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世界上,一個發展中國家要想快速發展,追上發達國家,必須正確地理解和掌握“競爭力”這個概念,才能少
走彎路。
狹義地說,競爭力指的是一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所處的地位。商品怎樣才能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呢?簡單地說就是同
樣質量的產品具有較便宜的價格。而怎樣才能有較便宜的價格?最終是因為具有較低的成本。所以,競爭力的概念最終可以理
解為“成本”概念:如
何能以較低的成本提供同等質量的產品,或者,反過來,以同樣的成本提供質量更高的產品。
由此可見,競爭力的概念既不復雜也不特別,它所涉及的不過是經濟學的最基本內容。就如何提高競爭力而言,也離
不開經濟學的基本藥方:一是改善技術,實現創新。一方面研究出更新更好的產品,另一方面更多地節省生產成本;二是改善
經濟制度和管理方法,以使資源的配置優化,盡可能地降低“交易成本”。
那么,“競爭力”的概念究竟有何特殊呢?特殊就特殊在它是一個涉及到國與國之間經濟關系的國際經濟學概念,因
為它除了“技術”和“制度”(包括“管理”)這兩個經濟學的基本要素之外,還包含著“比較優勢”的概念。
簡單地說,“比較優勢”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國家中,由于生產要素(土地、資本、勞動)的相對稀缺性不同,同時也
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收入水平不同,生產要素的價格存在差異,從而會影響到同一產品在不同國家的成本存在差異。
對于同一國家內部的不同企業來說,我們可以假定生產要素是充分流動的,企業面對的是同樣的要素市場。但對于不
同的國家而言,盡管現在已經到了“全球化”的時代,但有些要素還是不可流動的。第一,土地、礦產、自然條件等自然資源
,是無法流動的;第二,勞動力的流動是受限制的,特別是低技能勞動力。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勞動者的就業及收入水平,
不允許外國移民來與其競爭。由此造成了要素市場的分割,從而使得在國際經濟學中的“競爭力”概念,包含了“要素成本”
和“比較優勢”的內容。
“比較優勢”的概念,對于落后國家特別重要,因為正是“比較優勢”的存在,提供了落后國家得以發展、追上發達
國家的機會與可能。
對于落后國家,即使是對那些人多地少、自然條件也不好的落后國家來說,至少有一個條件可以使它們在國際上具備
一定的競爭力,那就是“窮”———收入水平低,工資水平低,從而同一產品的勞動成本可以比發達國家低。所以說,對于發
展中國家而言,“競爭力”這個概念中最有意義的首先是“比較優勢”的概念,而不可能是高科技。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比較優勢往往是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分不開的,因為只有這種產業才能發揮勞動成本低的競
爭優勢。如果一種產品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已經成為“資本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產品,勞動成本所占比重微不足道,發展
中國家在最初就很難有競爭優勢;而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中,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就會相對地具有優勢。這就是為什么發展中國家
一般都只能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入手發展經濟的基本道理。誰抓不住比較優勢這個因素,不能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做足文章,誰
就沒有發展和追上的機會。
總之,“競爭力”的概念是國際經濟學中的一個綜合的概念,既意味著制度改進、技術進步,也意味著發揮比較優勢
。對一個人多地少、技術落后的窮國來說,要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從而保持發展速度、縮小與先進國家的距離,在重視教育、
科技能力提高的同時,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要充分注意保持與發揮其比較優勢,在努力進入高新科技領域的同時,也要大力發展
勞動密集型產業。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