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樂(鳳凰衛(wèi)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
定位“全球華人”
開辦“鳳凰”的構想產生于新加坡。1994年,我在新加坡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兩個主要的電視臺—五頻道英文和八頻道中文臺,后者的廣
告收入卻遠遠領先于前者。在新加坡,華人占人口總數的74%,而全世界有1/5的人講中文。由此我感到,分布在全球各地的華人,可能日常用不同語言交流,但他們最感親切的仍然是華語。然而當時對于大多數海外華人來講,華語的電視媒體還幾近空白。于是我有了辦一家面向全球華人的衛(wèi)視電視頻道、為他們提供高素質華語節(jié)目的創(chuàng)意。
90年代以來的世界電視傳媒市場,一方面經歷著一場西方跨國集團空前的全球擴張,另一方面,一個電視地緣化、區(qū)域化的概念也在形成。所謂地緣文化就是指具有相同的歷史、語言、文化、宗教的人群在文化產品消費上的趨同性、接近性。目前世界上已經和正在形成的地緣文化市場包括西歐電視市場、阿拉伯市場、拉美市場以及華人市場等。這些區(qū)域并非單純由地理來劃分,而是由語言和文化所界定。在這張傳媒市場版圖上,華語市場被跨國集團視為最具潛力的市場。
正是這個定位,使我們在內容取向、表現形式、節(jié)目取舍上都能體現一個“拉近全球華人距離”的準則。比如我們的策略,不以華人受眾圈中任何一個單一地區(qū)為主流,而是一個“泛中國化”的概念,因為“鳳凰”主要以兩岸三地為目標市場,在這個市場中,大陸對海外衛(wèi)星電視有嚴格監(jiān)管,臺灣存在著本土的激烈競爭,而香港又有語言的障礙,只有中立的立場、融合的方向才能為兩岸三地共同接受。
全球華人市場的定位,使“鳳凰”在國際電視傳媒以英文為通行證的一統(tǒng)天下中,打開了一片華語新天地。
推動融合理念
融合的理念是“鳳凰”成功的又一個因素。
我們的節(jié)目主持人曾被稱為“一群完整意義上的中國人”,因為包括了來自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兩岸三地的電視人,而管理層也是中西合璧。“鳳凰”體現了一種“東西南北大薈萃”的概念,強調以北方文化為主體的內地文化與南方港臺文化的融合;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匯;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整合。
我和默多克的結合被許多媒體人津津樂道,其實,這不過是順應了當今電視媒體全球化與本土化相互作用的發(fā)展潮流,把握了跨國傳媒進軍中國市場的契合點,是在更高的起點之上的一個融合范例。
在國際電視領域中,從90年代持續(xù)到新世紀的議題是全球化。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憑借強勢資本和高科技手段,全力向世界各地擴張。在亞洲,這些“傳媒恐龍”以香港和新加坡為據點,借由訊號覆蓋廣闊的衛(wèi)星,夾帶著金額龐大的跨國商品廣告,跨過各國的管制門檻,向各個地方輸送著充滿西方價值觀與文化的電視節(jié)目。到1997年為止,全球主要跨國集團所屬的名牌頻道在亞太版圖中幾乎無一缺席。
在跨國傳媒的攻城略地之下,人們開始對美國單向輸出電視頻道而帶來的文化侵略感到憂心忡忡,人們擔心,本土文化行將消亡,在美國文化工業(yè)主導下的世界將呈現文化同質化的局面。但是這種現象并未出現。傳播學專家的研究表明,人們傾向最喜愛本地、本國的電視節(jié)目,如果不敷所需,人們會退而求其次選擇具有文化接近性地區(qū)的節(jié)目。認識到這一點,本土文化就成為全球性媒體工業(yè)制勝的關鍵。默多克曾在檢討STARTV在亞洲的發(fā)展策略時說:“我們所得到的教訓是,只是單獨播出好萊塢制作的英語節(jié)目已不再足夠,讓我們致力于觀察此地區(qū)中不同文化的細微差別。”
“鳳凰”在開始洽談租用衛(wèi)星轉發(fā)器的過程中與默多克的衛(wèi)視相遇,鑒于雙方存在利益的契合點:一方面默多克長久以來將焦點放在對大陸市場的滲透上,香港衛(wèi)視是默多克搶攻大陸市場的橋頭堡。早在90年代初,衛(wèi)視中文臺就將境外的娛樂節(jié)目率先透過衛(wèi)星送進大陸,但幾年的苦心經營并沒能收到預期的結果。因此,默多克需要一具有華人背景、大陸人脈的合作者,讓他的觸角可以真正深入大陸。
我們的愿望是,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擁有強大的媒體資源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可以借力使之打入海外的華人市場和歐美主流社會。
于是這種利益上的互補磁力將我們與默多克的衛(wèi)視結合起來。“鳳凰”的資本構成顯示了華商投資者、華人機構和跨國傳媒集團三者在電視技術、人際關系和發(fā)展資本方面的完美結合,這種結合在“鳳凰”過去5年的運作中證明是卓有成效的。
使命感和利潤可以兼得
鳳凰在過去的幾年,平均每年都要推出兩三個新項目,“鳳凰”的品牌伴著事業(yè)的擴張而迅速提升。
為了品牌,“鳳凰”打造了一批名星—名主持人、名記者和名評論員。吳小莉、陳魯豫、竇文濤、閭丘露薇、曹景行等來“鳳凰”之前,都在媒體就職,到“鳳凰”幾年便成了盡人皆知的明星,那是因為“鳳凰”為他們提供了可以完全張揚自己的個性與追求的舞臺。在他們有了成績之時,又及時地進行宣傳。
為了品牌,“鳳凰”設計“另類”節(jié)目,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融通兩岸三地信息和娛樂的優(yōu)勢,辦出了與內地電視臺內容、風格完全不同的“另類”節(jié)目,獲得觀眾好評。
“鳳凰”組織別人不敢想的活動。“鳳凰”在過去的幾年中組織了飛越黃河、千禧之旅、歐洲之旅、穿越風沙線、尋找遠去的家園等多個大型采訪活動。這些舉動都被稱作中國傳媒史上的第一次。
“鳳凰”也做出了有轟動效應的舉動。9·11事件,我們中斷正常節(jié)目,直播美國災難現場,一播就是36個小時,填補了中國內地沒有任何電視臺作詳細報道的空白。那幾天,幾乎所有中國家庭的電視都轉到了“鳳凰”頻道。無形中,我們的品牌又再次被提升。
這些優(yōu)勢適應市場的需要,也成為吸引廣告客戶的元素。
5年中,鳳凰廣告收入增長了10倍,平均年增長幅度達81.15%。2001年,在全球經濟不景,我們又新開了兩個頻道的情況下,廣告仍比去年有雙位數增長。9·11之后,得益于我們全面客觀的報道,“鳳凰”的廣告收益大幅上升,這說明,作為傳媒,使命感和利潤是可以同時實現的。
處處控制成本
許多內地客人在來過“鳳凰”之后都一再感嘆,說真是“螺絲殼里作道場”。可見我們的“地盤”之小。
其實,鳳凰是該花的花,能省的省。我們有目前亞洲最先進的錄像棚,我們?yōu)槊總工作人員都配備了計算機……但信息臺的編輯是3個人用一張桌子(24小時不停播,每8小時輪一個人)。最小的錄像棚不到8平方米……
降低成本的另一種辦法是提高效率和提高質量。人的潛力很大,一般人的大腦有80%都未被開發(fā),挖掘這些潛力,無形中就降低了成本。
舉一個例子,梁冬是“鳳凰”一個播體育新聞的小伙子,他不滿足現狀主動承包了一個欄目,叫《娛樂串串show》,從收集素材、寫文案,到主持播出,都是他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將過期、作廢或別人當垃圾扔掉的信息,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重新解讀和使用,使它們又產生了新的價值。由于節(jié)目播出后反應很好,加之目標觀眾定位很準,這個非黃金時段的節(jié)目還獲得了很不錯的廣告投放,收視率也節(jié)節(jié)上升。其實《娛樂串串show》除去人工,其它的投入是“零”。
塑造“鳳凰精神”
“鳳凰”在選人方面可以說十分苛刻,進來的人就要對得起鳳凰的稱謂。一旦成了“鳳凰”人,我們會給他足夠的空間去發(fā)揮,也會創(chuàng)造好的條件和好的分配制度讓他們更好地體現人才價值,并在這種體現中得到回報。所以員工有著強烈的歸屬感。
同時,每個進入鳳凰大家庭的人也都會被“鳳凰精神”所感染。
我給他們上過一次課,題目就叫“鳳凰考”,歸納古今有關鳳凰的詩文、論評,考證鳳凰的特征:大度、包容、出類拔萃、不斷拼搏、在火中涅●,永遠不死……
5年來,鳳凰的員工在公司文化的熏陶下,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不死鳥”的故事……
千禧之旅,我們的攝影隊每天開車十幾個小時,冒著危險穿越伊拉克的軍事管制區(qū)。9·11事件,當別人逃離災難的時候,“鳳凰”的記者卻沖到現場,后來被埋在瓦礫里,獲救后的第一件事是:向總部發(fā)回消息。
莫斯科申奧在離投票只剩不到36小時的時候,我們接獲通知,原定和北京臺一起直播的計劃告吹。在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的莫斯科重新物色直播場地,重新尋找合作伙伴,重新聯(lián)絡線路,重新安裝設備……最后硬是圓滿地完成了這次直播。
鳳凰中文臺副臺長趙群力在進行航拍時,因觸到高壓線而墜機殉職。許多媒體刊載了他的事跡。有一篇報道有這樣的話:“當人們專注于英雄事業(yè)成功的表象時,往往忽略其背后的精神實質,首先是對于某種事物的極度狂熱。沒有這種狂熱,則很難做到為之獻身。”他的這種精神就是“鳳凰”的創(chuàng)業(yè)理念,“鳳凰”能否成功與員工是否具有這樣的工作狀態(tài)很有關系,并非什么背景、什么上層公關、什么股票期權所能做到的。
我對不少記者講過,鳳凰人不會沉淪于現在這種貴族的、沙龍的、媚俗的電視文化中。我覺得在企業(yè)文化中強調精神;在市場運作中也需要講一點精神。應該說全世界最有前途的文化銷售市場在中國,如果我們沒有一點精神去引導消費趨勢,那是一件很悲慘的事情。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