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剛
如果說巴非特還是比較老派的炒股高手的話,那么同樣是美國人的林奇則是一個現代派了!
巴非特喜歡遠離紐約、芝加哥等大城市的喧囂,巴非特認為大城市的刺激回使人被迫
做出反應,有時甚至還會逼人發瘋。巴非特還認為投資這一行是一種要求人們動腦筋的有趣的游戲,只要動腦筋了要贏也就不難了。
林奇與巴非特生活的方式完全不同。他從每天上午8點工作到晚上7點,周末也難得休息,自稱只有刷牙的時候才有空。他每月打電話2000次,一年出行16萬公里到各地考察。不過林奇只有2個分析員作助手,一個專門負責收集華爾街的信息及出席各種會議,另一個專門打電話和走訪公司。
林奇是麥哲倫基金的管理人,該基金共有100億美圓,是美國最大的共同投資基金。投資者100萬人,美國的基金在集資前,管理人就明確資金的投資方向,林奇將100億美圓分散投資于1400家公司,他為麥哲倫基金決定的投資股票分為四類:
1.希望能夠收益200%--300%的成長股;
2.股價低于實值的價值股,林奇希望在股價上漲三分之一就脫手;
3.績優股如公用事業,電訊,食品,廣告公司的股票。這類股票帶防御性,經得起經濟不景氣的打擊。
從以上這些目標來看,很顯然,林奇要比巴非特更有干勁,更有冒險精神。麥哲倫基金在林奇的管理下從1977年到1990年的13年里,年收益率為29%,有人計算,如果你在1977年投資一萬元的話,到1990年就有28萬元了。
巴非特基本上是屬于著眼價值股和成長股的長期投資者;林奇的作風不一樣,他的操作手法多變,速度快,不拘一格。
他不停的掃描股市全體,以圖發現發現那怕很小的,可以利用的價差。
他能認真地去發現所謂"工業趨勢"的發展方向,如激光纖維的發展、政府對環境污染的限制、天然氣儲量的減少、日本汽車的競爭力等等。
林奇無休止地尋找投資的機會,當一家企業有新產品或者營業額比去年好,或某項政策對企業有利,他就購買這家企業的股票。
如果總的趨勢對某一工業有利,他不象巴非特那樣只買最好的,而是買一批中等的公司股票,等這些股票升值時,再篩選最佳的公司保留下來,把其余的賣掉。
他不限于某類股票或行業,成長股可以,金融業、制造業也可以。他認為如果投資集中于某一類型的股票,當這類股票價值大漲后,投資者如不賣掉,就失去了賺錢的機會。但如果買掉去投自己熟悉的行業,往往又會出問題,所以他說要有靈活性、要多元化。
林奇每天要賣掉5000萬元的股票。當發現有的公司股票稍稍超過應有的價值時,就立刻賣掉,有的股票稍低于應有的市價時,就馬上買進。他毫不猶豫的追求哪怕很小的利潤。
林奇喜歡積少成多。如果甲公司是20元一股,乙公司股票是30元一股,他先買進甲公司股,當它漲到30元時既賣掉,那時如果乙公司股票以下跌到20元一股,他又買進乙股。6次30%的利潤就等于把投資收益翻了一倍。他認為,每天作一些小決定的犯錯機會,要比一下子作幾個大決定的犯錯機會少。
林奇試圖在一個企業發生重大變化時即時掌握信息,從一個企業發生變化到這種變化反映到股價上來,往往有一個月到一年,林奇希望搶在人先,利用這個間隙做買賣。
他經常找所投資的企業經理通話,這要比等到財務報告出來后再做分析,在時間上更加有利。因為他可以及時掌握第一手信息,迅速決定股票是買還是賣。
他堅持走訪所投資的企業,即使是走馬觀花,久而久之也會對公司有一個感覺,對企業的經理有一個感覺。
他走訪所投資的企業時,往往詢問管理人員對競爭者的看法,如果管理人員對競爭者表示敬佩,林奇說不定會投資競爭者。
他非常注意企業內部管理人員買賣股票的舉動,認為他們買股票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賺錢。所以管理人員大量購買自己公司的股票的企業很少會破產。
林奇認為兩種情況下就要出售股票了:一是公司業務從根本上惡化,二是股價已上漲過高,超過了盈利的增長。
這時買掉它之后再買另一種股票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率。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