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豐慧
貨幣政策在應對通脹時與其給資源性價格和水電價格改革預留空間,倒不如給農副產品漲價留些余地
中國資源性產品、水電等公用事業的價格近年來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旨在使價格變動更為透明的價格聽證會也因此被一些民眾稱為“漲價會”。對此,國家發改委有關專家日前表示,中國資源性產品價格等過去實行的低價具有福利性質,隨著經濟發展和民眾收入水平提高,客觀上應當上漲。
資源性產品、水電氣油暖煤等公用事業產品如何定價,近幾年一直是一個爭議性比較大的問題。一邊是一些專家拼著老命呼吁應該盡快漲價,而且不直截了當講提價,而是以改革資源、公用事業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為噱頭,其實改革即是漲價。另一邊是普通百姓特別是低收入階層非常懼怕漲價,進而談改革色變、談聽證會色變。這兩方面不同感受和訴求,給政府出了一個大難題,使得政府處于兩難選擇之境地。
當然,專家有專家的道理,我們資源性產品價格和公共事業產品價格長期以來確實不算高。包括給節約使用、企業經營都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雖然調價次數不少,但是,總體仍然偏低。從節約使用資源出發、從保護環境出發、從與國際產品價格接軌出發,改革長期實行的半福利性資源性產品價格和公共事業產品價格已經十分必要。但是,必須看到,首先,這幾年資源性產品和水電氣暖價格已經有一定漲幅,甚至年年都在漲,高收入階層也許感覺不到,低收入者特別是特困戶已經感覺到負擔過重。其次,在中國13億這個人口大國里,低收入者比重不小,實行有區別的資源性產品、公共事業產品價格,對中低收入者實行帶福利性的價格也符合社會發展目標。
筆者著重要強調的是,資源性產品和公共事業產品提價必須選擇好時機。時機選擇正確了,可能促進價格更加合理,能夠達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目的;如果時機選擇不好,可能適得其反,不但影響百姓生活、加重百姓負擔,甚至沖擊經濟良性發展。當前就不是提高資源性產品和水電等公共產品價格的好時機。
一方面,在去年天量信貸造成的貨幣超投放下,從去年12月份開始特別是新年伊始這幾天,通脹預期明顯增大。特別是部分地區遭受寒潮和大雪后,蔬菜、食用油、肉蛋奶等產品都呈現大幅上漲趨勢。
可以說通脹正在慢慢向我們走來。
如果在這個時期對資源性產品和水電等公共產品進行所謂的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即全面提價,這無異于給已有苗頭的通脹火上澆油,極有可能成為通脹預期的催化劑,催使其從預期通脹變為現實通脹。
另一方面,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去年百姓收入或增長緩慢或停止不前或有所下降,在收入沒有增加或者有所下降情況下,資源性價格、水電等公共必需品價格上漲對高收入者可能不成為負擔,但對于低收入者卻負擔不小。
再一方面,在CPI構成中,農副產品價格、資源性產品和水電等公共產品占比例很大。如果加強市場管理,遏制住中間商暴利,那么,農副產品漲價的直接受益者是農民、是種植者。而資源性產品和水電等公共產品漲價,加重的是城市中低收入者的負擔,受益的是壟斷性企業。筆者要說的是,通脹抬頭雖然是一件壞事,但是,也可以利用這個“壞事”機會做一些“好事”,即調節分配關系:讓農副產品價格隨市場去調節,讓農民從漲價中得到益處;嚴格控制或者停止國家調控的資源性產品和水電氣暖煤等公共產品的漲價行為,間接把漲價的利益讓渡給農民。因此,貨幣政策在應對通脹時與其給資源性價格和水電價格改革預留空間,倒不如給農副產品漲價留些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