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信息聯播》播出“滿月”凸顯個性
從7月30日到8月31日,《經濟信息聯播》已經播出了整整29期節目。在該欄目“滿月”之際,已經表現出了一些強烈的個性:信息量大,覆蓋面廣;時效性強,當日新聞比例高;權威性強,重要經濟部門動態報道全面;實用性強,科技專利、供求信息每天不斷;成就報道成為重要題材;特稿(頭條)成為欄目核心競爭力;與地方臺的合作全面啟動,進入平穩
發展階段;與兄弟頻道大量交換節目;與本中心各欄目互動;積極利用駐外記者的力量。
一個月來,《經濟信息聯播》共播出新聞700多條(含要訊),平均每天播出24條;此外還播出“媒體速覽”153條,平均每天5.3條。
信息量大這一特點,贏得了業內人士和觀眾的一致認可,一位觀眾在電子郵件中認為,這一條是《經濟信息聯播》最大的優勢。它不僅填補了中央電視臺經濟新聞的空白,而且涉獵了宏觀經濟、財經、產經、科技等各個方面,能夠滿足觀眾的不同需求。
對播出節目的統計表明,《經濟信息聯播》中當日發生的新聞占到了每天播出量的72%,當日制作的新聞占到了95%以上。
目前,做當日新聞,做最新的新聞,已經成為所有采編人員的共識。只要其它頻道頭一天播過的新聞,在《經濟信息聯播》幾乎沒有播出的可能。在保證安全播出的前提下,一些20:00之后甚至個別21:00點以后得到的重要消息,也能夠送上播出線,及時播出。
《經濟信息聯播》基本不會漏掉權威經濟管理部門的重要消息。一個月來,在節目開始的“要訊”板塊中,來自權威經濟部門的信息占到了90%以上。
《經濟信息聯播》從開播第一期就將實用信息作為節目中的一個固定的內容,每天堅持播出。一個月來,共播出實用信息226條(含媒體速覽部分),其中:科技和專利信息35條,每天平均1.2條;供求信息80條,每天平均2.8條。
此類節目得到了觀眾的強烈反應,比如《安徽研制出彩色蠶繭》、《陜西韓城急需“采椒客”》、《奇妙的魔術商店》等,其中《奇妙的魔術商店》引起了觀眾的極大興趣,有130多人次打來電話詢問合作開店事宜。
《經濟信息聯播》把各地方、各領域的成就作為重要的報道題材,要求此類報道一方面客觀反映經濟建設的最新進展,一方面要符合《經濟信息聯播》的新聞標準,將成就報道與新聞標準結合起來。
一個月來,《經濟信息聯播》在各個板塊中共播出各類成就報道111條,平均每天3.8條。其中“安徽農村稅費改革”、“河南小麥改良改出大市場”、“廣東多種經濟成分掀起林業投資熱”、“西電東送”等還上了節目的頭條,受到相關政府部門的肯定。
縱觀一個月來的節目,每天的特稿(頭條)已經成為整個節目中拉動性最大的板塊,成為吸引眼球的主要亮點。主要原因是特稿節目關注的主題重大、市場味濃、新聞性越來越強,其中“牛奶價格戰烽煙再起”、“中國擋風玻璃企業勝訴加拿大反傾銷”、“中高級技工人才奇缺”、“個稅起征點保持不變”等是典型的代表。此外,國際報道板塊也正在摸索形成自己的頭條風格。
《經濟信息聯播》與各地方臺、與臺內兄弟欄目都建立了比較穩固的節目交流關系。在與兄弟頻道大量交換節目中,僅以8月13日之后的半個月為例,《經濟信息聯播》向其它中心各欄目提供節目193條次,最后播出了158條次,平均每天5.4條次,其中包括:1套:《早間新聞》、《新聞早6點》、《新聞早8點》共播出13條;4套:《今日播報》、《新聞60分》共播出94條;9套:CCTV NEWS共播出20條;12套:《新聞早報》共播出31條。
在此期間,《經濟信息聯播》也積極利用兄弟欄目的“資源”,共播出他們制作的節目20條,其中1套16條,4套4條。
作為一個龍頭欄目,《經濟信息聯播》主動與本中心各兄弟欄目合作,在本欄目中預告他們的節目,對于重頭深度節目,還可以改編成消息先在《經濟信息聯播》中播出,比如《經濟半小時》關于湖南洪水的報道、《今日證券》關于A股公司中興通訊整體上H股的報道等。《商務電視》也采用本欄目節目1個。
此外,《經濟信息聯播》已經與《經濟半小時》、《商務電視》等欄目建立了日常“通氣”制度,每天互傳串聯單以加強合作的力度。
積極利用駐外記者的力量,與本臺駐外的3個記者站合作節目8個,主要涉及駐美國、英國和日本的記者。
開門辦欄目,已經成為《經濟信息聯播》的一大特點和宗旨。
2.《經濟信息聯播》十六大宣傳聯合報道協調會在香山舉行
9月17日,中央電視臺《經濟信息聯播》十六大宣傳聯合報道協調會在香山舉行。來自北京、天津、安徽、寧波等29個地方電視臺和《揚子晚報》、《華商報》、《燕趙都市報》等3家地方報紙的有關負責人出席了會議。
廣經中心副主任梁曉濤出席大會并總結了《經濟信息聯播》開播一月來運作的基本狀況并通報了下一步的重點。《經濟信息聯播》欄目制片人王利芬介紹了《經濟信息聯播》十六大報道的策劃方案和選題標準。
同時,與會代表觀摩了《經濟信息聯播》十六大報道的樣片和與地方合作的特稿。會議就《經濟信息聯播》十六大報道方案、與地方臺協調合作事宜和節目開播一個月以來的情況進行了分組討論,征集了各方面的意見。
在分組討論上,與會代表就在節目中應如何體現“大眾化”展開了探討。節目的落點應該在哪里?新聞的時效性與實用性關系如何處理?有的建議把視角放低,與生活接近,占有盡量大的觀眾群。
在短短不到一天的時間里,與會代表對欄目提出了具體可操作性的建議,提供了新的選題,包括對“十六大”方案的充實,并對合作方法提出了一些設想和建議。
在建議方面,與會代表提出,欄目包裝要改進。影響力和推介力度都應該加強。欄目可視性有待提高,語言避免虛、浮、躁;加強策劃能夠彌補新聞在短期制作方面的不足;建議希望中央臺下去和兄弟臺一起對新聞進行采訪,進行錄制。欄目要及時回饋地方臺各種信息報題和播出情況。在傳輸問題方面,有很多臺提出建議,能不能單建一個傳輸網絡。
在“十六大”的節目的風格方面,與會代表認為要避免憶苦思甜式的宣傳方式;要準確把握新聞和宣傳的尺度等。
3.大手筆寫小康——《經濟信息聯播》推出50集系列報道“小康中國”
在開播一個多月之后,《經濟信息聯播》欄目從9月23日開始,隆重推出“迎接十六大,展示新成就”50集大型系列報道——“小康中國”。
系列報道“小康中國”分為6“篇”:收入篇、住房篇、交通篇、保障篇、環境篇、信息消費篇。每一篇由3—5個節目組成,每篇的第一個節目都是一個時間較長的頭條(約5分鐘),在形式上力求形成若干次小高潮。這次報道將持續到十六大召開,是《經濟信息聯播》下半年報道工作的重中之重。
“小康中國”是《經濟信息聯播》開播之后承擔的第一次重大宣傳任務,該欄目在創作上力求做到立意高、視角新、形式活、聲勢大、效果好,以效果來評價報道的成功與否。從整個策劃和第一周的實施情況來看,“小康中國”的報道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并初見成效。
一.主題重大,切入自然
黨的十六大關系到中國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而《經濟信息聯播》之所以選擇“小康中國”這一報道主題,是出于以下考慮:
1、意在著重體現和生動展示“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和偉大成就。
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目標,我們已經完成了第二步,人民生活已經基本達到小康水平。目前已順利地邁向第三步,也就是到2050年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在這個繼往開來的時刻,梳理和總結偉大的成就,描繪宏偉藍圖,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2、意在著重體現江澤民同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思想。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江澤民同志“五三一”講話的重要精神,正如8月26日《人民日報》社論指出的那樣:“黨的十六大是我們黨在新世紀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的發展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會,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此,對于《經濟信息聯播》來說,宣傳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思想和生動實踐,就是從經濟角度對十六大歷史意義的一次很好的理解。
3、意在動員全社會力量,與時俱進。
充分報道、詮釋“小康社會”的成就和“三步走”的藍圖,將有助于引導億萬群眾深入理解黨的十六大召開的歷史意義,有助于動員各方力量,引導干部群眾統一思想、振奮精神、繼往開來、與時俱進。
4、選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角度來反映中國人民建設小康的生動實踐和發展前景,對于《經濟信息聯播》這樣一個欄目來說,是一種自然的切入,符合欄目特點和身份,有利于觀眾的理解。
二.形式生動,注重效果
宣傳的藝術,貴在深入人心,電視的藝術,貴在樂見喜聞。在這一點上,二者高度一致。“小康中國”的策劃和采編工作強調做到以下三點:
1、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這一點,在“小康中國”第一周播出的“收入篇”中就有了鮮明的體現。在9月23日播出的開篇節目——《我國人均GDP有望達到1000美元中國將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中,不但講了小康的概念,還通過北京街頭放風箏的父女、上海街頭散步的老人來講述他們對小康的不同感受。9月24日到30日,“小康中國”連續播出了反映技術工人收入的《“藍領”工人開上公務車》、反映農民生活方式變化的《寧波農民“揣”上工資卡》、反映農民收入多元化的《吉林打工族26億掙回家》、反映百姓理財的《從一張老存折到個人金融資產多元化》和《兩代人的帳本》、反映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圳最低工資標準超過小康水平》等。
一滴水中見太陽。通過小故事,小案例,體現時代的風采,體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意義,讓小康看得見,摸得著,這是“小康中國”采訪報道的一個基本手法。
2、講究權威,生動而不隨意
作為中央電視臺的一個嚴肅的經濟新聞欄目,《經濟信息聯播》在追求生動活潑的同時,也堅持著準確和權威的原則,在宏觀經濟問題上,要采訪權威部門的高級官員,在經濟數據上,要由權威部門的權威人士來發布。9月23日晚播出的“小康中國”開篇節目《我國人均GDP有望達到1000美元中國將全面進入小康社會》是一條不折不扣的獨家新聞。不但在表現手法上力求活潑,而且用主要篇幅提綱攜領地解釋了小康的由來,小康的標準。節目中回顧了鄧小平同志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首次提出小康標準的故事,請國家計委副主任張國寶和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發布了我國目前建設小康社會的最新情況和最新數據,解釋了江澤民同志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構想。節目生動而權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結構完整,講究章法
經過反復論證,在報道內容上確定了收入、住房、交通、保障、環境和信息消費6篇,這主要是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①從收入、住房到環境和信息消費,這是一個不斷上檔次的過程,是一個從物質消費向精神消費比重不斷變化的過程;②在每一篇中,都有一個從過去的背景,到現在的成就,再到將來的藍圖這樣的一個過程。這兩個過程一橫一縱,構成了點的交匯和面的結合,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國實現“三步走”戰略目標的歷史方位,充滿了前瞻性。
三.全新運作,形成聲勢
為了搞好這次系列報道,9月17日,《經濟信息聯播》專門召開了由30家地方電視臺和5家報紙參加的“迎接十六大‘小康中國’報道協調會”,征求他們對于報道計劃的意見,尋求各兄弟單位的合作。會議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這些新聞單位表示將與《經濟信息聯播》攜手打造“小康中國”。會后,《北京青年報》等6家地方報紙陸續刊登了與《經濟信息聯播》聯合報道的啟事,向全社會征集線索。
“小康中國”的運作,改變了以往成就報道獨家策劃、獨家制作、獨家播出的方式,探索了一些新的做法:
1、以我為主,充分整合各種傳播力量,實現跨地域、跨媒體合作,講究覆蓋,講究入戶。這次的合作單位包括了省級電視臺、市級電視臺、青年報、晚報,包含了不同層次和不同年齡段的受眾群體。
2、雙向合作。這次與兄弟新聞單位的合作不再是我做節目你配合的方式,而是雙向交流,雙向合作。合作媒體提供新聞線索,《經濟信息聯播》進行策劃和采訪制作,節目完成后各合作媒體可以采用圖像和文稿,各方面的積極性都得到了調動。
3、這次報道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報道,也不再是簡單的造勢。由于這種新的合作方式,這次系列報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次小康經驗的推廣活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次社會動員活動,是媒體參與小康建設的一次實際行動。
四、播出一周,初見反響
“小康中國”策劃伊始就強調要從宣傳效果出發,取得最大的傳播效益,不能只有報道,沒有反響。從播出一周的效果來看,報道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第一期節目播出后,就有一些地方報紙和新聞網站的編輯記者打來電話,詢問怎樣才能得到“小康中國”的稿件,希望能與《經濟信息聯播》搞新聞聯動。第二第三天,央視國際、《北京青年報》等媒體在頭版頭條刊出了第一期節目的文稿和圖片,新浪網、和訊網和《北京晨報》也在顯著位置刊出了節目的文字稿。緊接著,《北京青年報》、《揚子晚報》、《華商報》、《三湘都市報》和《燕趙都市報》等6家報紙也陸續轉載“小康中國”系列節目的文字稿,并刊登“小康中國”征集線索的啟事。開播第一周,《經濟信息聯播》“小康中國”節目組共收到來自地方電視臺和觀眾提供的線索200多條,媒體聯動正在顯示出良好的效果。
中央電視臺廣告經濟信息中心
2002年9月26日
(《經濟信息聯播》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