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臺北10月8日電(記者陳鍵興向劍幗)飛旋的切割刀發出單調的響動,和著浪漫的爵士樂和太平洋的海風,
將堅硬頑直的巨石幻化成靈動的藝術生命。石雕藝術家黃清輝一如往常地精心雕鑿著作品,與平時不同的是,這次的創作被安
排在海岸邊的公園里,而好奇的普通民眾則在周圍圍觀。
在臺灣東部的花蓮,文化工作者們舉辦了一項以石雕為主題的公共藝術活動,為一向
被視作“曲高和寡”的現代雕塑
藝術“解密”,使普通民眾能夠了解千姿百態、如幻如夢的石頭“怪胎”是怎樣被孵化出來的。
花蓮盛產大理石,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石材工業,大理石工藝品遠銷各地。近年來,因為經濟不景氣,花蓮
石材工業的競爭力不斷下落。為扭轉頹勢,花蓮人作出了以文化挽救產業的決策,推出了“石雕藝術季”,希望能使“石雕之
鄉”獲得新生。
走進坐落于海岸邊的花蓮石雕博物館,只見占地三公頃的博物館被分作三大展區,展品不僅有兩三米高的大型現代石
雕,也有從民間收集來的中國傳統石雕,既有天然奇石藏品,也有花蓮產的稀有的玫瑰石。一大早,博物館里就熙熙攘攘,人
們三五成群地穿梭于室內外的各個展區,或靜靜地端詳著,或熱烈地品評著。
為了讓人們走近石雕藝術,主辦者精心策劃了集觀賞、娛樂和教育于一體的活動。在石雕藝術博物館一層,特別布置
了一間“石頭教室”,教室里有一塊大黑板,上面列出十道“石頭考題”,而所有的答案可以在教室里的圖片、模型、地圖、
光碟、幻燈片及文獻中找到。從臺北來花蓮度周末的李太太和自己兩個上小學的孩子在“石頭教室”里找了好半天的答案,她
說,“自己和孩子都上了一課”。
藝術家的工作室,對于普通人來說,是神秘而難以親近的。今年的花蓮“石雕藝術季”特別邀請了11位石雕藝術家
加盟,使游人可以走進藝術家的工作室作客。這項被稱作“神雕俠旅”的活動,引領普通民眾搭車前往位于花蓮境內的若干個
“石雕驛站”,觀看石雕藝術的創作過程,還可與藝術家展開交流,了解藝術背后的故事。
在石雕博物館展出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石雕作品,和一般的雕塑展采取的集中展示不同,這里的石雕作品更多地被分
別安置在了花蓮境內的各個景區。從“花蓮石雕地圖”上,人們可以看到,近百座風格各異的大型石雕都找到了安居的家園。
經濟不景氣,花蓮的石雕人希望以推廣石雕文化并結合旅游觀光的策略,來挽救頹落的石材產業,究竟能取得怎樣的
效果,現在還很難估計。坐在海邊休憩的一位民眾說,花蓮港這些年來冷清了不少,也許“三通”才能真正幫助花蓮的石材工
業重新興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