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偉建
翻開上市公司年報、中報看到,許多出現業績下滑、虧損的上市公司在分析原因時,大多有這樣一條“硬”理由:原材料價格大幅上升,產品市場價格低迷。公司經營不善,但能“理直氣壯”,似乎就在于:市場價格風險難以規避。
真是這樣嗎?至少對有些企業不是這樣。如對一些原材料生產企業如鋁生產企業,就可以通過期貨市場賣出期貨合約,以鎖定未來的收益;鋁產品加工企業在市場上買入期貨合約,則可以鎖定生產成本。期貨市場給企業提供的套期保值功能,可以有效規避市場價格風險,但不少企業對此視而不見。
西北一家期貨經紀公司董事長曾對記者說出自己的困惑:公司拓展客戶時,向當地一些大企業高管講解期貨和期貨市場的功能,往往如對牛彈琴。大部分國企老總包括國企控股的上市公司對期貨這種金融衍生產品感到很陌生。公司聯合監管部門及行業自律組織舉辦的期貨知識培訓班,效果也不理想。究其原因,除部分企業高管對期貨懷有偏見之外,更多的人是因為聽不懂。
作為現代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期貨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加入WTO,我國經濟將全面與世界經濟接軌,這意味著企業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大大增多,原料價格、產品價格風險也將大大增加。這要求企業高管學會利用衍生金融產品規避利率風險、匯率風險和原料、產品的市場價格風險,以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
目擊者,親歷者,見證者,知情人――《焦點訪談》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