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從北京回上海的火車上,與我躺在同一包廂里的是一位在美國生活和工作的華人。在得知了我的職業和工
作之后,他顯得興奮了許多,并與我聊起中國的經濟問題。他對我說,我們在美國生活,常常聽到或看到當地媒體報道說中國
的統計數據是不真實的,數據夸大了中國的經濟成就。他說,這些報道常常使他們這些在美國工作的中國人感到尷尬。“作為
經濟學家,你認為到底中國的統計數據夸大了多少?”他問我。對于這樣的問題,我很坦然,也早已不再尷尬。我記得199
0年在倫敦的時候,我周圍的朋友就經常向我發問。可是,我當
時幾乎沒有能力回答這樣的問題。1993年,我在倫敦經濟
學院遇到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訪問學者”,把這個問題轉述給了他,他的巧妙回答至今我難以忘懷。他大概是這樣回答的:第
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統計手段和技術有顯著的改善;第二,任何統計都有個5%至6%的誤差,而中國的統計誤差肯定
并不是最糟的;最后,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中國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事情會變得更糟糕。我想,他所說的這幾點都是“
實話”。我相信,隨著中國的開放,中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對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工作一定非常重視,
更新統計的手段、培養統計工作的人才在加速地進行。原來,我們使用的是蘇聯的物質生產統計體系,而現在要采納國際上通
行的國民帳戶體系(SNA),這本身就是一個重建統計體系和裝備手段的過程。因此,統計的口徑、方法和質量一定在不斷
改進之中。另外,我對他所說的第三點也特別地相信,因為我主要還是依賴他們的官方統計數據來做研究和分析。離開了他們
,我什么都做不成。至于統計的誤差問題,我當時頗不以為然。后來我在一些文章中看到,一些經濟學家在談到中國統計的誤
差問題時常常打圓場說,中國的統計在誤差上有一個優點,那就是誤差保持了“一致性”。對于從事經濟研究工作而言,誤差
的一致性比不斷提高的準確性可能更重要。當然,我不知道的是,有沒有人檢驗過這個誤差的一致性是否真的存在。我能說的
只是,我對自己利用官方的統計數據(尤其是工業數據)所做的大多數研究還算是滿意的。而且,從我閱讀到的大量關于研究
中國工業經濟的中外文文獻來看,以其他手段獲得的數據(主要是研究者自己的調查和工業的普查)在研究上的使用似乎并沒
有得到出奇的結論。例如,關于國有企業部門的效率問題,無論是抽樣調查的數據還是“普查”的數據,都沒有推翻使用“年
鑒”數據的基本結論。那么,宏觀的數據,例如GDP的數據又怎么樣呢?這兩年,隨著中國經濟生活的變化,很多人開始對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GDP增長率的數據表示懷疑了。多數人覺得,中國的經濟里面,失業和下崗的人數在不斷增加,企業的虧
損在加劇,我們怎么可能還有7%至8%的GDP增長呢?于是,GDP的統計水分已經成為當前人們懷疑統計可靠性的焦點
。在中國的報紙上,過去我們隔三差五就可以讀到一些報道反映地方官員如何來虛(多)報統計數字。“官員出數字,數字出
官員”的說法一時間不脛而走。的確,地方官員出于對政績和升官的考慮謊報數據的情況相當普遍。一些在地方工作的朋友也
經常向我提起政府官員是如何任意修改(常常是夸大)數字的。不過,幸運的是,地方官員制造的數字水分不太可能保持“一
致性”,顧此失彼的情況難免發生。于是,我們總還是有一些辦法“巧妙”地來甄別和重新估計中國的GDP數據。與多報數
字的現象相對應的是漏報的問題。這個問題也總是有人提到。甚至有的人認為,漏報的問題可能比多報的問題更嚴重。如果是
這樣的話,那么中國的GDP數字總體上似乎就沒有被夸大。不過,我認為,統計中的漏報雖然存在,但真正漏報的主要是稅
收這一塊,特別是所得稅。而稅收只對“收入法”計算的GDP是有關系的,如果我們采用“支出法”來核算GDP,那就沒
有什么防礙了。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經濟學教授羅斯基先生這兩年一直在用“收入法”來估計中國的GDP增長率。他還寫出了
數篇論文來討論中國的GDP數據。他用收入法估計出來的1998-2000年每年的GDP數據都分別小于中國官方公布
的數字。以1998年為例,他估計出的GDP增長率比中國官方公布的數字小至少2個百分點。這個結論應該意味著收入在
中國的確是被少報了。還有一些估計或矯正中國GDP數字的研究方法。比如,利用電力的增長與GDP的增長率之間的相關
性來推算GDP的增長。這樣的推算是考慮到,你可以謊報GDP的數字,但只要你的經濟活動發生了,電表總應該會記錄下
來這些活動的。還有的研究利用對運輸行業的分析來推算GDP的增長。這些估計和推算都是有意義的。不過,很多人并不了
解的是,國家統計局這些年來對GDP的統計方法也在發生變化。據我的理解,國家統計局每個季度所公布的GDP增長率的
數據不是依賴單一的統計來源匯總出來的。他們利用了多個渠道來相互矯正GDP的數據。其中一個重要的渠道是抽樣調查。
根據他們的說法,如果地方匯總的數據與基于抽樣調查的數據之間有兩個百分點以上的誤差,他們就主要依賴抽樣調查而不是
地方匯總的數據。在這個過程中,用其他方法所做的估計也被參考。因此,官方公布的GDP數據的估計過程其實遠遠比我們
想象的要復雜得多。回想一下,1998年,由于遇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和國內經濟疲軟的影響,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G
DP增長率下調為7.8%,盡管各地方匯總的這一年GDP的增長率多數仍在兩位數之上。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味地斷定中
國的GDP數據有嚴重的水分,就有人云亦云和過于輕率之嫌了。可是,讓我吃驚的是,很多人不相信GDP的數據可能只是
因為別人說他不相信這個數字。所以,時至今日,我們不相信我們的GDP,其實是還不相信自己。據說是為了增加GDP,
“五一”才放了長假。不過,在這個長假期間,我卻沒有為GDP做貢獻,而是乘日本航空公司的飛機來到了澳大利亞的墨爾
本。兩天前的晚上,在莫耐什大學執教的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教授在自己的家里約請我們很多人吃飯。在場的還有大名鼎鼎的
經濟學家黃有光教授和他的夫人以及他們指導的來自大陸的中國學生。酒足飯飽之后,終于討論起了經濟學和中國GDP增長
率的這個話題。誰都知道,在肚子沒有填飽之前,是談不起經濟學的。2002年5月6日于澳洲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