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以來,我國物價長期處于低位運行的狀態。自1998年至2002年6月,居民消費價格同期比指數升幅
有48個月低于1%,29個月在零以下,其間升幅最高的僅為1.2%。
對于物價低增長問題,有不少人認為是貨幣供給不足造成的。他們要求放松銀根,擴大貨幣供給。但問題并非如此簡
單。近年來,我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貨幣供應量增長一直保持在14%—15%。這一增幅大約是我國
GDP增幅的2倍左右。應當說,貨幣供給與經濟增長基本適應,貨幣供給并不少。
事實上,物價長期低位運行的原因是經濟大背景發生了變化。我國經濟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已經進入了一
個持續時間較長的經濟結構調整階段,物價低增長是這一發展階段特有的經濟現象。
在這一階段,我國經濟出現了相對過剩的局面,供給大于需求,競爭不斷拉動價格下降。同時,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影響了需求增長;全社會的生產率提高、降低了成本,也為物價下降奠定基礎;相當比例的職工下崗分流,住房、教育以及醫
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增加了居民對未來收入和支出預期的不確定性,致使我國居民重視儲蓄,消費需求下降。此外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國際市場商品價格的變動對國內市場商品價格的影響日益增加,現在已成為我國物價低增長的下
行因素。
因此,改變我國物價低增長的根本辦法在于深入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
“雙轉變”。
那么,目前的貨幣政策能做些什么呢?我國貨幣政策的目標是保持幣值(即物價)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目前
我們在研究貨幣政策時應認清物價運行的大背景發生的變化,并調整我們的思維方式,一是要確定我國物價合理增長區間。經
濟高增長期間,我們曾把物價合理增長區間定在3%—5%,現在需要調整。幾年來我國經濟增幅雖有所下降,但仍在很高的
水平上平穩運行。這一階段消費物價增長在-1%到1%之間波動是否合理需要考慮,但至少物價低增長狀態基本上是合理的
。二是貨幣政策要為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雙轉變創造良好環境。貨幣供給不能太多,也不能過少。太多會使經濟體制改革
和經濟結構調整失去壓力;過少則不能滿足經濟增長需要,從而減少居民收入,影響社會安定,最終影響我國戰略任務的完成
。貨幣政策的實施應當充分考慮這一調控力度。(張新澤向曉嵐趙增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