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給ST中華(000017,200017)的時間不多了,如果2002年繼續虧損,它將難逃退市的厄運。
3月12日,ST英達所持ST中華6500多萬股法人股被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執行拍賣,ST中華最大的債權人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以每股0.36元的價格拍得這部分股權,取代ST英達坐上了第一大股東的位置。
華融不得不與時間賽跑。ST中華旋即在第二天召開董事會,聘任華融高級副經理葉晴任常務副總裁,并決定修改公
司章程增選董事。4月16日,在ST中華的臨時股東大會上,華融推薦的四名增選董事候選人全部進入董事會。兩天后,華
融深圳辦事處副總經理黃俊民當選為ST中華董事長,原董事長、來自萊英達集團的謝如賢退居副董事長一職。
這當中,ST中華又召開了一次中層以上干部會議。萊英達集團機關報《萊英達報》報道這次會議的消息是這樣開頭
的:會議室布置一新,主席臺正上方"臥薪嘗膽三載苦斗已求生,破釜沉舟馬年決戰今逢時"的橫幅格外引人注目。這篇報道
同時宣稱:"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華集團的歷史由此掀開了新的一頁。"激情洋溢的文字寄托的是ST中華1300多名員
工熱切的希望,他們希望華融的到來能使傷痕累累的ST中華重獲新生。
ST中華董秘李海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個人對ST中華的未來還是比較樂觀的。而對公司的衰敗,這位從ST中
華改組上市之時起就與股證事務打交道的元老,多次表示出深深的惋惜之情。自行車王國的衰落
ST中華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車出口基地。李海去年到歐洲,偶遇當地小孩在大街上騎"DiamondBac
k"品牌的自行車,見到公司多年前生產的產品,令他百感交集。在ST中華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自行車王國里,產銷量從最
初的30萬輛,鼎盛時達到了200萬輛。
ST中華的自行車走出國門,卻遭遇到了反傾銷。1992年,歐共體對來自中國的自行車提起反傾銷訴訟。李海描
述當時的情景,"他們查都不查,開庭就一句話:中國是非市場經濟國家,成本是不真實的。"官司打敗后,ST中華在歐洲
的銷量一落千丈,從90多萬輛狂跌到20多萬輛。"失去了歐洲市場,當時的感覺是,這個企業不要搞下去了",李海說。
"賣到歐洲去的自行車一輛才賺10個美金,一場官司卻花費了400多萬美元。官司都結束很久了,律師費的通知單還像雪
片一樣往這邊寄。"
當ST中華在北美的市場做到100萬輛的時候,美國又于1995年提起了反傾銷訴訟。"我們的原材料都已經備
好了,卻在一周時間里不見了50萬輛訂單。銀行給公司購買原材料提供的短期貼現,本金加上罰息,全被逼成了公司的短期
負債,這是怎樣的一個打擊啊!"說起當時的情景,李海至今心有余悸。
雖然ST中華最終打贏了美國這場官司,但歷時一年半的官司又讓ST中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勝訴了又怎樣,起
碼這一年半的時間你就沒有生意做。"
在1992年至1995年間,ST中華在阿根廷、墨西哥等地又遭遇了多場反傾銷訴訟,"官司就沒停過"。按照
李海的說法,一系列反傾銷官司讓ST中華一蹶不振,許多合作伙伴失去了耐心,紛紛棄ST中華而去。而加上當時公司經營
班子推行盲目的擴張戰略,使ST中華的資金鏈全線告急,于1997年、1998年連續出現巨額虧損。巨額資金去了哪里
其實,ST中華的衰落并不僅僅是因為反傾銷。
從發行上市至今10年時間里,ST中華的賬面總資產最高時超過了30億元,股東權益最多時也在10多億元左右
,現在,ST中華總負債逾25億元,總資產卻只有5億多元,變成了一具背著巨額負債、嚴重資不抵債的空架子。難道這中
間股東和債權人的財富被蒸發了嗎?
有人戲言,ST中華2001年巨虧22.6億元,累計虧損38.8億元,如果拿這個數字去除以銷量,得出的結
果肯定會嚇你一跳:賣一輛自行車竟會賠上這么多錢!
一位知情人士指出,由于ST中華管理上的混亂,造成公司大量資金被人鯨吞。ST中華應收香港大環自行車有限公
司等關聯方巨額款項,最終只能全部計提壞賬準備,就是最具說服力的例子。
ST中華的外資股東香港大環欠款折合人民幣6億元,而ST中華2001年末總資產只有5.65億元,單是這筆
壞賬就足以使ST中華資不抵債了。此外,關聯企業DiamondBack(HongKong)公司欠款2.4億元,另
一關聯企業至高資源國際有限公司欠款1.4億元。如今三家關聯企業或是破產清算,或是停業,或是聯系不上。
香港大環等三家公司所欠ST中華的款項年代久遠,究竟始于何時難以說清。當ST中華大勢已去,成了空殼一具的
時候,香港大環的破產不能不讓人懷疑有事先刻意安排的因素。
在1998年以前,ST中華的董事會實際上為外籍或港方人士把持,其控制權并不在第一大股東ST英達手里。S
T中華在其1999年報中就曾承認,過去公司在人員方面是存在問題的,香港大環、上市公司以及香港分公司等混為一體。
這位知情人士指出,這種局面之所以很長時間沒有得到改觀,ST中華原董事長、來自萊英達集團的范惠明在其中起到了關鍵
作用。ST英達為ST中華作出了高達12.48億元的擔保,其中相當一部分資金很有可能就從ST中華手中流向了不該去
的地方。而范惠明在1998年主持完一次董事會后不知去向,至今下落不明。
資料顯示,ST中華曾為旗下在各地(包括海外)遍地開花的子公司墊付了大量資金,后來一大批項目的失敗和子公
司破產,又讓大部分資金變成了壞賬。境外債務重組
到了1998年下半年,ST中華兩連虧已成定局。為了拯救ST中華,深圳市政府于當年9月份成立了"中華"解
困工作組,具體工作由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牽頭組織實施。該工作組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將李承友送到了萊英達集團,并于年
底當上ST中華的董事長。為了配合做好有關解困工作,進一步摸清公司資產和財務狀況,根據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的建議,
ST中華改聘注會,聘請了深圳大華會計師事務所。
擺在李承友面前的顯然是一個爛攤子,由深圳大華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顯示,此時的ST中華負債超過了2
0億元。
"對于ST中華的重組來說,前提是債務重組",ST中華董秘李海說,"這個‘蓋子’不揭開,無論什么資產裝進
來,都難以填平巨額債務的窟窿。"
李海介紹說:"事實上,ST中華的債務重組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境外債務重組,一部分是境內債務重組。1998
年公司決定將兩部分債務分開重組,先重組外債,再重組內債。"
ST中華董事、ST英達董秘潘世明還承認,當初選擇債務重組,并拿更容易的外債開刀,也是為了ST中華保牌的
需要。按照當時的會計政策,債務重組收益可以直接計入利潤,如果ST中華債務重組成功的話,1999年扭虧為盈就是一
件非常輕松的事情了。
1999年底,ST中華與大部分海外債權銀行達成債務重組協議,海外債權銀行愿意收回19.7%的現金作補償
,以放棄對剩余債權的追索。為此,ST中華還賣掉了在美國的一個品牌,才有了2000多萬美元還債的現金。
盡管主業繼續虧損,但憑借3.6億元的債務重組收益,ST中華于1999年實現凈利潤2億多元,逃過了被PT
這一劫。
"截至目前,按照不超過20%的現金償還原則,ST中華已解除對17家境外銀行的負債,涉及債務金額1.1億
美元。外債基本得到解決。"李海說。牽手華融
外債的成功解決,為內債重組提供了示范。不過,境內債務重組顯然要比境外債務重組難得多。
"總認為欠債還錢,包括利息,不能少一分錢。其實銀行也是在做生意,就像廠家收不回貨款,那就能收回多少算多
少唄。ST中華已經是個資不抵債的企業了,還欠稅、欠工人的工資,廠房、設備該查封的都查封了。如果清盤,輪到債權人
還會有什么。道理很簡單,大家都很理解,但境內銀行受政策的局限,敢拍板的人不多。"李海這樣說。
華融的出現正是時候。華融作為ST中華最大的債權人站出來為重組買單,似乎這是多方權衡之后最好的一種選擇了
,有所斬獲總比顆粒無收要強多了。華融拿出了2340多萬元,才通過拍賣獲得ST中華股權,坐上了大股東的位置。此外
,華融還掏了兩次腰包:2001年12月12日和12月29日,華融分別以1650萬元的價格和2190萬元的價格,
也是在拍賣場上買回了ST中華因抵押而被強制執行的設備和廠房,保全了ST中華的生產經營設施。
華融的有關領導曾對媒體表示,要把ST中華的重組做成一個"精品工程",要將其塑造成處置不良資產的成功范例
。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華融對重組形勢的估計可能過于樂觀。
因為資金的匱乏,還因為欠著海關的關稅,ST中華目前自行車的外銷無法正常開展,內銷的規模則難以有較大突破
。"不是沒有生產能力,而是沒錢,連訂單都不敢接。外銷做不起來,主業要想恢復盈利根本是不可能的。"李海嘆息道。
"我們現在一邊在做債務重組,一邊也在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對于債務重組的前景,目前還不敢做太多的預測。沒
有到最后一刻達成協議,就不能算成功。"李海說。
ST中華大事記
1992年3月31日深中華A股和B股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
1998年4月30日公布1997年報,1997年度虧損1.98'億元
1999年4月30日公布1998年報,1998年度虧損6.53億元
1999年5月4日公司股票被ST處理
2000年4月26日公布1999年報,因1999年底實施外債重組,該年度實現凈利潤2億多元
2000年6月8日工商銀行深圳分行將其擁有的ST中華債權及ST英達的擔保債權全部轉讓給中國華融資產管理
公司
2001年1月17日公司外資股東香港大環自行車有限公司所持6200多萬股境外法人股被深圳市中院執行拍賣
,受買人為香港卓潤科技有限公司
2001年4月11日公布2000年報,2000年度虧損1.78億元
2002年3月12日公司第一大股東ST英達所持6500多萬股法人股被深圳市中院執行拍賣,拍賣成交價為每
股0.36元,受買人為華融
2002年4月19日公布2001年報,2001年度虧損22.57億元
動感短信、閃爍圖片,讓您的手機個性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