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0-153:19:05(張立棟整理)(15F3)
美國攻打伊拉克的動向使國際油價飆升。盡管布什一再聲稱攻打伊拉克是因為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
器,但有分析家稱,控制中東石油資源才是其真正目的。在目前尚未有更好替代能源的情況下,這種說法不無道理石油作為一
種戰略資源,被譽為“黑金子,中東是全球石油最集中的地區,海灣地區集中了全球石油儲量的2/3,可謂名副其實的
“
世界油庫。據統計,海灣石油儲量達910億噸,占全球64.5%,其中沙特占25%,伊拉克10.9%,阿聯酋9.5
%,科威特9.1%,伊朗8.7%。全球前5個石油儲量最多的國家都在中東。此外,中東天然氣儲量也相當可觀。僅海灣
地區天然氣儲量就達48萬億立方米,占全球的33.4%。中東也是世界重要的產油地和出口地,產量占全球的1/3,出
口量為全球的65%。此外,中東石油還有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優點。在海灣開采一桶石油成本僅需1個多美元,比美國和北
海要低90%以上。儲量上,目前世界其他許多產油地資源已呈現枯竭狀態,而海灣石油的可采儲量年限要比世界各地平均水
平多44年。中東可謂是世界經濟的發動機。戰爭與石油每次中東戰爭都與石油息息相關。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因埃及
總統納賽爾決定從英國手里收回蘇伊士運河而引發,根源在石油。當時,英國等西歐國家對海灣石油嚴重依賴,而大部分石油
必須經蘇伊士運河運輸。時任英國首相的艾登聲稱:“沒有蘇伊士運河運入的石油,英國和西歐的工業便不能保持運轉。為
奪回運河,英法和以色列于當年10月29日出兵攻打埃及,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給予埃及堅決支持,敘利亞、
黎巴嫩和約旦切斷了輸油管道,沙特停止向英、法供應石油。石油供應中斷給了英、法致命打擊……通過這場戰爭,石油生產
國體會到了石油的“威力,上世紀60年代石油生產國成立了自己的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這一組織在以
后的國際石油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又一次使用了“石油武器。戰爭爆發后,伊
拉克、科威特、沙特等國宣布對美石油禁運。可阿拉伯人這次輸掉了戰爭,蘊藏豐富石油的西奈半島被以色列占領。1973
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再次動用“石油武器支援埃、敘等國。戰爭爆發不久,阿拉伯產油國就一致決定立即實行
減產,逐月減產5%。隨后,各國紛紛對美禁運。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還大幅提高油價,各國還乘機推行石油國有化政策,
將西方石油公司股份收歸國有。減產、禁運和國有化等一系列行動導致油價飛漲,從而觸發了二戰后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1980年,世界第三大產油國伊拉克和第五大產油國伊朗之間爆發戰爭。兩伊本來就有尖銳的宗教矛盾和領土爭端
,但石油因素也不可小視。上世紀70年代的高油價為兩伊積累了龐大的石油財富,隨之而來的就是兩國稱霸海灣的野心急劇
膨脹,并大量購買軍火。此外,伊拉克還對與其接壤的伊朗胡齊斯坦省虎視眈眈,而該省的石油儲量幾乎占了伊朗石油儲量的
90%。戰爭期間,雙方都竭力破壞對方的石油設施,轟炸產油基地。兩個產油大國間的戰爭引起了世界石油市場的動蕩和供
應緊張,歐佩克油價一度漲至34美元一桶,從而釀成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國家利益1990年的海灣危機和其后的海灣
戰爭更是一場石油戰爭。不管是伊拉克吞并科威特,還是美對伊動武,都與石油利益緊密相關。美國總統小布什的爸爸曾說:
“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儲備的控制權落入薩達姆手中,那么我們的就業機會、生活方式,我們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友好國家的
自由都將蒙受災難。對美而言,海灣石油是其“國家利益。海灣戰爭使伊、科石油業遭到嚴重破壞,科7000座油井被
點燃,油價一路飛漲。1990年7月一桶只有14美元,到10月則突破了40美元,布倫特油價一度達42.10美元一
桶。不過,這次高油價持續時間并不長,與前兩次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中東石油對誰影響最深?目前美國
、西歐和日本對海外石油的依賴度分別為51%、60%和99%。其中,美國的1/4,歐洲的60%,日本80%以上的
石油進口都來自中東。有日本學者稱,如果中東產油國停止供給日本正常石油供應量的30%并持續200天的話,那么日本
將會有300萬人死亡,70%的財富被蒸發掉。有專家預計,到2015年左右,世界石油產量在達到45億噸的高峰后將
出現遞減,屆時能夠繼續增產的國家可能只剩下中東和個別非歐佩克國家。去年美國新能源計劃指出,全球經濟仍將繼續依賴
于海灣國家,沙特仍將是世界石油市場穩定供應的關鍵。布什政府在阿富汗得勝后很快將矛頭對準伊拉克,其背后有深層的能
源戰略考慮。自70年代的石油危機后,美開始不斷減少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目前美從該地區石油進口占總進口比例已由70
年代的40%降至約1/4。“9·11后,美阿關系明顯惡化,美進一步減少從中東進口,從沙特、科威特、阿爾及利亞
和伊拉克的進口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并重點開展與拉美、俄羅斯、中亞和非洲等地的能源合作。但這并不意味著美國想放棄中
東,在美國看來,目前威脅海灣能源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兩個:第一個威脅是美沙盟友關系開始出現裂痕。沙特石油儲量世界第
一,也是美第一大石油供應國。“9·11后,美國內反沙特情緒上升,指責沙特資助恐怖主義,要求政府重新考慮對沙政
策。第二個威脅來自伊拉克和伊朗。這兩個國家不僅石油資源豐富,而且長期反美,動輒使用“石油武器,更重要的是它們
有當海灣霸主的野心,而這是美絕對不能容忍的。“9·11為美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布什打算借反恐“東風推翻薩達姆
政權,剪除美在海灣的心腹大患。石油危機?新的海灣戰爭是否會引發新的石油危機?尤其是近日油價已升至一年來的最高點
,預計,戰爭爆發后,油價將很可能上升至40美元一桶。不過,多數專家認為,不會爆發新的石油危機。首先,當今世界經
濟對石油的依賴程度已大大降低,傳統工業萎縮,較少能源消耗的新經濟蓬勃發展。其次,西方國家已建立了高達數十億桶的
戰略石油儲備。對這次戰爭,西方也早有準備。布什去年就下令將石油戰略儲備填補到最高限額7億桶。同時,美還呼吁盟國
加強石油儲備。歐盟最近決定將石油儲備由90天提高到120天。日本也加大進口并將石油儲備由70天提高到78天。第
三,海灣石油在國際市場上的支配地位有所下降,世界石油市場已日益多元化。俄羅斯的異軍突起就是最好證明。近年來俄不
斷挑戰海灣石油地位,與美結盟,消極對抗歐佩克減產協議,目前俄日產量已達700多萬桶。更重要的是,“石油武器時
代已一去不復返,阿拉伯國家不會為伊拉克實行停產或禁運。相反,沙特等有剩余生產能力的國家還一再承諾將保證油價的穩
定,必要時將實行增產,以平抑油價。若戰事進展順利,預計油價將很快回落,保持在35美元一桶左右。即使如此,也會對
國際石油市場造成較大沖擊,影響到世界經濟特別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經濟的復蘇;對中國等東亞國家也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波動的油價去年以前,國際石油市場相對較為平靜,油價雖有波動,但波幅不大。9·11事件后,國際市場油價產生了劇
烈波動,成為1990年-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震動最大的一次。起先,原油價格在恐慌的氣氛下猛漲,作為市場基準價
之一的英國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一度超過了每桶30美元,達31.05美元,達一年來的最高水平。但隨著產油國紛紛
承諾確保供應,加上人們擔心恐怖襲擊事件將導致短期內全球經濟受損,從而影響對原油和油品的需求,自9月中旬起,原油
價格迅速止漲回落。從長期來看,1998年的石油價格下跌源于需求主導;1999年的上漲則來自供應主導;到2000
年油價的走高與亞太地區從金融危機中完全復蘇,世界經濟高速增長的強勁支撐是分不開的;另一方面,歐佩克組織對于石油
增產和供給存在明顯滯后也是重要原因;同時大量投機基金在石油期貨市場的興風作浪也加劇了油價的動蕩。而2001年前
三季度,國際石油市場的特征是調整。9·11事件打破了這種平緩調整狀態,使得需求主導的油價下降成為未來一段石油市
場的主要趨勢。雖然前三季度,歐佩克進行了三次減產累計年內減產達到350萬桶/日。但仍然表現為供大于求的局面,在
這種供求關系的作用下,前三季度國際石油價格整體保持穩定,波動不大。實際上,中期來講,世界石油供給能力不成問題。
因為去年的高油價促使非歐佩克石油產出國產量增加,而今年以來的連續減產則使歐佩克剩余石油產能大增,提高供應的潛力
很大,再加上目前石油庫存較高這個因素,全球石油供應不成問題。從總體上看,世界石油消費的未來預期將不容樂觀,油價
下滑成為較長期的趨勢。全球經濟的低迷,恐怖主義的威脅,戰爭的動蕩,美國的單邊主義邏輯等等這些都進一步加劇了世界
油價未來走勢的不確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