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購買一家上市公司的“殼”需要多少錢?上海國策以0.1元/股的價格,受讓了宜昌市陵夷國有資產經營公司
2400萬股ST猴王的國家股,加上其原來持有的股份,上海國策以數百萬的代價,便取得了ST猴王的“殼”。
近來,上市公司股權轉讓的案例多了起來,而且大多數股權轉讓均屬于大股東變更。也就是說,這些股權的受讓方,
大多還是看中了相應上市公司的“殼資源”。不過,與前幾
年、甚至一年前大多以高價方式取得“殼資源”不同的是,目前取
得一家上市公司“殼資源”的代價是越來越小了。近日,華超公司以每股0.13元的價格、共計1338.99萬元的現金
,就受讓了龍崗投資持有的ST康達爾26.36%的股份,從而輕易地成為了ST康達爾的第一大股東。而在不到一年前的
2001年12月,中西藥業在拍賣其所持有的約8000萬股ST康達爾的社會法人股時,其擬拍賣的目標金額還是800
0萬元(也就是約1元/股)、預期溢價約100%。時過境遷,“殼資源”的價格急劇下降,大約是手中握有殼資源待價而
沽的機構所無法想到的吧?
價格的漲跌是由供需矛盾決定的。想當年,要想借殼上市,僅買殼費用,就得付出不菲的代價;對于每股凈資產為正
值的上市公司,一般的溢價率都在100%以上。而近來就很少出現溢價交易的情況。比如湖南成功集團在取得湘泉集團持有
的湘酒鬼29.04%的股權、從而成功入主湘酒鬼時,就是以加權凈資產凈值4.01元/股的平價(每股凈資產值),取
得相應股權的。而合肥種子公司在出售豐樂種業的控股權時,成交價2.74元/股還比每股凈資產凈值2.746元還略低
。
而來自于銀行方面的消息,也顯示了上市公司作為“殼資源”的今不如昔:以往作為優良貸款抵押物的上市公司非流
通股股權,已經開始貶值了。銀行信貸部門在考察用作抵押的非流通股股權時,還要評估相關上市公司的基本素質,而從前則
不需要這么做。
上市公司“殼資源”價格的貶值,是市場選擇的必然結果:當購買殼的費用和重組、整合一家上市公司的總成本小于
通過IPO手段發行、上市新組建一家上市公司,以及因借殼上市所得到的其他預期收益大于借殼總成本時,殼作為一種資源
,將是稀缺的;但是,當借殼上市所必須付出的成本以及因借殼上市所帶來的收益預期較低時,殼作為資源的價值也就失去了
。
導致我國上市公司“殼資源”價格持續走低的因素較多,但主要的原因有三:第一,隨著監管的加強、信息披露透明
度的增加,原來那種借殼“重組”一家上市公司、從二級市場上贏取暴利的時代已終結了;第二,在各地政府主導下的區域重
組已經大面積鋪開,“殼資源”空前豐富,必然導致“殼”的大幅貶值,加之借殼之后重組成本的加大,也將導致“殼資源”
的貶值;第三,內地民企到香港聯交所等境外發行上市的難度減弱,使市場對“殼資源”需求相應減少。
也許有一天,“殼”將不再都是“資源”了。隨著市場的不斷成熟,相信這一天的到來不會太久。(李映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