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繼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4月1日起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之后,目前,商務部又在醞釀出口全退稅政策,以達到為出口企業減負的目的。筆者認為,出口全退稅政策應當盡早推出。
保出口至關重要
5月底,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江蘇調研時強調,穩定外需對于增長、就業和民生至關重要,要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政策,全力保持中國出口市場份額。當前,出口形勢嚴峻仍是中國經濟必須應對的重大挑戰之一。從海關數據來看,今年前4個月出口數據出現反復。4月出口降幅再度惡化至22.6%。不幸的是,在短期內我們還看不到什么外部因素有助于這一狀況的改善:世界經濟前景不佳,IMF的最新預測是2009年將出現60年來首次負增長,降幅大約為0.5%-1%;甲型H1N1流感的全球蔓延更是雪上加霜,而且至今仍沒有任何緩解的苗頭;加上貿易保護主義威脅也在進一步加大。世界銀行的報告顯示,即使G20這樣明確承諾避免貿易保護主義行為的經濟體,也有17個成員自2008年10月以來實施了47項貿易限制措施。然而,兩個數據擺在我們面前:一是出口在數量上占中國GDP的33%;二是出口部門就業總人數大約為七、八千萬,我們因而不難理解為什么“保出口就是保增長和保就業”這一提法會得到如此廣泛的贊同與響應。
出口全退稅也是“雙刃劍”
在當前外需不振、主要出口市場貿易限制增加的情況下,出口全退稅就成為中國“保出口”政策的重要選擇。出口全退稅在諸多政策選擇中之所以備受青睞,主要是因為其在有效性、精準性和可操作性上具有相當的優越性,具體而言:一是救急性強。在當前出口形勢比較嚴峻的情況下,如果實行了出口全退稅,企業的資金流動性將會得到有效提高,對企業在國際環境中有比較平等的競爭條件和環境,出口完全退稅的措施就更加迫切、更加重要。二是需求率高。自5月份以來,商務部收到了建部以來最頻繁的來自各出口商會上書,上書的話題聚焦一點:將出口退稅率上調到17%。出口全退稅政策的推出,能夠充分滿足我國出口企業的需求。三是覆蓋面廣,涉及全部的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影響的出口額超過中國出口總量的七成以上。四是相對于國內稅和匯率調整等政策手段,出口全退稅發揮作用的約束條件最少,調整效果卻最為顯著。五是直接面向出口商和生產商,傳遞環節短,政策刺激能快速見效。六是便于根據出口商品的特性進行針對性調整,從而兼具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功能。七是操作簡便,不需要另設機構和配置專門的工作人員。
不過,我們在看到出口全退稅政策優勢的同時,也要警惕出口全退稅政策引發國際貿易爭端的可能性。當前,我們的進出口面臨最大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外需萎縮;一個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這時候很多政策尤其是總量的政策在使用的時候要盡量的謹慎和小心,因為中國是一個大國,促進出口的一些政策很容易引發來自國外的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在這方面出口全退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如果政策推出后,國外的客戶是不是也應更多的讓一些利,于是,商務風險和銀行風險的壓力就很大。單就中美貿易而言,是否會出現貿易摩擦,對出口全退稅政策非常敏感。據美國政府統計,美國從1983年起持續貿易逆差,2008年貿易逆差額已高達6811億美元,而中國從1994年起取代日本成為美國的最大逆差國,繼2004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達1619億美元后,2008年對華貿易逆差增長25.5%,約占美國貿易逆差總額的29.6%。貿易不平衡是目前中美貿易摩擦最重要的消極因素,而出口全退稅政策一旦推出,可能會增大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
出口全退稅政策應有保障策略
首先,出口全退稅政策是國際貿易理論所肯定的,也是符合國際慣例和WTO協議的出口促進措施,因此出口全退稅就應當及時推出,讓這項政策在國際貿易和中國出口促進實踐中充分發揮作用。其次,既然出口全退稅政策必定會增加財政支出壓力,但在特殊情況下,只要是能保出口,為出口企業減負,增加必要的財政支出也是應當的,這個缺口可以通過增加國債的發行來解決。其三,一旦出現了貿易爭端,應當充分利用WTO的爭端解決機制。該機制是多邊貿易體制的核心支柱,也是WTO在穩定全球經濟方面做出的最獨特的貢獻,具有一定的約束力,而且還有比較嚴格的交叉報復制度。在國外,國際貿易糾紛案是很正常的,企業進行合理申訴后勝訴的機會也很大,出口企業大可不必對貿易糾紛過于恐慌,從而丟失來之不易的出口市場份額。應當看到,對中國而言,它既提供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我們應努力把握好每一次機會。另外,應按照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于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意見的通知精神,盡快完善國際貿易投資風險防范機制,研究建立國際經濟波動對我國經濟影響的信息引導和預測預警機制。地方政府部門應積極為企業分憂解難,強化對企業應對貿易摩擦的宣傳培訓、法律咨詢,在支持企業運用法律手段積極應訴方面作出努力。從長遠來講,出口企業要加大調整產品結構的力度,加快產業升級,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從根本上減少貿易摩擦。(作者系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教授,高級培訓師,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