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承辦大型體育賽事的能力已經得到舉世公認,包括世界杯足球賽和奧運會這樣的超大型盛會都不在話下,何況一
次亞運會!其實,韓國在做東辦賽方面的動作正是從亞運會起步,而且,許多成功之道也是從這里積累起來的。
1986年在漢城舉辦了第十一屆亞運會,1988年便舉辦了漢城奧運會。1995年,釜山承辦了第二屆東亞運
動會,2002年6月,這里承擔了世界杯足球賽一個賽區的比賽,3個多月后
又舉辦亞運會。韓國人辦賽的心計以及社會效
益和經濟效益并重,為發展中國家參與和承辦國際大型體育盛會提供了經驗。
漢城亞運會之前,韓國在舉辦國際大賽方面幾乎是一片空白,由于當時的國際環境和政治背景,韓國多少還是個是非
之地,國際體育組織出于減少參賽障礙的考慮,盡力避免在那里舉辦大賽。于是,積極爭取辦賽成了韓國外交突破的重要戰略
。盡管漢城承辦1986年亞運會受到質疑,但是韓國隨即又拿到了奧運會東道主的榮譽,這更促使韓國人一定要辦得成功。
兩項重大賽事相隔時間很短,顯然是非常劃算的事情,這必須從申辦時就有明確的想法。1988年漢城奧運會正是
在兩年前亞運會硬件設施的基礎上擴建和完善起來的,原先只在漢江北岸建設的漢城市區一下子拓展到了南岸,一個以奧運村
為中心的漢城新區如今已是一片繁華,大批商務機構在周邊安營扎寨,與老區隔江相望,勾勒出現代化都市的景觀。
當多功能的概念被普遍認知以后,韓國人在釜山的發展遠景上更顯示出良苦用心,既有一次規劃、長期收益,又有且
建且用、滾動發展。當地地貌依山臨海,身前是借助天然優勢形成的韓國最大外貿港口,背后卻是山巒疊嶂,彎彎曲曲的溝谷
很像中國的大連,城市發展的空間十分狹窄。總共七八年間,三次國際大賽帶動了當地的市政建設,外貿和旅游的興旺進一步
提升了這座韓國第二大城市的地位,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提高到84%。本屆亞運會僅運動員人數就接近1萬人,規
模之大預示著當地潛在的經濟收入將很可觀。
當然,如何解決國際大賽通常為東道主留下的難題,還要看韓國人有什么良策。釜山人口不過300多萬,光是那8
8座亞運會比賽和訓練場館就夠負擔的。耗資相當于27億美元的這份家當,日后該作何用?畢竟不像亞運村,建的就是公寓
,賽前就有了買主。組委會將部分比賽安排在周邊地區進行,以緩解釜山的壓力,可又增添了參賽運動員要乘車數十公里趕場
的麻煩?磥,事情難能兩全,別人辦不好的事情韓國人也不可能一一迎刃而解;同理,別人遇到的煩惱,韓國人也不可能統
統回避。相信事在人為。(汪大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