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9月首只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發行設立以來,開放式基金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起來,尤其是今年下半年來更是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發行高潮。從某種程度來說,開放式基金迎來了一個收獲的季節。與此同時,透過這一波又一波的高潮,開放式基金發行中的得與失也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皆大歡喜背后的無奈
從發行結果看,盡管首次募集規模不盡相同,但總體來說,還是取得了"皆大歡喜"的結果。算上即將發行的4只基金,今年來已有14家基金管理公司加入了開放式基金的發行隊伍,其中,華安、南方和華夏3家基金管理公司都已是開放式基金的"老東家"了。
回顧今年來的開放式基金發行,出現了不少新現象,如引入了產品說明書,引進了證券公司而進一步拓寬了代銷渠道,降低了申購贖回費率……
雖然創新是各只開放式基金的一個特點,各家公司也竭盡全力努力創新,但已發行的各只基金中,"創新老面孔"頻現也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客觀現實。除了債券基金外,其他各只基金盡管名稱各異,但本質上都屬于混合型基金。
基金創新雷同在相當程度上是由于目前政策上投資限制的因素,或者可以說,有著太大的無奈。由于目前的基金是證券投資基金,而做空機制推出尚不成熟,因此,產品要想有本質上的突破難度的確很大。有人為此預言,如果沒有大的突破,未來的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也極有可能面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
"新""老"公司的差異
客觀地說,雖然創新中屢見雷同,但開放式基金的發行還是同中有異的。應當看到,在今年的開放式基金發行高潮中,新老基金管理公司間是存在一定差異的。
直觀地看,這種差異體現在開放式基金的募集規模上。如果以"老10家"基金管理公司和其后成立的第二批基金管理公司為一個"分界"的話,那么,兩者首次募集的平均規模分別是37.40億份基金單位和27.81億份基金單位。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新老公司之間出現上述差異,有著一定的必然性。一方面,首批10家基金管理公司經過3年多的錘煉,已經有了一定的客戶基礎和品牌效應;另一方面,從開放式基金的準備工作來說,首批10家公司在產品設計、系統準備等各方面,要顯得更充分一些,而相對而言,后面一些公司則有點匆匆上馬之嫌。
未來隨著基金發行的日益市場化,公司間的差異將日趨明顯,優勝劣汰將成為趨勢。當然,這未必會以公司的成立時間為標準。
"選秀"時代的到來
開放式基金的數量在增多,而參與銷售開放式基金的銀行和證券公司等代銷機構也在增多。于是,兩者間出現了相互"選秀"的局面。
從代銷機構方面來說,工農中建交5大銀行因為其遍布全國的網絡和優良的客戶資源而成為基金公司追逐的對象;股份制商業銀行由于尚未取得托管行的資格而頗為重視與基金管理公司的合作;至于處于業務轉軌階段的證券公司,則更是懂得緊緊抓住新契機的重要性。而從基金管理公司的角度來看,有一個好的代銷渠道,對于基金的銷售可以說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家正在發行旗下首只開放式基金的基金公司總經理曾向記者介紹說,他們目前的代銷行曾經有過許多基金代銷的選擇,但出于對該公司管理能力和市場品牌的信任,最終還是選擇了他們公司。
業內人士表示,未來類似的"選秀"必然會進一步增多。不僅代銷銀行、基金管理公司和證券公司會相互選擇,伴隨越來越多的銀行取得托管銀行的資格,基金公司對于托管行的挑選余地也將更大。
居安思危立足長遠
開放式基金的總規模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其趕超封閉式基金的目標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就可以實現。然而,開放式基金發行中的一些問題也開始越來越尖銳地擺在各方的面前。
客戶構成中的機構比例太高,也就是市場常說的"機構化"問題不僅在某種程度上夸大了開放式基金發行的實際需求情況,也埋下了一旦市場出現大的波動,巨額贖回的潛在壓力驟增的隱憂。
投資者,尤其是個人投資者對開放式基金的認同度有待提高是另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經過今年,尤其是8月份以來的快速發展,開放式基金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但還不是理想狀態中的共同基金。隨著未來基金管理公司專戶理財業務的獲準推出,或許這一問題能有所緩解,但與此同時,如何彌補機構轉向后留下的"缺口"仍將是基金公司未來發展開放式基金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由于競爭的激烈,開放式基金發行已經出現了一些不該發生的問題,如過分的"促銷"手段等。雖然這從商業角度不難理解,但如何把握好一個"度",避免出軌翻車,還是必需的。
數百億基金為基金管理公司帶來了不小的商業利潤,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管理壓力。如何展現專家理財的優勢,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給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帶來實在的回報,較之銷售環節來講,是一個更為艱難和長遠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