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國爆出引起人們熱烈爭議的兩則新聞:一是前總統克林頓與NBC合議主持講談秀,一年里將制作近40
集一小時節目,薪酬高達5000萬美元;二是公共電視臺(PBS)為其王牌節目"華爾街一周"另覓新人,解聘原明星播
報人路易·魯凱瑟(LouisRukeyser),而魯凱瑟主持該節目已經長達32年之久。
人們或許要問魯凱瑟是何許人也,為何他的去留會引起如此大的關注?魯凱瑟可是華爾
街炙手可熱的人物,他所主持
的每周一次的財經評論節目"華爾街一周"在業界獨領風騷,收視率是CNN、CNBC等其他大牌財經節目的4倍多。該節
目每年為電視臺帶來600萬的收入,但是制作費用僅200萬;雖然魯凱瑟應邀演講的個人出場費每次要高達10萬美元,
其身價直追超大企業的CEO。32年以來,每到周五晚上8點半,幾百萬美國人就會在電視屏幕前聚精會神地聽取魯凱瑟開
講財經分析和股評。業內人士也都以能上魯凱瑟的節目為榮。著名的基金經理彼得·林奇曾因業績出眾而被請到"華爾街一周
"作為嘉賓,"上魯凱瑟的節目就像獲得獎學金一樣",是他事后的感受。筆者之一1982年到美國留學,記得在上金融學
的第一堂課時就被教授叮囑道,"要學好財務,一要勤讀《華爾街日報》,二要在每個星期五晚上看魯凱瑟的‘華爾街一周’
。"
在魯凱瑟初任"華爾街一周"主持的70年代,財經節目主持人大多一本正經,播報財經新聞往往是照本宣科。而他
則一反傳統,開創性地引入了幽默,使財經節目妙趣橫生。被邀的嘉賓們也受這一氣氛感染,常能出色發揮。于是,"華爾街
一周"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形式的活潑只能解釋最初的成功,當其他節目紛紛跟進,花樣同樣翻新的競爭下,魯凱瑟的節
目仍能長盛不衰地獨占鰲頭,則要靠他的真實功力了。事實上,魯凱瑟的財經分析覆蓋了美國的7位總統,并且獲獎無算。里
根總統曾稱贊他可以得到"促進自由企業和公平競爭的最高獎狀"。
魯凱瑟早早地涉足政經等諸多領域,并能從現象洞察到內中癥結,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因為對經濟和股市的精準預
測,魯凱瑟被公認為"華爾街的第一股評"。與目前國內股評人熱衷吹噓不同,魯凱瑟32年來一直試圖向投資者傳達一種長
期投資的理念。他多次強調,推薦熱門股盡管能惑動人心,卻毫無價值可言。正確的方法是買入優良股票長期持有,不必去管
股市的起起伏伏,"這種方法盡管有些沉悶,但卻有效",他這樣調侃說,也正是長線投資,使他自己也成為受益者。例如,
在1976年的節目中,時任華爾街分析員的本·羅森(后來當上了康柏電腦的董事會主席)推薦當時還不很起眼的英特爾,
認為那家小公司很有發展前途。節目結束魯凱瑟即去買進不少,并且一路持有,他的這項投資今天差不多已漲了230倍。
魯凱瑟又是典型的樂天派,對市場充滿了信心。他熱情地宣稱,股價不會只升不降,不過每次回調只是短期的波動,
從長期來看,股市只能有一種趨勢,那就是上漲。在其節目中,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參與證券投資,來分享股市成長帶來的收
獲。這類出了名的"死多頭"派言論,令魯凱瑟在熊市時招致不少批評。但如果證券投資期間足夠長的話,誰又能說魯凱瑟是
錯的呢?不做滑頭,不搞投機,不為市場一時的漲跌所迷惑,本來就是一名稱職的股評家所應該具備的品質。
路易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其父馬里奧·魯凱瑟是被彼得·林奇等著名投資家奉為偶像的著名財經日報專欄作家
。小魯凱瑟16歲時就開始擔任當地日報的體育記者,1954年畢業于普林斯頓大學的國際關系學院。服役兩年后在巴爾的
摹太陽報任記者,從事國際政治新聞的報導。1965年魯斯瑟到著名的ABC新聞集團任職,因服務出色,數度贏得最高新
聞獎。1970年魯凱瑟嘗試主持"華爾街一周",沒想到一發而不可收拾,一口氣主持了這一節目直至今日。
今年3月22日,當69歲的魯凱瑟在節目中宣布他將退出PBS,后者已決定起用48歲的《財星》雜志主編G·
考爾文來主持"華爾街一周"時,輿論為之嘩然。PBS連日來收到大量觀眾的來信,指責此舉甚不明智,而各大媒體也就此
事進行了長篇累牘的報道,至今仍難平息。PBS對此的解釋是,他們需要換形象清新一些的主持人,以迎合年輕觀眾。畢竟
,一頭波浪銀發,滿腔貴族口吻,未必再能合乎號稱X代、Y代的新投資群體的口味了。
魯凱瑟當然不會就此服輸,據說立即邀請他主持節目的電視臺有廿家之多。魯凱瑟最終選定了通用公司旗下的CNB
C,主持一檔名為"路易·魯凱瑟的華爾街"節目,節目形式和內容將與"華爾街一周"類似,時間恰好也是在周五晚8點半
。看來,魯凱瑟是注定要和老東家打擂臺了。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