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際油價暴漲,燃料油有望成為石油期貨問世的突破
口記者胡進
近期國際油價的暴漲似乎為石油類期貨的問世又吹了一次號角。
油價接軌風險防范機制啟動
近幾年來國際石油價格的漲漲落落(1999年初跌破10美元/桶,為12年最低點,2000年9月摸高38美元/桶,2001年跌到每桶17美元,而現在又一度突破30美元/桶)給國內相關企業的經營帶來巨大的價格風險,而這按WTO協議開放石油業的承諾和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中,是在引進資金、技術的同時不可拒絕的副產品。
2002年年初,石油界傳出一條重磅消息:經國務院批準,4家特大型企業首批獲得從事境外石油期貨交易資格,它們是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中國聯合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國際石油化工聯合有限公司、中國遠洋貿易總公司。境外石油交易牌照的發放,意味著中國石油進口風險防范機制的啟動和中國石油價格與國際接軌的深入。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石油需求量越來越大,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產品凈進口國,1996年成為原油凈進口國,2001年進口原油65002萬噸,今年預計7000萬噸,油價上漲對中國經濟會產生抑制作用,據專家估計,2000石油價格的上漲,大約使中國GDP增長率下降0.5%。
境外石油期貨的隱患
石油業與金融業的相互滲透導致大量與石油相關的金融延伸產品問世,機構投資者和對沖基金越來越多地參與石油期貨、期權和石油掉期交易,更使得油價的起伏難以捉摸,發展自己的石油期貨市場和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是當然的選擇,但僅靠少數幾家企業在境外從事石油期貨套期保值來回避價格波動的風險是遠遠不夠的。
據有關資料,2005年中國將進口原油15000萬噸,占當年國內總需求量的32.5%,2020年將進口原油25000萬噸,占當年國內總需求量的58.14%,超過一半,可見進口石油對國民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一旦國際市場油價急劇波動將對國內經濟帶來嚴重不利沖擊。因此當只有少數處于壟斷地位的企業(上述四家企業主要屬于中石油、中石化旗下)能夠參與境外石油期貨交易而絕大部分企業被排除在外時,對于化解石油價格風險將無濟于事。
而且,在國內期貨經紀公司不能代理外盤的情況下從事境外石油期貨交易,等于是將我國有關石油業的價格、需求、儲備等經濟情報無償的拱手送給他人,使得自己在進出口貿易談判中處于弱勢地位,對于本國的石油戰略安全是一個不小的隱患。
此外,中國未來的石油需求量和進口量是如此龐大,作為最大的燃料油市場仍然以紐約、鹿特丹、新加坡三地加權平均價格為定價依據是不合理的,尤其形成新加坡價格的基礎是每天不足10萬噸的交易量,幾個大油商之間的小小默契就可以操控亞洲市場幾十萬噸甚至上百萬噸現貨的價格。國內進口商及用戶每年要因為這些造市行為白白損失幾億美元。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石油進口基本采取了對國際油價“被動接受”的方式,作為石油消費大國,沒有與石油進口量相應的“價格發言權”,無法避免國際油價“一買就升,不買就落”的局面。日本東京商品期貨交易所于1999年推出汽油、柴油、原油(2001年)期貨品種,憑其全部依賴進口的巨大消費量使交易迅速活躍,試圖通過建立石油期貨市場來確立亞洲市場尤其是北亞市場的原油基準價格。
因此,建立中國自己的石油期貨市場絕不是可有可無的,迅速推出中國自己的石油期貨,通過國內期貨交易市場的發展來影響國際價格、參與國際市場定價并積極掌握主動權,引導國際油價在某一程度上向有利于本國的方向發展,避免被動地接受國際價格。比如上海的銅期貨交易價格已經成為第二天倫敦市場必須參考的重要依據,是國際價格形成的重要部分。
石油期貨期待再生
中國曾于1993年在上海和北京首次推出石油期貨合約,但于兩年后因為過度投機而撤銷。7年后的今天,它的再次問世已成為石油界和期貨界最期待的事情。上海期貨交易所表示,希望于今年重新推出石油期貨,并且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燃料油可能成為最先上市的石油期貨品種。以為中國進行石油交易的市場人士提供避險工具,從而應對市場價格波動,因為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協議中承諾有步驟地開放石油部門。去年10月上期所就向中國證監會提出一項建議,近期的油價波動有可能加快這一過程。
1999年國際石油價格的大幅波動,引起國航、南航、東航以及汽運、石化各大企業經營業績嚴重惡化,自1999年11月,航油價格上漲8次,幅度達86%,增加支出40億元,原因皆在于國際石油價格從近10美元上漲到近40美元。有專家估計,如果當時中國企業通過期貨市場對進口石油進行套期保值,在這次石油價格的波動中本可以節約數十億美元的成本。然而實際情況是,中國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化國際等可以在國外期貨市場做套期保值的業務,并且只限于做自營,大量企業即便是預料到了油價的上漲趨勢,也無法通過期貨市場規避價格風險,鎖定生產成本。
南方航空在此輪油價的波動中損失近6億元人民幣,而臺灣的航空公司以及香港的國泰航空則因為成功地對自己所用的航空煤油在原油期貨市場上進行了保值,使得當油價上漲到每桶近40美元時,國泰航空的油價成本每桶卻不到20美元。
更有觀點認為,國際市場價格的變化,不排除國際勢力出于政治和經濟目的,通過期貨市場操縱國際價格來干擾中國經濟的可能性,這是一個關系到國家安全的問題。每桶原油上漲1美元,中國為石油進口將多支付5億美元。1999-2000年,中國在國際市場大量采購原油進行儲備,國際油價上漲了近30美元;2001年,中國減少了原油進口數量,國際油價開始跌落。
燃料油期貨:第一個選擇
業界對重新推出石油期貨呼聲很高,但如果中國石油化工業的三大集團——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海石油對此不支持,那么石油期貨將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推出?據悉目前三大集團對于推出石油期貨的意見并不一致,三大集團更傾向于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貨交易所,但這種愿望實現的可能性恐怕不是很大。
在原油、成品油與燃料油三個石油期貨品種中,中國進口原油的數量最大,并且原油價格是許多其他油品的定價基礎,如果推出原油期貨,其發揮的保值作用最大。但專家認為,從進出口以及國內貿易的壟斷性看,原油期貨推出的難度比較大。目前石油進出口由中國化工、中聯油(中國石油與中國化工組成的石油進出口商)和聯合石化(中國石化和中國化工組成的石油進出口商)三家包辦,即便民營企業獲得部分進口配額,數量也很少,煉油廠等加工基地也控制在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手里,一旦重新推出石油期貨交易品種,市場也很容易被壟斷集團所操縱,提供給市場自主發現價格的空間非常小,期貨交易機制的功能無法發揮其作用。
因此燃料油成為石油期貨一個良好的突破口,其現貨市場年市值約500億元人民幣,呈相對的自由競爭狀態,年需求量約在3000萬噸以上,50%要靠進口來滿足。有關專家認為,以中國在亞洲燃料油市場所占的份額,推出中國自己的燃料油期貨,足以形成標志性的亞洲中心市場價格,由此產生權威的中國燃料油價格,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燃料油進口貿易、中間商買賣及用油企業采購的定價基礎,擺脫新加坡燃料油市場人為操縱價格帶來的風險,也為其他石油品種期貨合約的設立提供樣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