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美國的經濟增長衰退不是美國經濟制度的錯,但是美國的經濟制度還是招致了越來越多的批評。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還要不要借鑒美國的經濟制度呢?回答應當是肯定的。
以我國目前的金融體系為例,它所集中起來的金融資源原本是屬于市場的,但是,政府卻千方百計地把這些市場資源
納入行政系統,迫其為政府的財政目標提供服務,結果導致金融市場上的風險高度集聚。因此,為了從根本上理順政府與市場
的關系,我們需要借鑒美國的經
驗,鼓勵企業改革與金融創新,積極發展市場經濟制度,以便最終完成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
的轉型。
我們在借鑒美國的經驗時,要有所選擇。美國那種政府放任不管的市場制度、與已經發生了資本"復辟"的公司治理
結構顯然是不能完全照搬的。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們在借鑒美國經驗的時候,至少需要在以下兩個方面予以改進:
第一,我們在鼓勵金融市場創新的同時,不能對金融市場采取過分放任自流的做法。因為過分放任自流的金融市場會
導致嚴重的機能障礙。比如在今天的美國,金融市場創造了越來越多的投資工具為投資者提供獲利的機會,但是,這些金融投
資工具中的絕大多數與實際經濟無關,它們純粹屬于虛擬金融活動,從而很少對實際生產領域的能力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于是產生了一種根本性的矛盾:一方面,金融市場控制著整個經濟;另一方面,金融市場又沒有能力有效地把金融資
源配置到實際經濟部門,并指導企業把金融資源用于企業長期發展的用途上去。
為了防止產生這樣的矛盾,我們必須謹慎推進金融市場的改革,盡可能地防止虛擬經濟與實際經濟的過分脫節,其主
要做法就是要保證所有的金融活動都是必須有約束的,而不能是完全放任自由的。
第二,對企業必須進行重新認識。
在最近發生的美國企業制度的制度創新過程中,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趨勢:一方面,通過企業產權的重新配置
,使得知識勞動要素的所有者也獲得了企業的所有權。如像比爾·蓋茨那樣的創業者和風險基金的管理者,他們依靠自己擁有
的知識(技術與信息)而成了企業的股東,從而對企業的技術創新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另一方面,借助于股權融資而
迅速發展起來的企業越來越多地被人們看作是一個金融實體,而不是一個創造物質財富的生產實體。企業性質的這種變異,使
得企業日益成為一個純粹"為股東創造價值"的工具,而不是一個把各種要素的所有者集合在一起的"利益團體"和"生產組
織"。其結果是,企業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盡可能增加其在股票市場上的身價、而不是進行更多的技術與產品創新上去了。
為此,我們在發展企業股權融資、進行企業制度創新時,必須改變對企業的錯誤認識,正確地把企業的功能定義為一
個既要創造利潤,又要創造就業和物質財富的"社會組織"。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防止發生在當今美國企業中的資本"復辟
"的現象。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美國經濟制度的基本狀況是好的。盡管伴隨著新經濟的發展,美國經濟制度在某些方面出現了
各種變異的現象,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借鑒美國經濟制度中許多積極的因素。
編后:
華民教授和王勁松對美國經濟再認識的文章在讀者中引起較大反響,不少讀者認為文中的一些觀點,不僅對當前美國
經濟分析得入木三分,而且對發展中的我國資本市場大有啟迪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