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替
還是中學生的時候,新加坡給我最深的影響莫過于大專辯論會,以及他們的電視連續劇演員表是用簡體字寫的。我吃驚的是,竟然有海外華人國家存在,竟然他們用我們的簡體字。雖然我不認真上學,文科也學的一塌糊涂,也相當地“崇洋媚外”,但毋庸置疑,我的心里已經深深地打上了中國千年傳統的印記,無時不受“天下”觀的文化心理影響。在我看
來,中國,華人,漢語這三個政治、種族、文化概念干脆就應當是三位一體的,除此之外,都是大中華天下之外的事務,是“海外”。
這樣被嚴重扭曲的世界觀使得大多數中國人都無法準確地理解目前全球化的地球村。從中國發行量最大的世界報道報紙《環球時報》的內容就可以看出有的時候這樣的世界觀可以離事實多遠:頭版不是美國又伺機遏制中國,就是臺灣當局又蠢蠢欲動,仿佛當今的外部世界就是中國的陷阱。在這樣封閉世界的視野中,我們仿佛讀到了清初“片帆不得下海”的偏執。
從地緣政治來看,新加坡在立國之初,受到的威脅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四面楚歌。上有馬來西亞的吞并狂言、下有印度尼西亞的虎視眈眈,除此之外,李光耀還要提防國內各派勢力對他政權的威脅,而華人占70%-80%的事實也讓世界認為新加坡天然會和紅色中國走的過近,從而受到害怕中國影響的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提防。因此,從新加坡立國者的本意出發,根本不愿意英軍撤出新加坡,而完全獨立就好像斷奶一樣痛苦。新加坡的彈丸之地,根本沒有任何可以抵抗周邊侵略的能力,只能在外交上合縱連橫,逼迫李光耀等第一代新加坡領導人具備了于國家大小不相稱的全球視野。
值得我玩味的是,這是一個受到中國儒家傳統文化和英殖民文化雙重影響的華人政治家的自傳,李光耀的坦誠(有的時候是過分直接)為我們展現了一個非常真實的個案。的確,在英美先后稱霸世界的這個世紀,新興獨立國家必須捍衛自身的利益,但李光耀卻告訴我們,這樣的捍衛自身利益必須要和熟悉帝國規則聯系起來,并不是無視國際政治事實,期望能徹底推翻舊有架構。他本人就是一個新加坡利益的捍衛者,在保護新加坡自己的統治方式方面,不惜和國際媒體打官司,為了讓新加坡取得更多的投資和得到更多的安全保障,他進行了周密的外交公關。但他本人卻非常懷念帝國時代,認為非洲國家的悲劇就是過早地脫離了殖民統治。他和各國的政要都保持了良好的私人關系,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華人外交家。
解讀李光耀的世界觀是有意義的,因為從他身上,也可以看到香港、臺灣等地經歷了殖民時代的政治人物的影子。對于他們來說,大陸的影響和世界的影響同樣的重要,因此,他們的世界觀必然具備全球視野,同時又不會脫離中國視角。觀察他們,對打開我們的世界觀大有好處。
同樣,值得我們借鑒的還有韓國。韓國處在漢語文化圈內,在獨立之前,官方文字依然使用漢字,至今漢字依然是主要的詞匯來源。韓國在李朝時代不愿意向世界開放,愿意做隱士之國,但日本的殖民打破了這個夢想,被迫現代化;而美國戰后讓韓國強制民主化。金大中的自傳通過他自己的政治奮斗史描寫了韓國在強行向世界開放過程中遇到的痛楚,這樣的痛楚直到金大中執政的今天,還隱隱發作。畢竟,開放的心路里程是艱難曲折的。
動感短信、閃爍圖片,讓您的手機個性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