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從2001年的春天說起,在美國的坎姆頓市舉行了一個特殊的命名揭牌儀式。這個城市的一條街道,以來自中國的一家企業的名字命名,“海爾路”成為美國目前惟一一條以中國企業品牌命名的道路。從1991年開始,海爾利用10年的時間,先后在歐洲、美國等地設立了海外生產基地、設計中心和營銷網絡;蛟S海爾今天的成功,在中國的企業界尚不具備普遍性,但它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變成了路……
“中國制造”時代已經來臨
2002年9月20日,中國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微笑著對中外記者宣布:“今年1至8月,我國合同外資金額達623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44億美元。外商對華實際投入的金額平均每天達到1.42億美元。”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字表明,自十五大以來,我國實際利用外資達2204億美元,外商投資平均項目規模由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的120多萬美元、90年代初期的130多萬美元,迅速提高到十五大以來的300多萬美元。
與此同時,來自全球最大的企業戰略管理咨詢公司———科爾尼公司的最新全球跨國直接投資信心指數報告也擺在了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的辦公桌上,胡鞍鋼指著這份報告欣慰地告訴記者,這份報告顯示:在國際直接投資規模萎縮的情況下,中國卻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上進入了快速增長期。今年前8個月的數據顯示,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最有吸引力的外國直接投資目的國。更有專家預測:按照這樣的增長速度,我國今年全年實際利用外資有望首次突破500億美元。
美國《財富》周刊不久前的一項調查表明,92%以上的跨國公司將在中國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德國大眾公司也宣布,要在未來5年中向亞太地區投資18.4億歐元,其中87%將流向中國……不斷涌入的外資不但促進了中國民族產業的飛速發展、加快了中國對現代企業理念的認知,也使中國成為世界制造業鏈條上越來越重要的一環,幾代人為之努力奮斗的“中國制造”時代已經來臨。
“中國制造”有了嶄新含義
經濟學家把制造業稱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石,它不但是人類社會的“首次產業”,也是一個國家競爭力強弱的基礎。對于任何一位有著強烈民族情感的人來說,“中國制造”都是能夠讓人心潮澎湃的字眼兒,為了實現實業救國的夢想,幾代中國人為之付出了畢生的努力,然而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在歐美等發達國家“MADEINCHINA”仍然是一個“廉價、簡單加工”的代名詞,可是現在國際市場上每兩臺空調中就有1臺產自中國,同時中國產的電視機和洗衣機分別占國際市場的1/3和1/4,全世界的人們都在改變以往的看法,在最直觀的感受中,體驗著“中國制造”的嶄新含義。
目前,近400家世界500強公司在我國投資了2000多個項目,世界上最主要的電腦、電子產品、電信設備、石油化工等制造商,都已將其生產網絡擴展到我國。這些企業的CEO們都不約而同地稱贊中國經濟的活力并宣稱中國制造業中心的地位已經形成。
前美國國務卿、現任環球聯合公司董事長黑格說:“我從來不懷疑中國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其具有的明顯優勢使其正在成為亞太地區制造業中心。”德國歐倍德企業集團總裁哈拉爾德·陸克斯說:“屬于中國的時代已經來到!笔澜玢y行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在2002年世界貿易白皮書中指出:日本充當亞洲經濟領頭羊的“雁型結構”發展態勢已經被打破,由于中國的迅速發展,亞洲已經進入真正的競爭時代。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在2001年9月《福布斯》雜志舉辦的企業高層會議上也表示,正如日本在二戰后成為“世界工廠”一樣,中國將在21世紀成為“世界工廠”。2002年9月10日,美國財政部資深顧問魯特在《華盛頓郵報》發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國正在逐漸成為東亞和泛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安定力量和世界制造工廠。
“中國制造”得到世界認同
隨著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產品和技術的升級、當地配套率的提高和研發能力的增強,在跨國公司全球生產體系中,中國的地位正在從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組裝基地,向產品與技術檔次齊全、當地深度加工的制造基地轉變。隨著跨國公司投資規模的擴大和投資水平的提高,中國在繼續保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的同時,高附加值產品和技術研發上的優勢也開始形成。
伴隨著這種結構調整,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能力強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通過上市、兼并、聯合、重組等方式迅速成長起來,“中國制造”正日益得到世界的認同。中國政府為結構調整所付出的努力,為中國參與國際分工創造了條件,為中國的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奠定了基礎。
來自外經貿部的最新統計數字表明:在我國今年1至8月的出口商品中,傳統大宗商品出口增勢平穩,機電產品出口達952.6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出口總額的47.5%。
“中國制造”令人揚眉吐氣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中國也已經具備了對外投資的能力,新一代中國企業家們已經將目光投向了廣闊的國際市場。古代一則“蛇吞象”的寓言曾帶給人們無盡的想象空間,如今新世紀的中國企業家用自己的行動上演了現代企業競爭中的新版“蛇吞象”。2001年9月,浙江華立集團42歲的董事長汪力成,以驚人的氣魄收購了飛利浦公司的CDMA研發部門,完成了中國民企吞并世界頂級跨國公司的壯舉。據美國家電業AHAM的統計結果,在美國230至280升容積段冰箱市場,海爾冰箱占35%的市場份額,目前海爾產品已經進入美國10家大連鎖店的8家,歐洲15大連鎖店的12家,而樂華、春蘭、廈華等一批中國企業紛紛到歐洲、北美和其他國家辦廠,擴大其產品在國外市場的份額。實施“走出去”戰略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提高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中國與世界各國經濟合作的重要途徑。
目前中國的經濟總量和對外貿易已經居世界第6位,2001年中國外貿進出口額達5100億美元。截至今年7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達2465億美元。這些都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必要保障。
據統計,截至2002年6月底,中國在境外投資設立非金融類經營機構6758家,協議投資總額132億美元,中方投資近100億美元;累計簽訂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1053億美元,完成營業額752億美元;累計簽訂對外勞務合作合同額281億美元,完成營業額220億美元,外派勞務累計超過260萬人次。
一個個令人揚眉吐氣的數字使中國人有理由相信:越來越完善的產業體系和日益強大的制造能力正在使中國成為制造業強國。
資料提供鳴謝:
國家統計局權威數字《中國經濟年度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