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89年6月,中國共產黨十三屆四中全會在海內外的廣泛關注中召開。13年后的金秋,中共十六大
即將開幕。從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到十六大,13年的不尋常歷程,令人鼓舞、振奮,更給人以啟迪、深思。近來,中國國家
發展計劃委員會主任曾培炎、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國家經貿委主任李榮融、中國財政部部長項懷誠、中國外經貿部部長
石廣生等主要財經官員,先后在北京以報告和專訪的形式,對13年來的經濟發展、金融、財政、外貿和國企改革等領域所取
得的輝煌成就進行了總結。本報將他
們的主要觀點輯納于此,供讀者參考。
曾培炎(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主任)
13年發生歷史性變化
13年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發生了一系列歷史性變化。一是經濟保持了穩定高速增長。13年間,國內生產總值
年均增長9.3%,比改革開放前30年的平均增長速度高3.2個百分點;二是經濟實力明顯增強。2001年國內生產總
值達到95933億元,比1990年增長近兩倍,排名也由1990年世界第十位、發展中國家第二位,躍升到世界第六位
、發展中國家第一位。外匯儲備1989年只有55.5億美元,今年7月底已增加到2456億美元左右,僅次于日本,居
世界第二位;三是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從1990年到2001年間年均增長14.8%。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成效。2001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27:42:31
調整為15:51:34。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工業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經濟體制改革取得歷史性成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明顯地發揮基礎性作用。以公有
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到2001年年底,國有資產總量達109316億元,比1995年
增長91.4%。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宏觀調控體系初步建立。
對外開放提高到新水平。2001年,我國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比1990年增長3.4倍,達到5098億美元,
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也由1990年的第16位上升到第6位。吸收外資已連續9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實施“走出去”戰略
有了良好開端。
西部大開發邁出實質性步伐。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西電東送、西氣東輸、青藏鐵路等重大項目相繼開工。到今年
7月,累計完成退耕還林4327萬畝,宜林荒山荒地造林3926萬畝。科技教育、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都獲得長足發展。
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1990年到2001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62%,城鎮居民家庭人均
可支配收入實際增加了一倍多,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戴相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新金融體制基本建成
13年來,中國金融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金融組織體系逐步健全,金融市場體系日趨完善,金融宏觀調控水平明顯
提高,金融監管工作明顯加強,金融對外開放逐步擴大,金融服務水平也顯著提高。
中國現已初步建立起由各類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組成的數量眾多、功能齊全的金融組織體系。其中,國有
獨資商業銀行正在逐步改革為經營貨幣的現代金融企業,陸續增設和重組的股份制中小商業銀行已達120多家,農村信用社
已成為農村金融服務的主力軍,證券類和保險類金融機構進一步得到了規范和發展,一批外資金融機構被引進。
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全部金融機構總資產已達24.4萬億元。從1990年到2001年,中國銀行各類貸款累
計增加10萬億元,年均增長逾19%。
金融市場體系也不斷健全,社會資金配置和使用效率穩步提高,貨幣市場已達到相當規模,資本市場得到快速發展。
到今年6月末,同業拆借和債券回購交易量累計達到14萬億元,銀行間外匯市場已累計成交各幣種折合美元4800億美元
。到今年8月底,中國境內上市公司已達1197家,市價總值4.65萬億元,流通市值1.53萬億元。保險市場的深度
和廣度也在不斷擴大,從1989年到2001年,全國保費收入年均增長25.2%。
在金融宏觀調控和監管方面,中國金融宏觀調控實現了由直接控制向間接調控的根本性轉變,人民幣幣值穩定。金融
監管工作也在明顯加強,初步形成了以《中國人民銀行法》、《證券法》和《保險法》等金融法律為核心的金融監管法律體系
框架。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及其占全部貸款的比例逐步下降,全面整頓和分類處置了各類中小金融機構,依法
撤銷了少數嚴重違規經營、不能支付到期債務的金融機構,完成了對全國2萬多個農村合作基金會的清理撤并工作。
隨著金融對外開放逐步擴大,中國在國際金融事務中的地位顯著提高。目前中國境內共有外資營業性金融機構205
家,總資產380多億美元。中資金融機構在境外業務也迅速發展,外匯管理體制在改革中不斷完善,國際收支狀況良好,國
家外匯儲備穩步增加,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到今年8月,外匯儲備已達2530億美元,比1989年的55.5億
美元增加近45倍。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從原來的第11位提高到了第8位。
中國金融服務水平也明顯提高。目前中國各金融機構已發行銀行卡4.38億張,安裝自動柜員機4.3萬臺、銷售
終端機26.9萬臺。到2002年年底,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要在300個以上城市實現本系統內銀行卡聯網運行,在100
個以上城市實現各類銀行卡的同城跨行使用,在40個以上城市推廣普及全國統一的“銀聯”標識卡,全面實現跨地區、跨銀
行的聯網通用。
項懷誠(中國財政部部長)
財政改革和發展譜寫歷史篇章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國家財政在收入、支出、宏觀調控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根本性的改革,陸續推出了工商
稅制、分稅制、所得稅收入分享、稅費制度、收支兩條線管理、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等十幾項重大改革,實施
了從適度從緊到積極財政政策的宏觀調控,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公共財政體制框架,財政對經濟社會發展
發揮了空前的重大作用,一個穩固、平衡、強大的國家財政正在建立,財政改革和發展譜寫了新的歷史篇章。
2001年全國財政收入比上年的增量為2991億元,比1978年和1979年兩年全國財政收入的總量還要多
,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建立。
財稅體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建立了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國家與企業、國家與個人、中央與地方的新型利益
分配關系,為微觀經濟運行創造了一個統一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建立了適
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分稅制框架,穩定了中央和地方的財政分配關系,調動了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形成了財政收入
穩定增長機制,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都實現了大幅度的增長,增強了中央宏觀調控能力。
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進展順利。為進一步完善財稅體制,中央決定從2002年1月1日起,實施所得稅收入分享改
革。除少數特殊行業或企業外,絕大部分企業所得稅和全部個人所得稅實行中央與地方按比例分享,分享范圍和比例全國統一
。改革后中央從所得稅增長中多分享的收入,全部用于增加對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中央財政不留一分錢。這
項改革有利于經濟結構調整,避免重復建設;有利于稅制的公平與統一,防止一些地區搞所得稅優惠惡性競爭;有利于加快區
域經濟協調發展,促進民族團結。
稅費改革取得重大突破。1997年以來,財政部已會同有關部門取消收費1965項,共減輕社會負擔1332億
元。保留下來的收費結合深化“收入兩條線”管理改革,普遍實行了預算管理或財政專戶管理。尤其是農村稅費改革,今年在
20個省的范圍內均取得了明顯成效。規范了農村稅費制度,有效遏制了農村“三亂”,并帶動和促進了農村各項改革。改革
后,農民負擔減輕25%左右,被廣大農民群眾譽為“德政工程”。
財政支出改革也取得重大成果,初步構建了社會主義公共財政體制框架,財政支出結構明顯優化。部門預算改革已全
面推開;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試點取得明顯成效;政府采購制度改革規模不斷擴大;“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穩步深化;支
出結構改革力度加大,重點增加了社會保障支出,工資性支出,教育、科技、文體廣播事業的財政投入,并增加了農業以及生
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投入,較好地支持了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財政宏觀調控職能和手段日臻完善,積極財政政策取得了世人公認的成效。十多年來,中國在全力推進財政收入改革
和財政支出改革的同時,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實際需要,相機實施了不同的財政政策。財政調控作用得到充分發
揮。1993年實施的適度從緊財政政策,尤其是1998年以來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均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
石廣生(中國外經貿部部長)
對外經貿不同尋常的13年
1989年,中國全年合同利用外資金額56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3.9億美元。2002年1至8月,中
國合同外資金額623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44億美元。8個月的數字已經分別是13年前全年的10倍以上。
外資的快速增長只是中國對外經貿發展的一個側面。自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國外經貿事業保持了不斷發展的良好
勢頭,經受住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嚴峻考驗,完成了加入世貿組織的歷史任務,對外開放已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去年全國外商投資企業稅收收入占全國稅收總額的19%左右,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24.57%,出口
額占全國出口總值的50.1%。目前,在外商投資企業中直接就業的人數約2300萬人,占全國城鎮勞動人口的10%以
上。外商投資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推進了中國開放型經濟的發展。
13年來對外貿易的發展,更是成就斐然。2001年,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5097.7億美元,首次突破5000
億美元大關,是1989年的4.6倍。在世界貿易排名中,中國已由1989年的第15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6位。
13年來對外貿易發展的顯著特點是外貿結構不斷改善和優化,其中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保持快速增長,
比重大幅上升。2001年機電產品占進出口總值的46.9%,比1996年上升了9.1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占進出
口總值的21.7%,上升了9.5個百分點。市場多元化戰略取得了重要進展,特別是針對亞洲金融危機后國際市場的新變
化,鞏固了傳統市場,成功開拓新興市場。外貿經營主體日趨多元化,僅2001年全國新增內資進出口企業就達到1萬多家
,集體和民營企業進出口增勢強勁。
如果勾勒13年中國外經貿發展的畫卷,值得濃墨重彩的當然是中國人15年的夢想——加入世貿組織在2001年
12月11日最終實現。從“復關”到加入世貿組織的這15年當中,在關鍵時刻,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做出了加快中
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的戰略決策,并根據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為談判確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和策略。特別是江澤民在1993
年提出的“復關”問題的三項原則,為談判指明了方向,維護了中國的根本利益和經濟安全。
在中國利用外資和對外貿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中國企業家已開始把眼光投向國外。上世紀90年
代后期,中國開始實施“走出去”戰略,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01年,中國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達到130億美元,
完成營業額89億美元。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取得了新的進展。截至2001年年底,中國已累計批準設立境外企業6610
家,中方投資額超過百億美元。一大批境外投資設廠加工裝配項目的建成,帶動了中國與東道國雙邊貿易的發展。中國在50
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油氣、礦產、林業、漁業等資源合作開發項目200多個,不僅為當地資源開發做出了貢獻,還部分滿足
了中國經濟建設的資源要求。
李榮融(國家經貿委主任)
國企改革與發展取得豐碩成果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13年,是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的13年,是國有企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
13年,是國有企業朝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邁出前所未有重大步伐的13年。國企改革的成就為五個方面:——
國有企業總體實力不斷增強,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989年到2001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工業
增加值年均增長11.7%,比GDP年均增長9.3%高出2.4個百分點,產品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2.3%,實現利潤
年均增長10.2%,固定資產凈值年均增長15.5%,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上繳稅金年均增長11.1%,為國家財政收
入的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就業人數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就業人數的50%以上。國有企業在自身不
斷發展的同時,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社會的全面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國有經濟布局得到優化,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國有經濟在石油、石化、冶金、電力、鐵路、兵器、船舶與航天航
空等關系國家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支配地位,支撐、引導和帶動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1989年到2001年,
國有企業戶數從7.4萬戶減少到4.7萬戶,但實現利潤從743億元提高到2389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從每人每年1.8
萬元提高到5.5萬元。
——國有企業組織結構明顯優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形成一批優強企業。按銷售額排序,排在中國企業前10位的
都是大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內地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有11家躋身世界500強。在520戶國家重點企業中,國有及國
有控股企業有514戶,只占全國工業企業數的0.3%,但2001年其資產總額占全部工業的59.2%,銷售收入占41.9
%,實現利稅占47.6%,實現利潤占49.4%。國有中小企業整體素質也有明顯提高。
——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明顯增強。通過吸收消化引進技術和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國
有企業掌握了一批重大技術裝備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中國自行研制的60萬千瓦火電機組、50萬伏高壓輸變電設備的各
項性能參數均達到國際20世紀90年代末水平。
——現代企業制度初步建立,企業經營機制進一步轉換。相當一部分企業進行了公司制改革,520戶國家重點企業
改制面達到83.7%,一批國有大型企業相繼在海外上市,得到國際資本市場和戰略投資者的認可。
□十三年中國發展十大跨越
一、經濟總量進入世界“重量極”陣容。國內生產總值:1990年18547.9億元2001年95933.3
億元
二、人民生活從“溫飽”跨入“小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00年超過800美元2001年超過900美元
三、國內市場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供過于求產品比重:1999年以來70%以上
四、經濟體制初步完成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歷史性轉軌。
五、對外開放由局部開放轉為全面開放。進出口貿易總額:1990年1154.4億美元2001年5098億美
元
六、國家財力由“弱”到“強”。財政收入:1990年2937億元2001年16371億元
七、經濟結構在調整中優化。三次產業占GDP比重:1990年27.1∶41.6∶31.32001年15.3
∶51.2∶33.6
八、從優先發展東部地區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近三年。西部地區新開工重大項目30多個總投資約6000億元
九、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十、科教興國戰略成景斐然。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