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勝利股份成功實施管理層收購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而此前,深發展外資收購消息也是市場最關心的話題。這些
動態表明,隨著金融創新的不斷推進,以及部分禁令的解除,上市公司收購將呈現與前截然不同的特點。買殼上市逐漸式微
今年下半年以來,整個資本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第一是核準制的大門已經打開。對于一些產業基礎扎實、盈利狀況好的企業來說,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直
接核準上市的通道已經暢通,因此許多企業在選擇是否"買殼上市"時便多了幾分猶豫;第二是過去二級市場的暴利時代已經
過去,投資者的理念也日見成熟和理智,想借收購重組來控制二級市場的空間越來越小;第三是監管越來越嚴格。無論是對上
市公司本身的運營還是對二級市場,監管都愈發嚴厲,原有很多并購重組的操作手法和理念面臨著巨大的道德和法律風險。監
管的嚴格要求上市公司必須按照規范運作,那些沒有產業基礎,純粹靠資本游戲生存的企業將越來越困難。原有驅動買殼上市
的利益點在逐步喪失,"買殼上市"遭遇前所未有的困窘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近幾年來,雖然收購上市公司的數量在逐年增加,但其中有很多公司重組失敗,控股權被多次轉讓,這實際上已經反
映出相當一部分收購方本身并不具備"買殼上市"的實力。如今隨著市場的調整,買賣雙方都在經歷痛苦的心理歷練。歷練過
后,市場中應該體現的便是"殼"資源價值的回歸和購買方的理性選擇。實質性重組增多
戰略性并購是相對于財務性并購而言的,更多是從并購目的如雙方是否有產業整合價值來區分的。而實質性重組是相
對于報表重組而言的,主要是從資產置換的規模等角度來界定。2001年下半年以來,實質性重組的數量明顯增多。200
1年上市公司重組中,14家進行了債務重組,30家實質性資產置換,占實際控制權變動公司的比例為47%,其中6家在
托管過程中就進行了重大資產重組,4家兩次轉讓的公司有3家實質性資產置換。相對于實質性重組,戰略性并購的案例發生
較少,但最近每年都會有一兩起發生,而且呈逐漸增加的趨勢。收購出現新趨勢
一、以產業整合為目的的戰略性并購將走向前臺
顯然,為適應全球產業競爭的需要,企業并購必須把做大做強自己的產業作為合作的首要條件。比如,經歷了諸侯割
據之苦的我國家電行業,顯然就面臨著新一輪的洗牌。海爾、長虹這些行業巨頭尋找各自的并購對象,抑或是被別人并購,或
者是雙方聯手,都是并不遙遠的事情。
二、旨在調整企業內部機制的并購將浮出水面
中外企業的競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企業經營機制、管理機制等方面的比拼。近日,管理層融資收購(MBO)
漸漸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實際上,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的需求。不同于國際上曾經流行的MBO,理清產權、轉變
企業經營機制的使命讓我國的管理層收購帶有了更多本土化的色彩。管理層收購作為成功率最高的一種并購方式必將越來越多
地出現在我國證券市場上。
三、外資收購或收購外資
事實上,巨大的市場吸引,早已使外資對中國企業和中國資本市場虎視眈眈了,只是由于先前的政策上的一些限制使
外資對中國資本市場的介入更多地是采取迂回的方式。但對于一些質地良好的非上市公司,則已經祭起了收購的大旗。對于國
民經濟中一個整體上優質的群體------上市公司,顯然想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外資也是窺視已久。如今禁令已經解除,
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已可以向外資轉讓,相信收購的浪潮必將涌起。
由于世界產業格局的調整,一些有實力的國內公司也已開始走出國門,收購外資。這方面的案例也不鮮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