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1-14:37:36《贏周刊》楊艷萍/文(1L2)
“不管是新加坡政府交易所,還是新加坡中小企業公會,都非常歡迎中國公司到新加坡上市。”新加坡中
小型企業公會常務副會長許耀華日前在上海透露,新加坡股市在國際上以嚴格和穩定著稱,但是目前對中國企業將網開一面。
中國現在擁有中小企業1100多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可現在只有18家企業或相關企業在新加坡上市
,許耀華對此表現出深深的惋惜:“中國的中小企業綜合實力都是不錯的,如果運作得當,18個月就可以到新加坡上市。”
其實,到海外上市也正是許多中國不同行業的中小企業所渴望的。由于國內的二板市場至今尚未推出,一些中小民營
企業希望通過資本市場籌集資金的愿望一直無法實現,一些人逐漸把眼光轉向海外。數據表明,截至2002年3月,僅在香
港創業板上市的內地中小企業就有31家,在美國納斯達克、倫敦、新加坡等上市的企業已超過百家。但是對有眼光的中小企
業來說,上市不僅僅是為了融資,據專家介紹,很多在海外上市的企業在公司治理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新交所近年來在國際
化方面已經走在了亞洲各主要證券交易市場的前列。在總共近500家上市公司中,外國公司數量達到了98家,占總數的1
9.8%,外國公司的市值占新交所總市值的近40%。而亞洲最大的證券交易所東京證券交易所只有不到2%的外國公司上
市。在新交所的外國公司中,與中國有關聯的公司占到了67家,其中包括來自香港的43家、臺灣6家及國內的18家。與
中國國內證券市場相比,新交所公司上市的條件也較低,主板市場沒有連續三年盈利甚至存續3年的要求,創業板市場的條件
更低,對稅前盈利、資本額等均無要求,而且,主板與創業板也不是完全分隔的,創業板上市企業上市滿兩年,達到主板要求
的,即可轉入主板市場。更為誘人的是,企業上市后再融資也更為便利,只要市場投資者接受,再融資沒有間隔期的要求,融
資量也沒有上限。此外,由于文化上和地理上的原因,對中國企業來說,新證券市場也成為較歐美市場更有吸引力的地方。而
據新交所有關人士介紹,新交所去年籌資量最大的公司及市場表現最好的公司均為中國內地公司。由于中國內地公司在新交易
的聲譽日漸提高,加上中國國民經濟連年高速成長,新交所對吸引更多的中國公司到新上市表現出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而由
于二板市場遲遲不能推出,國內一些中小企業也開始積極謀求海外上市。新交所也的確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候選地。據了解,
中國企業到美國上市所需費用約是上市籌集資金的15%左右,香港約為10%-20%,而新加坡大約為6%-8%。此外
,新加坡與中國距離近,由此所帶來的交通等相關費用也要比歐洲和北美等地低得多。新加坡對中小企業銷售額的要求是10
0萬-1500萬新元(約460萬到6900萬元人民幣)。與之相比,中國對中小企業的界定則要嚴格得多。所以許耀華
對中國中小企業到新加坡上市持非常樂觀的態度。通過對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18家國內公司的考察,不難發現,只有天津
中新藥業一家是直接上市,蛇口招商港務為B股在新二次上市,其余公司均為境外注冊,但其起源、管理層或主體業務在中國
內地。一個如此國際化的市場,為什么一直只有一家中國企業直接在其主板市場上市?為什么其創業板市場上至今尚無一家中
國企業(包括與中國有關聯的企業)?這其中的問題究竟在哪里?據有關專家分析說,國內企業欲赴新直接上市,除了要符合
新交所的上市條件外,首先必須符合國內的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欲上市企業赴新上市前,必須得到中國證監會的批準。而國
內對上市企業的標準定得較高,不僅有企業規模上的要求,而且還有連續三年盈利和上市前必須完成股份制改制及相應的輔導
等要求。以這樣的條件來作為審批赴新上市企業的標準,使得一大批公司因無法達到要求而放棄。一些有條件的公司,如在境
外有經營機構,或有辦法在某一島國注冊成立公司,就走了間接上市的道路。即使這樣,由于間接上市涉及資本在境內外的流
動,當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中尚不能完全自由兌換的情況下,其中必然要面對許多法律上和經營上的障礙。因而,絕大多數公司
無法如愿。另外,融資成本也是中國企業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盡管與歐美日及香港等地證券市場相比,新交所的上市成本比
較低,與國內證券市場相比,其融資成本無疑要高得多。據大華亞洲有限公司企業融資部的陳長發先生估算,在新上市的企業
上市時一般要支付兩筆費用:固定費用方面,約需支付70萬-80萬美元的專業顧問、印刷、廣告等費用;非固定費用方面
,還要支付約為融資額的2.5%-3.5%的股票承銷費用。這樣的成本,對那些欲赴創業板上市的中小企業來說,無疑是
個不小的負擔。一個極端的例子是,去年一家新加坡本地企業上市,一次籌集了200萬新幣的資金,但卻為此支付了約10
0萬新元的各種費用。此外,與國內證券市場相比,新加坡證券市場企業股票發行的市盈率普遍要低,同樣的企業,如能在國
內市場上市,其所能籌集到的資金往往要更多。這也成為許多中國企業情愿在國內排隊也不愿走出國門的一個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