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有十年股齡的投資者告訴記者,以前他能背出所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名稱及股票代碼,現在1000多家公司不要
說背了,原來背得出的那些股票能認全就很不錯了。有這種感嘆的遠非只有他一人,因為股票更名的公司太多,改名的頻率也
太快了。
老股民們耳熟能詳的"老八股","申華實業"三年間先后更名為"華晨集團"、"申華控股","延中實業"更名
為"方正科技","華源制藥"代替了原來的"浙江鳳凰",8只股票中除"飛樂
股份"和"飛樂音響"仍保留原稱外,其它
都已悉數更名。
"老八股"名稱的變遷只是股市更名潮的冰山一角。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8月底,滬深兩市更名者累計達195
家,占到了上市公司總數的16.3%,而今年以來,也已先后有32家上市公司更名,僅8月份就有4家。
應當說,一部分上市公司因為實質性的大重組,主營業務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取個新名,也無可厚非。如上個月旅
游業上市公司中國泛旅改名為高科技類的中國衛星;又如剛剛改名不久的鵬博士,其前身是工益股份,重組方為深圳市多媒體
技術有限公司,重組后公司從冶金、機械制造業切入教育信息產業。
還有一些上市公司為了重新樹立公司在市場上的形象,以示與過去的不光彩歷史相決裂,改頭換面也在情理之中。如
中科創業在"重創"之后,變回了"康達爾"。
但也有一些公司的更名有隨潮流趕時髦之嫌:"科技"遍地開花,"生物"滿目皆是。網絡股熱的時候,一窩蜂都改
網絡,網絡泡沫破滅了,又改科技、生物。據統計,公司更名后共有46家公司籠罩了"科技"的光環,今年亦有三家公司加
入"科技"陣營。與"科技"齊輝煌的是"生物"。"健特生物"、"四環生物"皆由改名而來。
而令人費解的是,有的公司主營業務沒有實際變更也熱衷于更名。如ST圣方科被特別處理前為圣方科技,系200
0年3月牡石化改名而來,改名前公司基本面不錯,年收益從未低于每股0.10元,一系列的資產重組后,公司更名并宣布
進軍高科技信息產業,但公司2002年的半年報顯示,公司的主營業務百分之百仍為石化,高科技產品沒有給圣方科技帶來
太大的收益,反倒是給他戴上了"ST"帽子。
引人關注的是,股票更名往往能帶來股價的飛躍,大多數的股票在更名前都有20%以上的漲幅,有的甚至高達2至
3倍。中科創業的前身為康達爾,在經歷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資產重組、股權置換以及股票更名之后,股價從10元暴漲
至84元。鬧劇草草收場后,股票名又改回了康達爾,股價也已跌至7元左右,這一切都令人記憶猶新。
業界人士指出,上市公司和股票名稱本身是企業無形資產的一部分,市場認可的企業形象和品牌更是需要時間的積淀
和檢驗,一些上市公司頻頻更名在讓人眼花繚亂的同時,也往往令人懷疑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試想一下,無論國內的"海爾",還是國外的"杜邦公司",雖然他們的產品之豐富早已遠遠超過當初創立時的范疇
,但你說,他們會舍得放棄"海爾"和"杜邦"的名稱嗎?(徐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