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中國證監會批準,我國第一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國安基金管理公司獲準籌建。可以預見,隨著國泰君安證券公司與德國安聯集團喜結連理,海通證券、招商證券等券商也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與各自的外資伙伴"登記結婚"。我們樂觀地預期,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將在管理經驗、專業技能、投資理念、規范模式以及業務創新等方面為我國基金業帶來一股"源頭活水",但與此同時,有一些問題也必須引起市場各界的深入探討和思辨。
1、是競爭效應還是互補效應?一般而言,外資機構進入對基金公司具有兩方面的影響:競爭效應和互補效應。實踐表明,股東在公司中的股權比重與對公司的實際控制力并不成比例。如果中外實力相當,則在競爭的過程中雙方會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優勢,主要矛盾由競爭效應轉化為互補效應。反之,如果中外實力懸殊,或中方的競爭力不能很快提高,則結局很可能是"贏家通吃",外方成為公司的主導,中方淪為配角。實際上,影響的程度主要決定于現有基金管理公司在操作理念和水平、人才素質和能力、公司治理結構等諸方面是否有充分的準備。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提升中方的能力,是互補效應成為矛盾主要方面的首要條件。
2、是"鯰魚效應"還是"鯊魚效應"?我國基金業畢竟歷史較短,在資金實力、管理水平等方面與外資存在巨大的差異,而《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規則》對外資進入我國基金業的各項要求并不高,因此,如何把握外資進入的節奏,防止"鯰魚效應"變成"鯊魚效應",是值得我們重點考慮的問題。目前外資進入我國基金業實行審批制,外資基金管理公司推出的基金產品也需要審批。用好這前后兩道"閥門",既能有效促進我國基金業迅速提高管理水平,又能防止外資進入的過度沖擊,的確是一門高超的藝術。
3、是"入鄉隨俗"還是"特立獨行"?外資進入中國后,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是否會水土不服?顯然,如果不了解國情、適應國情,生搬硬套原有的一套投資理念和投資方法,很可能是刻舟求劍,不能給投資者以滿意的回報。反之,如果一概"入鄉隨俗",則無助于我國基金業水平的提高,也不可能凸現其應有的水平。從其他行業外資進入中國后的表現看,估計將來外資基金管理公司的策略將是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因此,國內基金管理公司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疏忽大意;對于投資者而言,亦不能盲目崇拜外資基金管理公司。
4、是"舉手發言"還是"沉默不語"?從表面上看,在未來的合資基金管理公司中,中方有絕對的決定權。其實,這里有三個問題需要探討:一是股權的大小與實際影響力的大小并不成正比。具有較小股權的股東由于掌握某些核心技術,可能在決策中具有實際上的控制權。二是中方存在多個股東,每個股東的股權小于外方的股權,這時外方反而成為相對控股,具有真正的決策權。即使外方不是相對控股,在某些情況下,由于中方的意見未必一致,外方完全有可能聯合某些中方股東對其他中方股東施加影響。三是外方未必愿意在初始階段就居于控股地位。因為外方對中國證券市場和基金行業不熟悉,因而傾向于采取"搭便車"的策略,利用中方對市場的了解,在決策中沉默不語,由中方承擔其學習成本。而當學習和了解到一定程度之后,則逐步舉手發言,對公司決策進行影響,同時采取后發制人的策略,增大股權的比重。這種現象在很多中外合資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屢見不鮮,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關注。
5、是創造利潤還是分享租金?我國對外開放基金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以市場換服務",即通過允許外資進入基金業,為投資者提供高水平的服務。但是,這里有一個不應忽視的前提,就是該行業競爭比較充分,外資只有通過提供較高的服務增加值才能為整個行業創造邊際利潤。而目前我國基金業還享受
著某些制度優惠帶來的超額利潤。如基金管理費率按照基金資產凈值的1.5%提取,而國外一般是1%-1.2%左右,前者比后者高出25%-50%。外資進入后,即使不付出額外的努力也可以坐享這部分"租金"。因此,伴隨基金業的對外開放,應該考慮取消行業性的政策優惠。此外,在推出"出生"機制的同時,還要健全退出機制,形成優勝劣汰的良性循環,從而提高整個基金行業的效率。
6、是封閉式為主還是開放式為主?外方一般在管理開放式基金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但是,開放式基金具有可以按契約規定贖回的特點,使其面臨比封閉式基金更大的風險。由于外資對中國證券市場有一個熟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開放式基金的風險沒有較大的把握,因此,預計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在成立初期將傾向于先推出封閉式基金,在積累一定經驗和對市場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再利用已經產生的市場影響,推出開放式基金。或許這才是對國內基金管理公司真正形成威脅的時候。
7、是"美滿婚姻"還是"同床異夢"?"俊男靚女"的結合未必就一定是幸福家庭,何況還是"跨國婚姻"。國內外的經驗表明,合資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業務的整合、管理的協同以及文化的融合等因素。如果這些問題處理不當,那么合并的"增值"就無從產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券商大多是以國有券商為主,所面臨的體制、日常經營的機制與純粹市場環境下成長的外資伙伴有很大的不同。能否順利跨越隱藏在技術層面下的"軟壁壘"障礙,實現全方位的融合和對接,的確是合資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