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1-116:56:24□本報記者王佳航
前不久,亞華種業突然發布業績預警公告,公司三季度業績預計將比上年同期下降50%以上,原因是公
司參股的泰陽證券有限責任公司2002年三季度報告虧損5358.52萬元。而泰陽證券2002年中期尚實現利潤23
41.37萬元,第三季度卻公布虧損5358.52萬元,較去年同期的盈利3828.87萬元下降240%,這意味著
泰陽證券在第三季度的3個月時間里虧損
近7700萬元。不論泰陽證券驚爆巨虧是否另有內里乾坤,這紙公告都足以令業界
驚心。證券業雖然被視為朝陽產業,券商卻不得不直面生存窘境,究竟是什么使得券商走到這一步?粗放經營好景難再業內人
士認為,券商日子窘迫的原因之一是其傳統的盈利方式受到挑戰。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李小雪曾在“2002年中國金融國際
研討會”痛陳券商痼疾,指出證券公司粗放經營的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遠達不到市場發展的要求。聯合證券徐士敏撰文指
出,中國證券業的十幾年發展實際上經歷了一條小農經濟的發展道路。徐士敏的研究報告把券商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小規模
的初步創業(1990—1992)、營業部的大肆擴張(1992—1995)、以清理整頓為代表的市場規范(1995
—2000)和以審批制改革為代表的制度建設(2002至今)。他曾對有關媒體表示,正是在這一系列的歷史變更中,券
商形成了今天某些共同特點,而這些特點確實與“小農經濟”形態很接近。農民靠天吃飯,券商同樣“靠天吃飯”,這個“天
”就是政策,就是市場。而在這種“靠天吃飯”的市場環境下,許多券商養成了一系列具有“小農特色”的心理習慣,比如在
業務的擴張上,只注重營業部的多少,卻不注重業務品種的開拓;在市場判斷上,一方面寧可隨大流、跟大勢(政策市),另
一方面投機性又極強(跟莊或做莊等等)。粗放經營導致券商業務雷同,業務結構不合理,缺乏核心競爭力。據統計,截止到
去年,投行、自營和經紀仍是目前國內券商的三大利潤來源,在這三大塊中,經紀業務占到了券商收入的71.3%。有人把
券商的經營之道簡單總結為“一級市場爭承銷,二級市場爭大戶”。在過去的市場環境里,這兩項都是“只賺不賠”的生意。
但也正由于券商的盈利模式如此單一,致使股市轉為低迷和傭金改革之后,券商業績大幅縮水。而隨著券商數量上升,內部競
爭日趨加劇及證券業開放步伐加快,券商逐步進入微利時代,如此粗放經營,券商自然捉襟見肘。漠視可持續發展銀河證券研
究中心唐震斌說,證券市場發展十幾年,大的好行情也趕上了幾波,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股市轉入低迷,不過一年多的時間
,證券公司就陷入如此窘境,與證券公司忽視可持續發展不無關系。十年快速發展期,券商的確沒能積累下財富,可以說,過
度的奢華提前支取了券商今日的利潤。鞍山證券破產,媒體追蹤內幕,其奢侈生活曾暴露于大眾面前。據《財經》報道,“1
997年,鞍山證券全部債務顯性化,該公司卻在各地投資大建營業部。在上海,鞍山證券投資3000萬,購買上海證券交
易所所在的證券大廈19樓1300平方米,簡稱上海總部。在深圳,鞍山證券建成6000平方米的深圳總部。鞍山證券天
津營業部建設的投資為5000萬元……位于鞍山鐵西區的鐵西營業部開業,總營業面積1.3萬平方米,號稱亞洲之最。據
稱,僅建此營業部即耗資近億元。”鞍山證券自然是特例,不過業內人士透露,前幾年,券商豪華之風彌漫,其它券商也曾擁
有6000平方米、裝修精美的營業部大廳。那時的證券公司一直被求職者視為金飯碗,坐落在繁華地段的高檔寫字樓,月薪
遠超過社會平均薪酬,一些券商年底僅分紅就能拿到相當于在京城四環內購買一個衛生間的錢。由于缺乏長期發展的戰略性的
考慮,前些年利潤豐厚,而監管法規尚不健全的時候,一些證券公司經營不規范,大搞房產開發、資金拆借、國債回購、代發
企業債等業務,導致大量不良資產產生。李小雪曾指出,2002年114家證券公司的不良資產率超過50%,不良資產高
達460億元,其中有10家超過了10億元,達到其資產總額的42%。而一些券商還趁亂采用各種手段違規融資,甚至挪
用客戶保證金,形成巨額債務,造成巨大的風險。據調查,到2002年5月止,仍有18家證券公司在挪用客戶保證金。券
商消耗型的發展增長了證券市場的各種風險隱患,也為今天券商的發展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埋下了禍根。治理結構是問題根源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認為,券商的治理結構是諸多問題的根源。從法人治理結構上講,不管是哪種方式,券商基本上是
國有,存在很多國有企業通常具有的問題。按道理講,公司應該有明確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獨立董事等,但現在來
看,由于國有資產代表缺位等原因,很少有證券公司能真正做到這一點,一些公司的監事會流于形式,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此
外,券商存在內部人控制問題,管理層權限很大,但缺乏相應的監督。這容易造成部分公司信息不透明,公司的經營決策不能
做到科學化和民主化等問題。再次,券商股權流動也不是那么方便,由于有些地方政府介入,券商股權并非想轉讓就能轉讓,
這削弱了股東會、董事會對經營層的約束作用,強化了經營層對公司的控制力度。這位業內人士認為,由于治理結構不完善,
管理層變動頻繁,使得一些證券公司管理層短期化行為傾向嚴重,缺乏長遠戰略設想,只顧眼前利益,忽視風險管理。另有業
內人士表示,國內券商如果要想真正發展,首先還是要把頭上這頂看不見的“官帽子”摘下來。他說,券商的董事長一般由股
東單位派出,而有些股東單位往往代表某些地方政府的“組織委派”,另外一些券商總經理還由監管機構外派,這樣的“任命
”,很難保證管理層的責任感,也為關系“公關”留下了余地。整合的開始如何看待今日券商的生存困境?一些業內人士表示
,市場總是對的。有業內人士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券商現在面臨困窘是因為券商的利潤正在走向社會平均利潤。因為行情
不好,傭金改革的效果沒有全部凸顯出來,否則此刻券商之間的傭金價格戰應該很厲害。券商正在開始以市場為主導的優勝劣
汰。以前的券商重組都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未來我們可能將看到通過市場的力量來造就的一批航母級的券商。唐震斌還表示,
在券商整合的過程中,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券商要從以自身價值為中心向以客戶價值為中心轉變,加強業務創
新,加強內部管理。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應該在規范的基礎上,為證券公司創造更多的發展空間。現在還有一些非券商、非市
場所能左右的因素在起作用,例如管理部門對券商的業務創新限制過死,股指期貨等許多國外通行的業務在國內遲遲不能推行
;例如我們的股市還是政策市,由此衍生出很多問題等等。中國證監會規劃委員會主任李青原日前在出席第八屆亞洲證券論壇
國際研討會時也表示,中國證券市場下一階段的戰略和基本政策取向應該是如何延伸二十年來的改革成果,培育資本市場的力
量,在加強監管的過程中,同時不犧牲證券市場的活力。經過跑馬圈地的粗放經營階段,證券行業的泡沫正在被慢慢擠出去。
有專家稱,美國、臺灣等地的經驗表明,危機是市場整合和重新劃分市場格局的契機,在明后年內地市場出現劇烈震蕩后,兩
三年內券商將會出現第一次大規模的市場整合。可以肯定的是,弱市之中的強弱分化將是痛苦的。(11C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