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序
上周末公布的中國新經濟數據使一些經濟學家和媒體采用了“脆弱的復蘇”或者“不確定的復蘇”的字眼。只能說是字眼,不是概念。我不認為“脆弱的復蘇”或者“不確定的復蘇”跟真正意義上的復蘇是一回事,也不是有必然聯系的發展的不同階段,它們至多是表達了輿論和市場對復蘇的一種渴望。
根據上周五公布的最新貿易數據,中國對某些大宗商品的需求有增加。中國3月份鐵礦石和銅的進口量超過2月份水平,并創下歷史紀錄。當月原油進口量也較2月份猛增33%。3月份的銅、銅合金及銅半成品進口量較上年同期增長56%,達到近38萬噸,而2月份的33萬噸已經是破天荒了。中國買入5210萬噸鐵礦石,較上年同期增長46%。上述表現可能是規模巨大的財政刺激計劃的效果初顯,在全球經濟加速滑坡的整體環境中也顯得與眾不同。是不是中國經濟已經見底企穩了?
看看可視為相反證據的另一些數據。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3月份進口原油1634萬噸,但較上年同期減少了5.5%。在中國發表貿易數據的同時,國際能源署在其月度能源報告中修正了一個月前估計中國石油需求小幅增長的結論,最結論是中國今年可能出現19年來首次石油需求下降,具體降幅為0.8%。無疑,石油需求放慢直接反映了中國經濟正在放緩。
從總體的進出口數據也看到不實質性好轉。海關總署公布,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出口額下降19.7%,至2455.4億美元,進口額下降30.9%,至1832億美元。其中,3月份進出口額連續第五個月出現下滑。3月份出口額較上年同期下降17.1%,至902.9億美元,但降幅低于2月份的25.7%,成為自去年11月出口開始下滑以來降幅首次收窄的一個月。在備受關注的中國經濟指標中,出口狀況尤受外界重視,這是衡量全世界的消費需求情況的一個晴雨表。3月份進口額下降25.1%,至717.3億美元,降幅大于2月份的24.1%。不過,進口額下跌的幅度不完全是因為進口量下降,另一導致進口額大幅下降的原因是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
有部分觀點認為未來幾個月出口情況將會有所好轉。可能。中國外部需求是不是能回暖得那么快,或者說及時,有待更多證據。目前掌握的與各大貿易伙伙伴的交易數據并不支持以上觀點。較上年同期,中國對貿易伙伴的進出口額在今年頭三個月繼續下滑。其中,對最大貿易伙伴--歐盟的第一季度出口較上年同期減少22.1%,至498.7億美元。對第二大貿易伙伴美國的出口較上年同期下降14.9%,至455.2億美元。對日本出口第一季度下滑16.2%,至218.7億美元。對澳大利亞進口下降13.2%,至72.2億美元,對巴西進口下降29.9%,至34.3億美元,對俄羅斯進口下降40.3%,至35.5億美元。與東盟貿易額較上年同期減少28.5%,至389.2億美元,進出口降幅都超過兩位數。惟一例外是新西蘭。不知是不是因為中國和新西蘭去年10月份達成了與發達經濟體的第一份自由貿易協議,貿易條件改善的激勵作用還未消失。
假如這是復蘇的跡象,那么即使它可能隨時會消失,也值得我們對今后的兩三個月抱以謹慎樂觀。僅僅是假如。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