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市場是多數人輸錢而少數人贏錢的地方,因此,用傳統思維來指導股市操作實際上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股市操作必須突破傳統思維。
傳統思維之一是股市是對實體經濟的反映,因此,便認為實體經濟走勢強,股市就好,反之,股市就弱。但事實上,無論從國外的情況來看,還是從國內的情況來看,均不存在這一現象。如美國80年代中期曾發生“黑色星期一”,而美國經濟卻在里根經濟學的指導下
,走出了“滯脹”。而我國在90年代中期,經濟出現快速增長,但93~95年卻出現大熊市。
由于我國政府對經濟和股市經常采用政策干預,因此,考慮股市走向必須和經濟環境及政府政策結合起來考察。如當經濟增長顯得較為滯緩的情況下,政府有可能采用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此舉反而會促成股市的繁榮。相反,當經濟增長過快時,政府有可能采用收縮性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此舉反而會促成股市的蕭條。
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盡管近期市場走勢較弱,但筆者并不太看壞股市。因為,目前整個經濟還沒走出通貨緊縮的困境,政府為此正采取積極的、擴張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及收入政策,從這個角度來看,股市壞不到哪里去,何況政府還希望股市能為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服務。
傳統思維之二是用每股收益市盈率等指標來評判一家上市公司的優劣。財政部、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財務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上市公司便會因此制定一些對自己有利的會計政策。
比如,對虧損上市公司而言,連續兩年虧損,要戴ST帽子,或連虧三年要摘牌,此舉迫使上市公司無論如何要在臨界期,或通過重組,或通過會計政策的調整,來實現一年的盈利。但由于盈利的基礎并不牢固,下一年再度虧損成了較為普遍的現象。
而根據有關政策,虧0.001元和虧1元錢,性質是一樣的,因此,有些上市公司通過調整會計政策,如利用8項計提,做大、做虧該年的虧損數,索性一次虧個夠,讓下一年能輕裝上陣,掃清重組道路上的障礙。這類上市公司現在看來也絕不在少數。要把它們辨別出來,除了研讀其會計報表,分析其虧損的原因外,另一個觀察點,是看其年報公布后的市場表現,如該股巨額虧損的年報公布后,不跌反漲,說明其中大有問題。康佳近來的表現就很值得我們研究。
傳統思維之三是老是用過去的標準來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以四川長虹為例,近幾年來,在該股上吃虧的人不少,問題在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許多人無視其基本面出現的變化,老是用績優股的眼光來看待它。實際上其從98年的報表中已顯示出業績滑坡的苗頭。
同樣,這種傳統思維也存在于對“紅五月”行情的認識上,若忽視基本面的變化,始終以過去的經驗來看行情,無疑是守株待兔,緣木求魚。
證券市場是一個飛速發展的市場,我們的思維也不能因循守舊,只有不斷地突破傳統市場,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