲的遼寧省公安廳通知中,實際列出的罪名是挪用資產。
仰融身價
仰融的所謂財技是被說得最多的,而且是越說越神,有時甚至是不著邊際,崇拜仰融財技的人還真是不少,他們在不經意間會描述出一個和常人有許多疏離的仰融形象。仰融的身價也在這種財技的施展中不斷攀升,這種狀態有點像被吹起的氣球。
老話說得好: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中國的資本市場起步比較晚,自然是熟諳此種門道的人就少,大多是看熱鬧的,一定是越看越云里霧里。
有人說,資本運作并不是如何了得的事。簡單說兩個條件:一個是錢,一個是腦袋。難的是,很少有人兩者兼備。仰融則是兩者皆俱,所以,他就做起來了。
扯出這么多的閑話,并不是想否定仰融的財技,沖淡很多人對他財技的仰慕,而更是想說出一個真實一點的仰融。可以說,仰融是中國最早涉足資本市場的人,起步早,起點高,而且又是經歷國際資本市場的打磨,當然是功夫不淺的,是試過深水的人嘛。
十年打造華晨系
有財經雜志曾專門就仰融的財技做過祥細的評析。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仰融的財技空間已經延伸至百慕大、英屬維爾京群島、美國、香港,之后再轉回內地。其利用境內外差異所展現的財技令人驚嘆。一組數據借來一用:十多年前,在中國證券市場剛起步之時,仰融的華晨系便通過境外注冊公司,再回國合資成立金杯客車。然后將金杯客車資產注入境外新的注冊公司百慕大華晨汽車,在美國上市,籌集資金8000萬美元。
在美國兩次配售未成功,融資功能逐漸減弱時,華晨又將百慕大華晨汽車在香港二次上市,融資13億港元。
在中國證券市場逐漸成熟時,華晨系又將資本空間移至國內,通過控股華晨集團、金杯汽車等上市公司,再次籌集資金10億余元。
從以上簡單的概述中也不難看出仰融利用境內外差異所做的股權設計、運作,及其籌資手段等方面的高明,但更重要的一點是,如果再仔細回顧一下仰融從了解到熟稔資本市場的過程,當年的仰融更是集天時、地利、人和于一身的人,正所謂時勢造英雄。仰融的身價中打著鮮明的時代烙印。
十年磨一劍。仰融的十年卻是打造了一個市值高達200億之巨的華晨系,因其在資本市場上的變化之快、變數之多而被外界稱做"華晨迷宮"。旗下曾有內地上市的三家公司:華晨集團、金杯汽車、中西藥業。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圓通科技,一家在紐約上市的公司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這五家上市公司構成了華晨系在資本市場上的外部輪廓。
仰融圈錢
有業內人士這樣評價仰融的財技:"整個運作過程很漂亮合理。在金融運作上是大家。總體說,是用小資金博大資本,做大。從空手道做起,做了金杯A股,然后又做國外上市,完了又拿下華晨,接著又回到當年做A股起家的那一點,又把那塊法人股拿下來,完成了一個循環圈。從金杯股份起步,轉了一個圈回來,繞了一個'彀',把錢給賺遍了,這叫本事。"仰融的確是很會圈錢的人。相信仰融起家之初,一定想像不到日后會有如此之大的"盤子"。
仰融曾對外說,自己拿著別人借他的400萬起家,在中國早期證券市場上賺足了錢。據說,仰融早年也算是個炒股高手,百發百中,很多時候是因為有內線。
記者了解到,在1991年左右的時候,仰融的手下也就是三五個人,整天拎著個包,里面裝著很多身份證和圖章,飛來飛去。早期在證券市場上打混的人都是這種形象,為買到更多看好的注定會漲的股票,還有人拿著麻袋征集身份證呢。
1991年,仰融的華晨控股買下了金杯4600萬股記賬式股票。據說,4600萬股放在20個紙盒箱里,從沈陽空運到上海,存在上海市委東湖賓館7號樓的地庫里。7號樓是仰融90年代初起家之時在上海租的一棟小樓。仰融還專門請來了武警看守。又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從中國金融學院、上海財大找了一些學生,一張一張地填名過戶。
1992年7月,金杯汽車A股在上海證交所掛牌,華晨的4600萬股變現,仰融大賺了一筆,做成了涉足資本市場的第一筆大買賣。這應該是他真正的"第一桶金",仰融自己也說,他的"第一桶金"本身就與汽車有關系。
中國第一股
接著,三個月后的10月9日,仰融又將華晨中國汽車控股公司(又稱CBA)這只股票掛在了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這就是號稱"中國第一股"的"華晨汽車"。此時的仰融身價最高。
其實,中國第一股的上市過程很艱難。就當時的國內國際環境和彼此間的認知,到美國去上市,有些人甚至會覺得是莫名其妙的事。一句話,成功率太小,風險又太大。當時中國證監會尚未成立,國內連公司法都還沒有呢,更談不上什么接軌不接軌的事了。
當年的遼寧還很落后,惟一的所謂三星級賓館就是中山大酒店,跟一星的水準差不多,門口還有"野雞"。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也不愿派審計員去廠里,廁所漏風,女會計師都不愿進去。
在如此的背景之下,將一個老舊的企業,一步到位做到國際上去,真是殊多不易。
而且,海外資本市場最規范最嚴格的就是紐約股票市場。應該說,當年華晨汽車的一切文件能夠做得材料規范清晰,并通過美國ACC的審查,最終得以成功上市,還必須依托海外一些愛國的學者專家。
汪康懋教授當年就職于美林證券,加盟華晨,和仰融們一起將從金杯汽車中剝離出的所謂"優良資產"包裝上市。汪教授對記者表示,當時,他和仰融約定,一個負責國外,一個負責國內。于是汪康懋竭力理順在美上市的程序和資料,仰融則是擺平國內的關系和障礙,到處蓋章之類的。
在整個上市的過程中,仰融只去了美國兩次。其實,細論起來,仰融還應該算是汪康懋的學生。經過這一次高起點的歷練,之后再做國內的上市,真是算不得是大事了。關鍵在于仰融有足夠的聰明和悟性,可以融會貫通和舉一反三。
10月9日,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代碼CBA)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成為第一家在海外成功上市的中國企業。CBA也是當時社會主義國家在紐約上市的第一只股票。時發行500萬股普通股,每股的招股價16美元,首日上市勁升二成半,成為當時紐約交易所最活躍的股票。
三天后,中共"十四大"召開。CBA不但成為堅持改革開放的一個注腳,也是日后眾多國內企業在海外上市的經典范例。
難怪汪康懋教授一提起這段故事,就會很激動,禁不住說:"第一個是歷史。就像南昌第一槍,我們的井岡山,任何第一個東西永遠是抹不掉的。"也正因此理由,仰融在彼時的身價最高。仰融們的背后,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國家,而他們在國家向前發展的路上,留下過很深的印跡。
仰融遺產
據估算,仰融親手打造的華晨系,歷經十年的發展,已由最初的1200萬美元衍生成現在的凈資產30億元人民幣,旗下6家上市公司及其他非上市公司的總資產加起來近300億元人民幣,成為了一個大型的集團企業。
但世事難料,從今年3月開始,繼遼寧省依據財政部的一紙公文接管華晨資產后,原華晨董事會主席仰融出局,華晨內部高管變化頻仍,再加上華晨系產權糾紛案的逐漸展開,這所有的一切糾纏在一起,對華晨系的沖擊震蕩可想而知。據說,自今年春節過后,華晨系內部就已是人心揣事,惴惴不安。
轉眼已到年終歲末,所有事端不僅沒見有所平息,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此種事態,無論是對企業也好,對仰融本身也好,抑或是對由此而波及到的任何一方來說,都將為此付出一定的代價,只是程度大小的不同而已:原擬定的計劃無力進行,進行中的生產速度只能放慢,本該謀求繼續拓展的項目就更無暇再顧及了。如此代價是本應該盡可能減少到最低的,可誰又能真正說得清呢?
陸虎危機
目前,仰融遺留在寧波的陸虎汽車項目就面臨著成為犧牲品的危機。
2002年初,仰融依其財技將華晨系資金抽調杭州灣,除了準備投資修建杭州灣跨海大橋之外,就是在寧波與英國陸虎汽車公司搞一個合作轎車項目。
2002年3月21日,華晨汽車控股公司與陸虎組建合資企業的消息在英國發布。
2002年5月初,時任華晨集團董事長的仰融,耗資1億元從寧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手里買下了華晨汽車在寧波的根據地,意欲在此開始與英國陸虎汽車公司的合作項目。也是在5月份,華晨方面已經就陸虎轎車的技術轉讓一次性支付給其公司1500萬英鎊的費用。
但事有多變,到了8月份的時候,仰融出走美國兩月有余,曾花費大量氣力意欲打造的寧波基地,幾乎已是人去樓空。新華晨管理層顯然已無意垂詢于此。
記者了解到,鑒于英國陸虎方的不輕言放棄,而且尚有先期已付出的不小的投資,現華晨方將于今年底派專人赴英,給此遺留項目一個說法。業內有人士預見,繼續合作的可能幾乎為零。
"中華"有市無車
仰融的財技是為業界公認的,相比之下,營建產業根基的仰融卻是被非議最多,甚至是被排斥詆毀。但仰融卻依舊我行我素;投資40個億打造自主產權的中華轎車,積極促成與寶馬公司的合作,欲開發自主產權的汽車發動機等,實現幾代汽車人都不敢想也無力做的事情。
從資本市場上起家,再做產業發展的仰融,不被業界接受是正常的。中國汽車業發展的先天不足,以及管理者思維的局限,使得被高度控制的汽車業界接受自己不知道進而也不理解的東西的彈性能力太小,所以,就會產生矛盾沖突,并進而同樣付出代價。
中華轎車2000年底下線,直到今年6月才獲準生,待字閨中竟達一年有半。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小的代價。
中華轎車項目和寶馬項目,既是仰融鐘愛有加的"產品",也是現沈陽方面意欲牢牢掌控的"籌碼",是他們傾其全力也要做好的基礎。
中華轎車是中國目前惟一的擁有自主產權的轎車,所謂自主產權,就是中國人自己的品牌,說白了"想怎么改怎么改,想怎么賣怎么賣,想加什么加什么,完全不依仗外國人,自己說了算。"中華轎車雖為國產品牌車,但也是一款集合了世界上多個國家汽車制造技術的車:意大利設計,動力系統組合來自日本三菱的技術,發動機的電噴系統選自意大利。同時更是一款有著中國人自己的購車取向和文化背景的車。
車造出來了,許多人才剛有所體悟,原來我們自己也可以造車呀。
有人點評仰融的產業能力:"仰融做金客,開發中華轎車,力促與寶馬合作,是非常成功的三部曲。大的利潤點在手里抓著,又有知名公司的合作,同時開發下一代拳頭產品。如不出事,大規模營銷,中華轎車不見得沒戲。"言外之意,對現華晨方的運作有疑慮。
來自華晨方面的消息表明,中華轎車今年8月底上市后,雖然訂單已經突破4000輛,年銷售目標是8000輛,但是,現華晨中華轎車基地卻面臨著產能無法提高的麻煩。換句話說,有市無車。同時,從前期用戶回饋來看,中華轎車在模具和零部件供應鏈等諸多環節都還需做大量的調整。
現在沈陽街頭,常能看到中華車在跑,大家的評價是:"遠看四十萬,近看二三十萬,拉開車門十萬"。這并不是說中華轎車不好,實際上,人們還是很喜歡并極關注它,同時對它的期望值也就隨之升高。這是中華車要面臨的一大問題,如何盡快改進升級,占有市場份額。
寶馬慢拍行進
再看寶馬項目的進展情況。7月份,寶馬合資項目建議書已經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正式批準。盡管雙方聯合成立合資企業的日期尚未最后敲定,但是合作項目投產的時間已經敲定為2003年下半年,年產規模為3萬輛。合資廠的地點在遼寧省沈陽市。
面對各家著名世界汽車廠商積極搶灘中國市場,并未見寶馬公司有何特別舉措,而是在不緊不慢地做著它的中國計劃。其大中華區總裁昆特·席曼先生近日透露,寶馬轎車在中國生產的計劃正在進行著,3系轎車將按原定計劃于明年年底在沈陽下線。
有業內人士認為,國外廠家最看重產權的問題,在目前的狀況下,寶馬方慢步求穩觀望事態的心理也不是不可能存有。
藥業無望
另外,仰融自1994年就看好的健康產業并在年初正式起動,終因仰融的去職也已付諸東流。仰融力排眾議拉入華晨、并就職中西藥業總經理的宋世鵬,本欲大展宏圖,卻也無力回天,近期已竭力將在華晨未及進一步開展的三項業務賣出,抱憾離開華晨,另去高就。
僅僅依此而斷言,因仰融離去等一系列因素將對華晨發展所產生的影響,現在還為時過早。但有一點可以斷定,仰融意欲在2006年"叫板"國外汽車廠家的愿望能否實現,已早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了。
鐘越 新財經
《新財經》雜志全面征訂,各地郵局均有訂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