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的一點是,羅斯基等的質疑與我們的感受是不符合的。我們很容易地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質疑提出質疑:
一是中國的財政收入增長很快。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真金白銀的增長。
二是城鎮居民的收入的大幅度增長,特別是金融資產的大幅度上升。假如在過去三年,
消費傾向基本穩定的話,那么
銀行存款一項的增長即足以說明中國經濟增長是相當扎實的。
三是中國的外貿和出口大幅度增長。這一點,國外的統計甚至高過中國海關統計。
四是中國積極的財政政策的作用。由于它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中國GDP增長速度無論如何不會是羅斯基所
說的負增長水平。
五是中國巨大的服務貿易部門在增長統計中被低估。
六是中國巨大的地下經濟的發展。這一塊根本無法進入統計。但卻在中國經濟的繁榮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不過,這些都只是簡單的討論。進一步地澄清,需要從國民經濟核算、指標間一致性以及諸多事實的檢驗上做更多分
析。
首先,對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萎縮的矛盾,如何解釋?
1、應該明確的是,中國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之間并不存在如美國教授所稱的穩定關系,而是無序波動。無論是能源
消費和電力消費彈性系數均是如此。1984年至2001年間,電力消費彈性系數并無明顯異常。
2、應該承認,能源消費的確從1997年開始出現了萎縮,其中以1998年最為嚴重,為--4.1%,199
9年以后則每年下滑1.6%左右,能源消耗在1997年至2001年間總共下滑了約10%。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
此期間同步伴隨著中國大規模的能源供給結構調整,煤炭供給受限嚴格。而電力消費有所上升,煤炭嚴格限制可能是導致統計
內能源消費萎縮的主要原因。
3、應注意到能源供需規模存在被明顯低估的一些因素。以煤炭為例,近年來限產和關閉小煤窯的措施十分嚴厲。目
前采煤需申請領取采礦許可證和煤炭生產許可證。在2000年和2001年間,據稱國有地方煤礦和鄉鎮煤礦產量均大幅度
下降,只有國有重點煤礦的產量微幅上升。地方和鄉鎮煤礦分別約占原煤產量的20%和25%左右。另外,原油和成品油走
私十分猖獗。就在2001年海關兩個月緝私就查出了7000多噸走私成品油。因此,近年來原煤和油品供需的實際規模可
能存在低估。這樣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費之間的矛盾就可以理解了。
其次,對中國經濟增長平穩和出口大起大落之間的矛盾,如何解釋?
1、美國教授們的觀察的確沒錯。在1998年至2001年間,1998年出口同比僅增長了10億美元,而20
01年則同比增長了550億美元。僅僅從出口的劇烈波動看,的確難以設想居然中國經濟增長的波動在一個百分點以內!
2、應該看到,以支出法計算GDP增長時,主要考慮最終消費、資本形成,以及商品和服務凈出口三項。因此,就
出口和GDP的規模來看,出口波動500億美元幾乎相當于GDP波動5個百分點以上。但若按真正支出法來計算GDP增
長則完全不同。過去5年,中國凈出口徘徊在2300億至3000億人民幣之間,而最終消費和資本形成的規模在3萬億至
5萬億人民幣之間,因此,出口波動根本不足以影響最終的GDP增長。簡單來說,支出法所體現的經濟增長使得出口總量的
波動對GDP的影響首先必須稀釋為有形貿易凈出口,其次再稀釋為有形和無形貿易凈出口。此信號再和幾十倍于它的消費和
投資稀釋,最終才體現到GDP增長幅度中去。再加上外部需求的波動在過去幾年基本上被國內投資和國內資本境內外流動的
逆向變動所燙平,因此,那種以為出口波動可以直接折算為GDP增長波動的想法可能過于天真了!
第三,對部門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如何解釋?
1、應該承認,美國教授們所列舉的許多數據并無來源,其中他們賴以作出中國經濟停滯不前的數據有常識性的錯誤
。所謂主要工業產品增長緩慢乃至大部分產品實際上處于產量下降就是一例。從1986年以來有公開的連續統計數據的34
種最主要的工業產品中,只有絲、糖、原煤、木材、金屬切削機床、大中型拖拉機這七類自1997年以來出現了產量萎縮,
其余均為增長。退一步講,即使工業產品真的出現產銷增長疲弱,也并不足以影響GDP增長率。如果工業品存貨投資波動1
0%,那么它充其量能影響資本形成1%的波動,資本形成1%的波動則至多形成GDP不足0.4%的波動而已!
2、中國GDP的部門構成到底是怎樣的?粗略來說,第一產業的比重在16%以下,第二產業在50%左右,第三
產業為35%。因此,即使中國農業近年來為零增長,而不是統計所顯示的年均2%的增長率,其對GDP增長率的影響也在
0.3個百分點以下,其他產業多增長半個百分點就足以完抵消農業滑坡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3、考慮到中國SNA統計體系建立不久,因此服務業被嚴重低估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世界銀行在做中國經濟增長
的統計和預測時就多次指出這一點。鑒于服務業中餐飲、物流、自由職業等難以勝數,收費又以現金交易為主,因此官方幾乎
不可能有詳細統計。考慮到中國勞動用工制度的合同化以及城鄉人口流動的巨大規模,使用部門法對中國經濟增長更容易導致
的并非高估,而是低估。
第四,東亞小型開放經濟體近年來的不景氣,用以證明中國經濟高估的例子,不如作為中國經濟穩健增長的陪襯來理
解更為恰當。
中國幾乎無限的各層次勞動力的供應,強大的加工制造能力和潛在的市場規模,使得這些經濟體疲于應付中國大陸的
增長,這些已有大量文章詳細討論過,在此不作贅述。
雖然中國經濟增長數據是可信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就沒有隱憂。最主要的就是在快速增長中存在著質量
和效益差的問題。相比速度問題,質量和效益問題更真實,也更令人擔憂。所以,中國的宏觀調控確實是到了淡化GDP情結
,更加注重增長的質量和可持續性的時候了。
·背景鏈接·
近一段時間來,西方主流媒體和經濟學大腕們開始對中國經濟增長表示高度質疑,到目前幾乎已到了"流行性質疑"
的地步,并且仍在蔓延。克魯格曼稱中國的經濟增長是科幻小說,他看不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梭羅對中國經濟增長數字
的質疑是:"誰能告訴我,如果體質健全的香港經濟增長率為零,那么中國7.3%的高經濟增長率如何能辦到?""誰又能
解釋,中國如何在一年內將通貨膨脹率由10%降到零(注:此處為原話),并在此期間保持穩定的經濟發展?"相比之下,
羅斯基教授的質疑相當系統和嚴密。他根據中國的能源消耗、航空旅行、商品積壓程度、失業水平和消費品價格的變化來判斷
,認為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在1998年和1999年最多只增長了2%,并且很有可能收縮了2%。而2001年中國的實
際經濟增長率只有官方數據的一半左右。
看來現在已經到了對上述種種議論加以澄清的時候了,而這需要中國的經濟學家和統計專家們共同努力。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