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南地區包括蘇州、無錫、常州、南京、鎮江五市,擁有土地面積2.8萬平方公里,2001年末總人口21
78萬人。該區域得改革開放之先聲,開鄉鎮企業發展之先河,搶開放型經濟發展之先機,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取得了驕
人業績,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先導地區之一。那么,該區域離現代化目標究竟有多遠,其獨特優勢和差距何在,如何加快推進
現代化進程等?這些問題一直為人們所關注。本文就此作些分析探討。
一、蘇南現代化建設的區域特征
八十年代以來,蘇南地區依靠優越的人文地理條件,堅持市場化取向,搶抓機遇,啟動了波瀾壯闊的工業化和國際化
浪潮,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加速推進。回顧蘇南發展的歷史軌跡,可以發現,從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到外向型經濟的迅猛發展
,從全面實現小康到步入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蘇南人通過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已逐步形成具有獨特個性的區域現代化之路
。
(一)較為發達的經濟。這是實現現代化的最基本標志和前提。蘇南二十多年來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增
強。蘇南國內生產總值在1981—1990年年增長11.4%的基礎上,九十年代實現大跨越,1991—2001年年
增長15.7%,分別比全省、全國高2.0個和5.8個百分點,顯示了巨大的增長優勢。物質財富積累因此而迅速增加。
到2001年,蘇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2496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3.2%;按匯率折算,約為3016美元,相
當于九十年代初期世界上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其中蘇州、無錫市已逾3600美元。蘇南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446億元,
財政總收入672億元,分別占全省總量的58%和69.2%。
(二)不斷躍遷的經濟結構。結構躍遷標志著經濟運行的“質變”。在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同時,蘇南地區的經濟結
構得到逐步調整優化。2001年,蘇南五市三次產業的比例由1978年的19.6∶63.3∶17.1調整到2001
年的5.2∶54.3∶40.5,產業結構實現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轉變。就業結構也發生變化,大量
農業剩余勞動力向效率較高的非農部門轉移。2001年,蘇南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為24.5%,比全省平均低17.3
個百分點;第二、第三產業為43.6%和31.9%,分別比全省平均高13.2個和4.1個百分點。蘇南結構層次升級
,主要得益于工業化水平的提高。2001年蘇南五市工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的份額為48.2%,比全省平均高3.3
個百分點。蘇南已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
(三)較高的開放程度。蘇南地區以其優越的區位條件、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具有良好的基礎設施網絡成為對外開放
較早、較快、成效較突出的地區,特別是浦東開發開放以來,該區實行全方位開放政策,已成為外商投資的熱點地區。200
1年,蘇南五市進出口總額、其中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資分別占全省的86.5%、85.0%和84.0%;外貿依存度
達67.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3.2個百分點。目前全區擁有南京、蘇州、無錫、常州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昆山、南京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蘇州、無錫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張家港保稅區和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等,是我國各
類國家級開發區最密集、外向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就蘇州而言,世界500強企業中有81家在該市落戶;2001年
全市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實現財政收入81億元,占全市的38.6%;出口80億美元,占65.0%,實際利用外資21
億美元,占70.7%。
(四)逐步強化的市場基礎。以市場經濟制度的創設、實施和完善為核心的制度創新是推進現代化的保障力量。蘇南
在二十世紀90年代初期較大規模地對實現形式相對單一、產權模糊、政企不分、產權不能轉讓和配置不當的集體經濟運行形
式進行改制,改變了原來鄉鎮企業機制僵化的局面。90年代末期又普遍實行“二次改制”,進一步深化產權制度改革,非集
體資本金比重大幅度提高,給企業帶來了生機和活力。2001年底,蘇南鄉鎮企業完成增加值1662億元,占全省總量的
59.7%。江陰通過多種形式進行資本經營,有10家企業實現了股票上市,累計募集資金近30億元,推動了微觀層面上
的企業改制改組、中觀層面上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宏觀層面上的對內對外開放。
(五)日益增進的社會福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推進,促進了蘇南社會的文明進步,勞動人口非農化、社區結構城鎮
化、居民生活寬裕化、社會事業協調化的趨勢非常明顯。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鄉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南京28.9%
,無錫41.8%,蘇州42.9%,常州46.1%,鎮江49.6%,均低于全省平均57.8%的水平。2001年,
蘇南五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9196元、4990元,分別比全省平均高1821元和1205元。
蘇南恩格爾系數為41.2%,按照國際上通行的劃分標準,總體上看居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上限,即將跨進富裕行列。教
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不斷發展。
二、蘇南現代化進程測評
對一個地區的現代化進程進行量化評價,可以更清晰地從整體上認識現代化的本質特點。現有的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
,如英格爾斯的現代社會十項指標、中科院的現代化體系、聯合國的劃分貧富的社會指標體系等,都比較科學,但衡量尺度不
一,指標范圍有寬有窄,有些體系的標準值存在老化現象,包括權重設置在內的評價方法難以斷定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了評價效率。現根據英格爾斯指標體系和江蘇省統計局等單位研究的指標體系,對蘇南現代化進程作一測度。
“表一”是根據英格爾斯教授提出的現代化指標體系,所列示的江蘇、蘇南2001年現代化情況。表一比照英格爾
斯體系的江蘇現代化情況表
指標名稱
標準值
全省
蘇南
1.人均GDP(美元)
>3000
1560
3016
2.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12-15
11.4
5.2
3.第三產業占GDP比重(%)
>45
37.0
40.5
4.非農就業者占總就業人口比重(%)
>70
58.2
75.5
5.成人識字率(%)
>80
92.1
93.8
6.同年齡青年中受高等教育的比重(%)
>10-15
10.6
21.1
7.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
>50
42.6
52.4
8.平均每個醫生服務人口(人)
<1000
642
607
9.平均期望壽命(歲)
>70
74.1
72以上
10.人口自然增長率(‰)
<10
2.4
1.3注:第6個指標“同年齡青年”系指18—24歲人口。
上表結果顯示:1.2001年江蘇有6項指標已達到現代化要求,4項指標尚有差距。有差距的指標中,人均GD
P比標準值低48%,第三產業比重、非農就業者比重、城市人口比重分別低8個、11.8個和7.4個百分點,這說明江
蘇經濟結構轉型任務還很艱巨。2.2001年蘇南除第三產業比重與標準值相比有4.5個百分點的距離外,其他9個指標
均已達到或超過現代化標準。但蘇南現代化水平明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現實并不能代表該區域已基本實現了現代化,原因是
英格爾斯現代化指標體系提出較早,標準值偏低,如人均GDP比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低2000多美元,僅相當于現在高收入
國家的1/9。
江蘇省統計局等部門在揚棄已有各種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立足于區域現代化內涵,體現國際可比性的要求,構造出由
經濟發展現代化、社會結構現代化、國民素質優良化、生活質量現代化、社會發展協調化等五大類20個指標組成的現代化目
標體系,并確定標準值、賦權和采用綜合指數法進行評價,用以衡量現代化所處的基本狀態。其階段劃分為:1.準備階段,
綜合評分值在60%以下;2.發軔階段,綜合評分值在61—70%;3.擴展階段,綜合評分值在71—80%;4.爬
高拉升階段,綜合評分值在81—90%;5.基本實現階段,綜合評分值在91%以上。以此測算的江蘇現代化進程綜合評
分值為73.5%,即已完成現代化的發軔和起步階段,正處于向現代化目標邁進的擴展階段,經濟結構、社會轉型等各個方
面呈現一種加速度變動態勢,其所蘊含的現代化內涵將逐步凸顯。
毫無疑問,蘇南地區是中國現代化實踐最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這一地區在社會生產方式發生急劇變革的同
時,現代化建設也在全方位快速向前推進。根據“江蘇基本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測算,2001年蘇南地區基本現代化進程
綜合評分值達83.9%,處于現代化的爬高拉升階段,正全力向基本現代化的巔峰沖刺,標志著該地區實現現代化關鍵時刻
的到來,并假以時日,極有可能演變為成熟的現代化示范地區。表二2001年蘇南基本現代化進程綜合評價表
單位
標準值
權重
實際值
評價值
1、經濟發展現代化
—
—
0.25
—
0.700
(1)人均GDP
美元
≥8000
0.40
3016
0.151
(2)外貿依存度
%
45
0.30
67.9
0.300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