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個單位的?”,這是中國人第一次見面的習慣性用語。實際上,對“單位”這個在中國無孔不入的字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按照學者的觀點,只有“全民所有制或集體所有制”的組織才能算單位,用老百姓的話說,單位就是“公家的”。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單位具有多功能性,即政治,生產、社會三大功能。單位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確實發揮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但單位辦社會,使我們的國有企業負擔沉重,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這就是國企改革的起點。傳統單位是和計劃經濟聯系在一起的,論資排輩,平均主義大鍋飯已使人們喪失了進取的動力,人的創造力被大大地削弱了,這與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激發每個人創造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目標背道而馳。在單位里,我們還容易發現,一些曾激勵過一代人的社會評價體系,比如:評選進光榮榜,越來越衰落成一個人人有份、輪流坐莊的單位儀式。這些都顯示出與中國改革大潮的不適應性。實際上,單位的變化,也帶來了人和社會關系的深刻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