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全球化的風險
自從進入20世紀最后25年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時空坐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時間結構的變化來看是有了以I
T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的新經濟;從空間結構的變化來看,是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洶涌澎湃。
按照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看法,經濟全球化肯定是一個有利于全球福利增進的過程,因為經濟全球化擴大了世界市場
的規模,促進了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從而使得所有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家可以在更大范圍的國際分工與貿易中獲利。但是,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后果并非都是積極的與正面的。造成這種后果的原因大致可以區分為以下兩種類型:第
一類與市場機制本身固有的特性相關。與各種類型的國際結盟不同,經濟全球化是一個自發的市場機制起作用的過程,市場機
制的作用過程不僅具有隨機性,而且其作用的結果往往是強者獲利、弱者受損,因此,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并不是穩定的,
而是具有很大的風險的。第二類與每個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的國家不能采取正確的應對策略有關。在國際比較優勢發生變化的
情況下,一個參與國際分工的國家如果不能因此而進行有效的結構調整,或者是沒有能力來完成這樣的結構調整,那么它們就
會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受損。
面對這兩種不同類型的全球化風險,當然可以有不同處理方法,但是,經驗告訴我們,反全球化不僅會降低全球福利
,而且對于決意推行這種做法的國家、團體或個人也都是不利的。當然,聽憑市場機制在全球化進程中不受控制地發揮作用也
不是一種可行的做法。可以借助于區域經濟一體化來化解經濟全球化所必然要產生的消極影響,以使得經濟全球化真正成為一
種促進全球福利的過程。
有很多人把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看作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中的兩個不同的階段,認為經濟區域化是經
濟全球化的一種過渡或局部表現,世界經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的最高階段。這種論點是不科學的,因為它混淆了區域經濟一
體化與經濟全球化之間的本質區別。如果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自發的市場機制起著主導作用的過程,那么區域經濟一體化則是
一個國家起著主導作用的進程。在前一種狀態下,風險是很難規避的,而在后一種狀態下,風險是可以得到控制與化解的。這
一論點源于新制度學派的企業理論。羅納德·科斯(1937)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將企業的邊界刻畫為交換的范圍,在
企業里,市場機制被放棄而代之以用權威和指令來完成資源的配置。科斯關注使用市場的成本對契約和交換的影響,并指出當
使用市場的成本大于使用直接權威的成本時,活動就會被納入企業內部。如果我們把國家或者國家間的經濟聯盟看作全球化市
場中的企業,順著科斯定理的邏輯,我們就會發現:當使用全球化市場的成本和風險大于國與國之間的談判成本時,一體化的
區域經濟也會使用國家的直接權威將一部分全球化市場內部化為區域市場。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福利效應
國家間要素比較優勢的變化推動國際分工的變化。建立在比較優勢學說基礎上的國際貿易理論解釋了國際垂直分工的
現象。但是,這種理論無法解釋國際水平分工的格局,即要素稟賦相似或相同的國家間存在大量的貿易。
部門內貿易是指國家之間進口或出口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產品,它涉及不完全競爭的領域,一般不能用建立在完全競爭
基礎上的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來解釋。從產品的水平差異方面來看,消費者的偏好是多樣的,在產品存在水平差異性,并且生產
的平均成本遞減的情況下,即使在兩個完全相同的國家之間也能展開部門內貿易。從水平分工的理論我們可以看出,規模經濟
是部門內貿易的一個重要因素,并且是貿易得益的一個重要來源;嗜好越是相似的國家,越有可能展開部門內貿易區域經濟一
體化將原本被保護主義分散孤立的國內小市場統一起來,形成一個更大的市場。通過這個大市場內的激烈競爭,實現大批量生
產等的技術利益。所以,水平差異的部門內貿易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內在動力,直接促進了區域經濟的一體化。
我們再來看一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福利效應分析。維納Viner,1950在《論關稅同盟問題》一文中指出,組
成關稅同盟的總福利效應要看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對比之后的凈福利,也就是說,如果貿易轉移效應超過貿易創造效
應,一國參加關稅同盟的凈福利將是負的。維納的理論可以很容易的推廣到其他區域經濟合作形式。
但在國際貿易理論的最新進展中,經濟學家Kowalczyk(2000)提出了另一種衡量參加區域經濟合作
組織后國家福利變化的方法。他指出,貿易轉移不一定會降低國家福利。即使在一個只存在貿易轉移效應而沒有貿易創造效應
的關稅同盟,國家也可能由于參加同盟而增加福利。從Kowalczyk的理論我們可以清楚的得出結論:如果一個貿易小
國處于周邊國家紛紛加入區域經濟組織的地緣經濟環境中,該國的明智選擇就是加入該區域經濟組織。
三、通過區域經濟一體化將化解經濟全球化的風險
順著科斯定理的邏輯,一體化的區域經濟把全球市場內部化為區域市場了,有效的降低了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搜
尋成本。另外,一體化的區域經濟由于地理上接近、文化上相似,市場結構上互補,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違約風險。經
濟全球化來自于市場機制作用過程中的具有隨機性的系統性風險不能通過區域經濟一體化來化解。但是,來自于一國不能在全
球化沖擊下做出有效的結構調整所產生的非系統性風險,是可以通過把全球市場內部化為區域市場來化解的。
其次,我們從金融的角度看這個問題,一體化的區域經濟必然要求在貨幣層次的合作。貨幣合作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
必然趨勢和邏輯結果。各國相對意義上的小貨幣(弱貨幣)轉變為區域經濟合作框架下的大貨幣(強貨幣),將帶來幣值的相
對穩定,使國際游資和貨幣狙擊者無法沖擊,或者狙擊貨幣的成本高昂。這種貨幣穩定帶來的金融穩定將直接使世界經濟受益
,有利于各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第三,"世界貿易組織"等全球化的經濟組織由于規模較大,各種利益關系錯綜復雜,要在短時間內取得較大程度的
進展必然會有很大難度,而雙邊的或次區域的經濟組織由于參與國的溝通、協調和談判的成本較低,可以相對順利地啟動實質
性的合作進程。這實質上也是一種降低廣義的交易費用的過程。這種雙邊的或次區域的經濟合作本身就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
成部分,并且可以迂回推進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因此,本文的政策結論是:我國應該積極參與一體化的區域經濟組織,并促進其向更高級的合作形式發展。
背景鏈接
本月14日,中國和東盟10國的經濟官員在北京舉行第三次中國-東盟經濟高官會,就未來10年內建立中國-東
盟自由貿易區的目標、原則、內容、時間框架等問題進行討論。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稱,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
使雙方更好地實現優勢互補,開拓新的發展機遇,共同防范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
龍永圖說,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后,將形成一個擁有17億消費者、近2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1.2萬億
美元貿易總量的經濟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也將是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的自由貿易
區。
據了解,過去10年中,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增長了4倍,2001年達到416.1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3
%2。東盟現已成為中國的第五大貿易伙伴,中國是東盟的第六大貿易伙伴。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