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盤面繼續呈現"大盤冷、小盤熱,老股冷、新股熱,重組股冷、科技股熱"的結構性調整特征。筆者認為,在當
前股市基本面已出現微妙變化的情況下,市場主力必然會放棄以大盤指數操控為目標來尋找弱市平衡中的個股和板塊獲利機會
。
新的市場條件呼喚新的贏利之道
由于代辦股份轉讓,市場實質性重組股可以實現全流通,勢必對績差股的惡意炒作形成重大打擊。兩市的ST、績差
重組股形成了所謂的"準退市板塊",并出現恐慌性拋售,當然是市場非理性的過激反應。不過這一政策影響到主板市場"殼
"資源的價值,動搖了垃圾股高定位的市場基礎。從長遠來看,集團資金對主板市場績差股的重組保牌沖動將會大為減弱,從
而加速了其價值回歸歷程。投資者在對該板塊的投資中更應采取慎重態度。
而伴隨著聯通等超級航母在滬深股市的搶灘登陸,固然加速了藍籌股時代的到來,但其巨大的流通盤所導致的股價惰
性將大大限制股價上揚帶來的空間,并對已經炒高的大盤股產生強烈的回拉力,使這些個股失去向上的想象空間(除非主力能
夠讓聯通維持在比較高的價格)。因此,在股市進入股指可通過指標股的穩定使之減小波動的"聯通時代",主力的操作思路
必須加速轉變,以尋求新的市場條件下的贏利之道。
"自動縮容"戰法將重現江湖
筆者認為,市場中逐利資金出自適者生存的本能,將會克隆1995年以前的"自動縮容"戰法,即在股指保持相對
均衡的情況下,將有生力量投入到相對獨立、不受整個市場定價體系牽制的板塊上,集中運作獲取利潤空間。
顯然,新股板塊和小盤超跌科技股非常符合這樣的選股標準。新股在上市前經過系統改制,資產比較干凈,沒有歷史
包袱,且資本公積金豐厚。由于在偏弱的市道上市,定位普遍不高,尤其是向二級市場配售的新股,籌碼原先極度分散,上市
首日不易出現人為炒作,從而為后市表現留下了空間。而小盤科技股的優勢在于小盤(流通盤在5000萬股以下),小流通
市值(5、6個億以內),股價彈性大,容易制造漲停效應,激發人氣,也即意味著不需花費過多資金就可將股價打起來,使
得市場迅速找到興奮點,激活盤面,帶動全局。另外,這批個股中如華工科技、隆平高科、浙大海納、新大陸等上市以來沒有
送配、公積金豐厚,具備高送配潛力,即使炒高股價后也可以通過高比例送配除權降低股價來吸引投資者跟風。
在戰略戰術上,主力也會改變以往那種長時間集中操作模式,采取板塊式建倉法,構建主流板塊的投資組合,盡量避
免對個股過度的"亂砍濫伐"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操作上遵循"短、平、快"與"穩、準、精"相結合的原則,波段操作,小
幅推升,適當盤整,伺機再上。總之,集中精力,避開與大盤指數關聯較大的拖累,獨辟蹊徑,在悄無聲息中悶聲發財。
所以,投資者必須跟隨市場格局的變化和主力操作思路的調整而采取新的投資策略,而不應拘泥于大盤指數的虛擬化
錯失機會。(張曉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