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力平價說認為,應根據各國貨幣的購買力,確定它們之間的匯率。對于長時期匯率變化,購買力平價說魅力獨在
。兩國之間如果能盯住相同的一攬子商品,正確估計價格水平變化,就能夠判斷出匯率的基本走向。
打開電視,任選一經濟頻道,大都有最新的外匯牌價。對于投資者來說,外匯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就會牽動他們的神
經。可就政府而言,更關注外匯的長期走向,以便審時度
勢,從長計議,制定符合國情的匯率政策。比如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
,1979年為1.5:1,1986年為3.7:1,1994年初為8.7:1,15年間,匯率下調了480%。如此
調整,依據何在?匯率決定理論中,有一個購買力平價說,或許我們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簡而言之,匯率就是各國貨幣的價格比率。一戰以前,確定匯率不像現在這么麻煩。當時,各國貨幣都規定黃金含量
,持有貨幣可以自由兌換黃金。兩國貨幣的匯率,就是貨幣的含金量之比,叫做鑄幣平價。比如,1英鎊含黃金113.0格
令,1美元含黃金23.3格令,兩國貨幣的鑄幣平價就是4.9,因而英鎊對美元的匯率就是1:4.9。當然受市場行情
的影響,匯率也會有所波動,但由于有黃金作保證,匯率波動的幅度是很小的,那時候的匯率,被稱為固定匯率。一戰期間,
各國為應付軍費開支,大量發行紙幣,紙幣含金量沒法保證,也就不能兌換黃金,鑄幣平價隨之土崩瓦解。待戰爭硝煙散盡,
貿易重開,如何確定匯率,重又提上日程。1922年,瑞典學者卡塞爾出版《1914年以后的貨幣和外匯》一書,提出購
買力平價說,認為應根據各國貨幣的購買力,確定它們之間的匯率。此說一出,備受推崇,各國政府按圖索驥,重打鑼鼓另開
戲,紛紛重定匯率。
經濟理論大都有假設前提,購買力平價說也不例外。為了便于推演展開,此說首先假定,兩國之間貿易自由,商品、
勞務交流,不受關稅、配額限制,即便有限制,雙方外貿政策對等,沒有相互歧視。同時,假設兩國商品的運輸成本,大致相
同,忽略不計。在此基礎上,得出了購買力平價說的理論前提:同樣貨物無論在哪里銷售,其價格必然相等。也可以這么理解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貨幣,那么,在任何地方購買同質的商品,花銷應該一樣。這個假設前提,被稱為“一價定律”。
實際上,各國貨幣大不相同。但是,由一價定律不難推出,兩種貨幣的匯率,等于它們的購買力之比。比如一個同樣
的漢堡包,在美國賣1美元,而在日本賣150日元,那么,就可以認為,1美元相當于150日元,美元對日元的匯率是1
:150。如果一國的貨幣購買力下降,商品的國內價格上升,該貨幣就會對外等比例貶值,反之,購買力上升,貨幣則會相
應升值。剛才例子中,如果由于某種原因,漢堡包在日本售價上升為200日元,在美國仍賣1美元,那么日元貶值,美元對
日元的匯率降為1:200,反之,如果美國的漢堡包售價上漲到1.5美元,在日本仍為150日元,就說明日元升值,美
元對日元的匯率變為1:100。當然,該理論所說的貨幣購買力,不只表現漢堡包一種商品上,而是就國內所有商品的平均
水平而言的。
以上推論,講的是在某一時點,兩國價格水平與匯率的關系,稱為絕對購買力平價。與此對應,卡塞爾又提出相對購
買力平價。他認為,在一段較長時間里,兩種貨幣匯率變化的百分比,等于兩國國內價格水平變化的百分比之差。舉例來說,
如果法國的物價一年上漲10%,而荷蘭物價只上漲5%,那么,根據相對購買力平價,法郎對荷蘭盾將會貶值5%。匯率變
動將不多不少,剛好抵消法國通脹超過荷蘭的5個百分點。照此看來,匯率的漲跌,與同一時期兩國物價水平的相對變動,恰
成反比關系。為了給戰后的世界提供一個重整匯率的參照,卡塞爾主張,匯率不能盲目調整,必須先確定一個基期匯率,也就
是一戰之前,符合絕對購買力平價的時期。在基期匯率的基礎上,根據戰后各國通貨膨脹的變化,制定恰當的新匯率指標。對
各國貨幣當局來說,聞此說猶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當兩國經濟冷熱不均,物價水平漲跌不同時,貨幣之間的匯率,可以根
據相對購買力平價,進行適當調整。
應該說,購買力平價理論,對指導一戰后各國重整匯率,還是功不可沒的。隨著時間推移,后來學者為彌補該學說的
不足,又推出了成本平價理論,使其進行發展完善。用成本平價取代購買力平價,原因有二:價格平價中包含利潤,這是一個
易變的因素。比如,由于中國有樂凱膠卷,美國和日本要占領中國彩卷市場,就會將柯達、富士彩卷的價格,定得比國內市場
要低,此類薄利多銷的戰術,有時會導致購買力平價失靈。再者,卡塞爾只看到價格影響匯率,沒有認識到匯率對價格也有反
作用。用成本代替價格,能夠使這種反作用造成的偏差,盡可能地降低。在決定成本的諸要素中,勞動成本最關鍵,于是,學
者們將其抽出,再以工資標準,作為計算成本的指標,于是,便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國工資率相對外國偏高,GDP增長率卻
沒有同比例提高,那么,為了保持長期的國際收支平衡,就必須使本幣貶值,降低匯率。反之,則本幣升值,匯率提升。
在匯率決定理論中,購買力平價說影響深遠,當然,在學術界也遇到了各種褒揚和貶抑。反對此說的人認為,除了先
前講的假設前提,與現實常常脫節外,該說至少還有兩處致命傷:購買力平價說講的商品價格,是指可貿易的商品,各國的非
貿易商品,就沒有平價可言了。比如理發,一個德國人想讓法國師傅理發,辦法只能有兩個,或者他飛到法蘭西,或者把理發
師請到德國,不論哪種方法,付出的代價都遠遠超過理發成本,因此,這類交易無法成立。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非貿易品在
各類商品中的比例,越來越高。這些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完全由國內的供求決定,與購買力平價扯不上邊。再者,不同國家收
入水平、消費習慣不同。即便是可貿易的物品,在不同國家生產時,也并不總能完全替代。前些年,國人購買電器,喜歡進口
原裝,日本國本土生產的彩電,與其在東南亞組裝的,受中國人的歡迎程度大不相同。原裝彩電需求大于供給,價格畸高,組
裝彩電盡管價格便宜,還是少人問津。這類案例,世界各處并不鮮見。
除上述兩個原因外,隨著全球金融經濟一體化,貨幣資金的流動量已經大大超過商品貿易成交量,引起外匯市場跌宕
起伏,瞬息萬變,這些短期的匯率變化,也非購買力平價能一一詮釋。盡管如此,大多數學者還是認為,對于長時期匯率變化
,購買力平價說魅力獨在,并沒有過時。兩國之間如果能盯住相同的一攬子商品,正確估計價格水平變化,還是能夠判斷出匯
率的基本走向的。在本文開頭部分,人民幣匯率的調整,可以看作購買力平價說成功應用的范例。(王東京孫浩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