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期的國際油價暴漲,9月11日本報曾發表《石油問題引發激烈爭論》,不少讀者來電詢問對中國的影響。期貨界近期對于重新推出石油期貨呼聲很高,此次漲價再一次表明了問題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每桶上漲1美元
進口多花5億美元
近幾年來,國際上油價問題對于中國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原因主要在于兩點:(1)近幾年來,國際油價漲跌幅度很大。1999年初跌破10美元,2000年9月漲到38美元,2001年又跌到17美元,最近再度突破31美元。如此地上下翻騰,給國內相關企業帶來巨大的價格風險。(2)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石油需求量越來越大。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產品凈進口國,1996年成為原油凈進口國,2001年進口原油6500萬噸,今年預計為7000萬噸。油價上漲,對中國經濟會產生抑制作用。據專家估計,2000年石油價格的上漲,大約使中國GDP增長率下降0.5%。2005年中國將進口原油15000萬噸,占當年國內總需求量的32.5%。2020年將進口原油25000萬噸,占當年國內總需求量的58.14%。
其實,各國都同樣面臨油價風險。但是問題在于,我國內地目前沒有石油期貨,相關企業無法規避價格風險。比如,1999年以來國際油價曾經從不到10美元漲到近40美元,造成國航、南航、東航及汽運、石化企業經營業績的嚴重惡化。特別是從1999年11月起,國際航空油價格上漲8次,幅度達到86%,內地企業為此增加支出40億元。有專家估計,如果當時內地企業能夠通過期貨市場,對進口石油進行套期保值,可以節約數十億美元的成本。然而,目前實際上內地只有少數幾家大公司,可以在國外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其他的相關用油企業,即便預料到油價上漲,也無法規避價格風險,鎖定生產成本。同樣面對漲價,南方航空損失近6億元。而香港國泰航空由于在期貨市場上進行套期保值,當油價漲到近40美元時,自己的油價成本還不到20美元。據統計,原油每上漲1美元,中國為石油進口將多支付5億美元。
-利用期貨避險
上期所力推燃油期貨
也許是巧合,就在此次漲價的同一天,《中國證券報》發表《上海期交所近期發展紀實》,特別提到以燃料油為標的設計了石油品種的期貨合約草案。上海期交所人士近日表示,希望于今年重新推出石油期貨。現在看來,近期的國際油價波動有可能加快這一進程。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石油進口基本采取了對國際油價“被動接受”的方式。1999-2000年,中國在國際市場大量采購原油進行儲備,國際油價上漲了近30美元。2001年,中國減少了原油進口數量,國際油價開始跌落。同樣是進口大國,東京商品期貨交易所于1999年推出汽油、柴油品種。憑借全部依賴進口的巨大消費量,交易迅速活躍,確立了亞洲市場尤其是北亞市場的原油基準價格。因此,推出中國的石油期貨,就可以通過國內市場影響國際價格,引導國際油價向有利于本國的方向發展,避免被動接受。比如,上海的銅期貨交易價格,已經成為第二天倫敦市場必須參考的重要依據。
對于具體標的,在原油、成品油、燃料油三個品種里,中國進口原油的數量最大,并且原油價格是許多其他油品的定價基礎。如果推出原油期貨,發揮的保值作用最大。但是有專家認為,從進出口及國內貿易的情況看,原油期貨推出的難度比較大。成品油的情況,與原油類似。因此,燃料油就成為石油期貨可供選擇的的突破口。燃料油的現貨市場,目前年市值約500億元,處于相對自由競爭的狀態,年需求量約3000萬噸以上,50%要依靠進口。上期所專家認為,以中國在亞洲燃料油市場所占的份額,推出自己的燃料油期貨,足以形成標志性的中心市場價格,擺脫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
金景投資劉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