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評家真的是罪魁禍首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2年06月20日 07:06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自去年某投資者第一個站出來指控美林縱容和默許其網絡股評家發表誤導性股評以來,股民和媒體對各大投資銀行的股評家們的口誅筆伐一浪高過一浪。新經濟時代呼風喚雨的股評家(如美林的HenryBlodget,大摩的MaryMeaker)頓時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政府也不失時機地順應民心。紐約首席地檢官史畢策第一個對美林用重手,新澤西和加州的地檢院立即加入他的行列,證交會亦成立了專案組。一時間,立案調查風起云涌,新的立法如雨后春筍。這里筆者有一個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看法。竊以為怎樣完善股評的體制,怎樣監管股評家的行為,只 業內人士都知道,華爾街職業股評家有獨立、買方、賣方之分,其中只有賣方股評家是為大投資銀行或大券商工作的。獨立股評家靠出售股評咨詢為生,有名氣的往往擁有自己的期刊和忠實的讀者群,而買方股評家是為投資基金或對沖基金工作的。在網絡泡沫時代這兩組股評家中大有在媒體上搖旗吶喊、煽風點火之輩。如果說廣大投資者是被蒙蔽了的話,則獨立和買方股評家應該更具殺傷力。至少在賣方股評家發表的股票推薦中,還不得不加上一段"本券商為該公司提供過如此這般的投資銀行服務"之類的官話,而獨立和買方股評家則不受此約束。從公正的意義上來說,公眾和政府光追著賣方股評家痛打似乎不合情理。其實這里的原因應該是一目了然的------獨立和買方股評家在科技股泡沫中沒像賣方股評家那樣撈到令人瞠目的大把的銀子。Blodget自從為亞馬遜(Amazon)股票"標價"一炮走紅后,便被美林以數百萬美元的年薪買斷去專職吹捧網絡股。Meaker更是拿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800萬美元的年薪為大摩的高科技投行業務搖旗吶喊。當時股市歌舞升平,他們大發,股民小發,其樂融融。現在股災過后,大部分股民從天堂回到人間,有的更下了地獄,再回過頭來一看有人賺了那么多錢,心理上的平衡一下子被打破了。上兆億美元的財富化為烏有,怎么能是小股民的錯呢?一定是被某群人騙去了。于是整個社會需要找到這群發了"黑心財"的壞人來為自己的無知和狂熱負責。于是就像在任何社會危機中一樣,把握住潮流的政客們就順勢成了為民請命的英雄。 讓我們把這個問題再看深一些。作為股市泡沫時代的過來人和參與者,如果我們還有清醒頭腦的話,我們應該看到靠懲罰投行及其雇傭的股評家來治愈股市中的不理性行為是不夠的。90年代后期參與股市瘋狂炒作的人總體上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受教育程度很高的白領。他們趕上了美國由工業化向信息化轉型的時代,對世界和自己的行業充滿信心,認為懂網絡就是懂股票,懂芯片就是懂經濟。他們變成了股市中不可動搖的多頭力量。另一類是普通股民,并不很懂高科技,但因沒有見過熊市的可怕,又被人性中的貪婪所驅使,把Blodget和Meaker之輩的股評當成了投機的工具。他們很清楚地知道Blodget并不是宏觀經濟、科技產業、或公司運作上的天縱奇才。他們只知道順著這些人說的做就會賺錢。于是瘋狂的股民和股評家之間形成了正反饋,一個只要敢說,另一個就敢炒;一個越敢炒,另一個就越敢說。平心而論,這個時代中有著清醒頭腦、按照嚴格的金融紀律和科學態度作股評的大有人在,但是主要投資力量對他們不聞不問,或是把他們當成笑柄。他們不是期刊賣不出去,就是所在的基金沒人認購,以至久而久之,不是隨行就市跟著胡說,就是關門大吉。在這種情形下,就是立法再完善,監督再嚴,也止不住Blodget和Meaker們暢行無阻。 筆者無意為投行及他們雇傭的馬前卒開脫。該立的法要立,該改的章程要改。但是在股市陰云密布的今天,每個投資人要做的是更多地深刻甚至是痛苦的反省,要做的是學會如何承擔起對自己的責任,而不是竭力尋找心理上的安慰。今天我們可以在這里把Blodget或Meaker們打翻在地再踩上一只腳,但我們如果由此而感到股市中惡根已除,那我們是在自欺欺人。每個投資者都應該記住,只要市場的趨利性還存在一天,你就無法阻止股評家追波逐流。但最重要的東西是你能控制的東西,那就是你正確的投資理念,獨立和批判性的眼光,及不為貪婪和恐懼所左右的平常心。有了這些,一切好好壞壞的市場現象,包括股評家的評論,在你而言才是有真正價值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