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忠
他是臺灣商界的精神領袖,也是華人圈里的經營之神;他雖僅有小學文化卻締造出塑膠王國,且著作等身,一舉一動無不為媒體所關注,一言一行總在推動兩岸交流。無論向大陸投資,還是呼吁“三通”,足顯其心之殷殷。
關于王永慶創業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一個茶農的兒子,從賣米開始,經營過木材生意,后成為臺灣的塑膠大王、石化業的領軍人物;關于“經營之神”的管理經驗,已被無數媒體、圖書做過詳盡報道:逆境中奮力拼搏的瘦鵝理論,成本無限細化的魚骨理論,一切從根本做起,點點滴滴求其合理化等等。
在他曲折的人生經歷和成功的經營理念之中,我們印象最深的是王永慶做事的執著和勇氣。從其早年在夾縫中求生存,生意多次關門多次開張;到接掌別人不愿投資的塑膠事業,為改變虧損狀態毅然決然擴大生產規模;從最初承建“三輕”的夢想,到二十年后“七輕”落戶美國,“六輕”才開始動工,足見其堅忍不拔的信念和毅力;從投資大陸的洋洋萬言書,到抨擊“工業局”之弊的敢做敢當,無不敦顯其不畏強權的勇氣。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王永慶把目光投向海峽對岸那塊既親切又陌生的土地。作為一家臺灣企業的決策者,向大陸投資不僅是業務拓展的需要,更是為了那令人眷戀的故土深情。因為祖先曾在那里生息,他的根在那里。本文講述的,就是這樣一位臺商巨子到大陸投資的曲折、坎坷、執著與勇氣。
為“三通”鼓與呼
翻看近年來的媒體報道,我們發現與王永慶相關的新聞中大多數又與“三通”相關。這位已逾八旬的老人,或直言兩岸“三通”之利,倡導臺商到大陸投資;或批評臺灣當局的作繭自縛、只說不做,以其拳拳愛心照亮了游子回鄉之路。王永慶認為,臺灣要化危機為轉機,唯一可能的途徑就是大舉向大陸投資,設立各項加工產業所需的上游原料生產工廠,而“三通”正是贏得轉機的當務之急,是臺灣經濟的源頭活水。
大陸自然資源豐富,能夠滿足臺灣企業原材料方面的需求;大陸勞力成本低,員工工資僅為臺灣的1/10;大陸市場規模大,再加上與臺灣同宗同文、習慣一致,在大陸力求市場經濟與高效率的情形下,臺灣與大陸合作絕對是有利的。臺商在大陸投資設廠,一方面可以疏解臺灣產業所面臨的危機;另一方面,大陸的發展會促進臺灣經濟的增長,大陸工廠同樣可以使用臺灣的原料,從而推動彰化、云林、臺西等地的開發,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臺灣港口也將可以進一步活絡發展。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條件是兩岸實現“三通”,只有這樣,才能降低產品輾轉第三地的成本,促進兩岸共同發展。
對臺灣當局領導人在“三通”上的只說不做,王永慶警告說,當局如果不采取經貿開放的措施,臺灣各行各業的發展勢必受到嚴格限制,“甚至窒息,后果殊堪憂慮。”
他說,如果臺灣當局能夠改變拖延“三通”的政策,促使兩岸關系走向正常化,種種不便和損失即可望消除。在正常化的兩岸經貿關系基礎上,一切事務的進行就如同活水一般順暢流通。不僅大陸臺商在島內的原料供應商可以省去赴大陸設廠就近配合的麻煩,世界著名企業的在臺機構也會謀求擴充發展,甚至其他知名企業也可能到臺灣設立營運中心。他希望臺灣當局認清形勢,采取開放措施,為臺灣經濟發展創造新的契機。
擱淺的海滄計劃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海滄計劃”,是王永慶與大陸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1990年1月,王永慶秘密前往大陸,受到鄧小平等國家高層領導的接見。隨后,王永慶到廣州、深圳、廈門等地考察,對廈門近郊的海滄情有獨鐘,希望斥巨資在這里建造一個龐大的石化工業城。該項計劃得到大陸方面的大力支持,當地政府為其提供了十分優厚的投資條件。
王永慶的大陸之行,后被臺灣媒體曝光,臺灣輿論大嘩。為避風頭,王永慶攜三太太遠赴美國度假。當年三、四月份,臺灣多家報刊先后發表了他的兩份萬言書——《我們為何前往大陸考察投資環境》和《石化業如何把根留在臺灣》,公開呼吁臺灣當局石化業、塑膠工業的處境,加速對大陸投資政策的明朗化。
1992年11月,王永慶受邀再赴大陸商談“海滄投資計劃”。王永慶提出,將原來的產品100%外銷改為全部內銷。中央考慮到該項目所產生的效益,對臨時做出大變動的條件也全部接受。雙方就投資意向達成一致。
但是,由于時隔兩年,很多外部因素都發生了變化。首先是臺灣當局一改過去的作風,對一直懸而未決的“六輕”計劃開始積極配合,在臺灣云林縣離島工業區內的麥寮鄉開工興建。其次,這兩年,臺灣的石化企業因勞動力嚴重不足而大舉外移,其中十有八九在大陸落地開花,市場飽和,已經失去了當初的良機。這樣,王永慶的“海滄夢”就不復存在。但這項計劃的流產,并沒有阻止臺塑向大陸投資的步伐。
寧波再圓石化夢
2001年6月,王永慶旗下臺灣化學纖維公司(FCFC)的ABS項目在寧波梅山島附近的工業園區破土動工。該項目年產量為25萬噸,預計2004年投入運營。王永慶要在祖國大陸重新打造其石化,只不過這次不是在海滄,而是在寧波;不再是大手筆、大投資,而是小規模,一步步腳踏實地。
按照王永慶對梅山石化專區初期的布局,除了臺化投資ABS外,臺灣塑膠公司(FPC)還將在同一園區內斥資1.195億美元興建一套聚氯乙烯(PVC)一體化裝置,包括氯乙烯單體(VCM)裝置以及二氯乙烷(EDC)裝置,以就近供應旗下南亞塑膠公司在祖國內地十一座塑膠二次加工廠對PVC塑膠原料巨大的需求量。整個臺塑石化一期項目包括了化工中下游產業的10個項目,計劃總投資逾10億美元,總占地面積約千畝,預計在3到5年內建成并投入使用。只要兩岸放行,臺塑將投入至少50億美元興建梅山石化專區,其中包括年產乙烯130萬噸,丙烯60萬噸的輕油裂解廠。同時,還將向能源事業發展,建設煉油廠和發電廠,成為臺灣“六輕”的大陸版本。
電廠與醫院遭遇尷尬
1996年,王永慶在福建漳州龍海市港尾鎮厚石村投資興建一座電廠。該項目總投資32億美元,總裝機容量為6臺、單機容量60萬千瓦機組。依照計劃,1999年底1號機組并網發電,此后保持每半年建好一臺機組的速度,到2002年底完成整個電廠的建設期。
厚石電廠是國內當時最大的火力發電廠,其現代化程度直至目前依然是國內電力行業中最高的一家,全封閉的燃煤傳輸系統,大容量、高性能的火力發電機組,同時還擁有電除塵、脫硫、脫硝等環保設備。其中,脫硝設備還不是中國政府要求必須安裝的環保設施。
但是由于后來電力行業的供求狀況發生了變化,厚石電廠自1999年底第一臺機組并網后,并沒有依照原施工計劃進行下去。受市場疲軟的影響,厚石電廠盡管設備先進,卻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長庚醫院在臺灣取得巨大成功,是具有世界水準的醫院之一。于是,王永慶決定進入大陸醫療市場。他計劃投資150億新臺幣(約合4.36億美元),在北京、廈門、福州三地興建三座營利性的長庚醫院,合計病床數將達1.1萬張。2001年12月7日,廈門長庚醫院正式動工。
然而,北京長庚醫院項目至今仍未進入施工階段,并且規模被縮小了一半。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大陸的醫療體系屬行政開支,帶有福利性質,長庚醫院的營利性與之矛盾;而醫療機構改革則是漸進的,按照政策規定,“不允許有外商獨資醫院,只能中外方合資或合作,而且必須要有中方法人,同時外方投資不得少于2000萬元人民幣,而無論怎樣中方至少分享30%的收益”。
開進大陸的臺塑車
2002年1月,王永慶在江蘇昆山考察時表示,臺塑集團將帶領臺灣地區眾多汽車零部件生產廠商與昆山合資建造汽車專區。據了解,臺塑集團計劃初期將生產汽車零部件,供應臨近的上海通用及上海大眾等多家汽車廠,未來不排除直接外銷美國、歐洲及日本等地售后維修及OEM市場。此后,臺塑將在當地組裝傳統汽油小汽車,最終目標是在內地發展電動汽車。
零部件生產,是臺塑汽車開進大陸的第一步,而其終極目標應是在內地發展電動車。并且,臺塑在相關產業的投資也在為這一目標做準備。江蘇昆山工業區內的南亞印刷電路板垂直整合廠,以及設在廣州的南亞塑膠等,都將為日后設立汽車制造廠、發展電動汽車鋪路。
另有消息稱,王永慶已與北京市有關部門達成初步協議,“臺塑一號”電動車日后將進軍北京的出租車市場。
如果有一天看到臺塑車在北京街頭奔馳,我們并不會感到驚奇,因為在新技術、新形象的背后,站著一位情系故土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