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經濟理論界不斷有人呼吁,積極財政政策不應長期實施,應該逐漸淡出。財政部部長項懷誠日前在一個公開場
合也表態:積極財政政策的確應該逐漸淡出。有專家分析,此次提出"淡出"的深刻背景和對中國經濟發展下一步的影響值得
關注。
所謂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是增加赤字、增加國債和增加政府投資。在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已經實行了四年的時間
,從1998年以來,對經濟所起的積極作用十分明顯,對我國經濟
能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保持增速不減,其積極意
義也是有目共睹的。
為何要"淡出"
那么,積極的財政政策為何要"淡出"?其意義何在呢?首先應當是財政政策本身有了調整的需求。持"淡出"主張
的專家認為,積極財政政策在為經濟穩定快速增長作出貢獻的同時,也暴露出其固有的一些弊病。盡管我國財政赤字占GDP
的比例與國際警戒線尚有距離,還有可增加的空間,但事實上,這只是暫時的表象。積極財政政策的繼續推行,將會嚴重增加
我國未來5到10年的財政負擔。在需求不振的情況下,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需求,促進經濟增長,是國際通行的做
法。經濟資源的有限性要求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只能是階段性政策,否則勢必導致經濟過熱,引發通貨膨脹。另一方面,我國目
前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大大低于國際一般標準,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受到財政能力的制約,是有風險的。因此,一
旦我國經濟環境趨好,就應及時減少甚至停止財政的擴張性刺激措施。從長期看,仍須堅持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大力增收節
支,嚴格控制并逐步縮小財政赤字和發債規模,努力實現財政收支平衡。這既是經濟穩定發展的要求,也是財政自身可持續發
展的要求。
積極財政政策應當淡出的另一個理由是,雖然前兩年這一政策對拉動我國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現在這種推
動作用正在減弱。隨著國債投資的繼續,各地前期工作做得比較深入和具有明顯經濟效益的基礎設施項目逐漸減少,國債投資
效益逐漸下降。不少地方已經出現找不到可申報國債投資項目而不計效益亂申報的情況。
此外,"淡出"還詮釋著一個幾年來都為經濟專家擔心的問題,即接連四年甚至更久的積極財政政策會形成經濟增長
對投資尤其是政府投資的過度依賴,政府配置資源的比例越來越高,將弱化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金融學家易綱曾稱,在積極
財政政策的背景下,每當稅收增加一元,相應增加的社會成本就可能大于一元。而當財政花出一元錢時,由于政府效率和其他
一些機制還不夠健全,很有可能在花一元錢的同時造成的損失要大于一元錢。如果逐漸"淡出",將會有利于民間資本對中國
經濟發展的參與。中國入世之后,按照國際規則,一些原來不允許民間資本涉足的投資領域也要逐漸對國內民間資本和外商開
放,如果政府投資不能適時退出這些尚屬有盈利前景的基礎設施領域,會影響民間資本和外資投資的熱情。
再者,目前的國際經濟狀況,也為"淡出"創造了條件。從四月份以來,各大經濟機構均相應調高了2002年各國
經濟增速的指標,雖然世界經濟還沒有出現明顯的復蘇跡象,但也沒有出現進一步惡化的趨勢,因而對中國經濟負面影響的程
度,也不像早些時候人們所擔心的那么可怕。在此情況下,積極財政政策要淡出這一話題的提出,確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如何"淡出"
然而,積極財政政策的淡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項懷誠打了個很好的比喻,他說:"前四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我
們開了很多的項目,如同種樹,挖了很多的坑,必須把這個樹種完,必須把坑填滿,因為基本建設工程本身搞半拉子工程,損
失一定很大的,金上馬,銀下馬,下馬也需要錢的,所以必須要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
但項懷誠同時稱:"積極的財政政策一定要逐步淡出。沒有一個國家的政府,沒有一個國家的財政部長能夠長期地執
行積極財政政策,而不出問題。今后我們逐步淡出,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下子解決,要用幾年的時間。我實在不敢
作出準確的預測。"
盡管"淡出"是漸進的,但是,此次高層傳出的信號,和最近金融業改革和貨幣政策成為關注的焦點,這些都說明宏
觀政策在向更加有利于市場化進程的方向調整。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