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檀 評論員
這兩年,不僅是中國股市震蕩筑底的關鍵期,更是中國經濟進行結構性調整的關鍵期,這個門檻還沒有邁過去,所以,現在談什么股市漲跌,毫無意義。
中國經濟的結構性風險,借美國金融危機的機會,大幅釋放。從10月份開始的經濟數據急轉直下,官方公布的一個個經濟數據,從CPI、PPI、發電量、政府財稅收入、房地產景氣指數到工業增加值,打擊了市場信心。
中國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國企效率低、民企污染重、產品定價權喪失、資產品價格過高等。這些問題,借由美國自殺式的次貸危機點燃。美國次貸危機導致中國出口貨物急劇下降,國內產能過剩、消費未能釋放,這一深層次隱患很快水落石出。目前的進出口數據顯示明年出口可能進一步下滑,暫時無法回暖。政府想拉動內部消費以代替出口主導政策,效果如何仍需時間驗證。資產品價格的下降導致中產收入階層深套于股市、樓市中,經濟預期不好,許多人開始節儉度日。
由于國際國內經濟結構問題疊加爆發,這兩年,我國經濟風險將處于集中釋放期。所有人都很清楚,經濟結構要轉型,絕非今明兩年就能完成,現在中國經濟是救命經濟,等經濟增速平穩之后會進入長期調整,很難在短期內重回兩位數以上增長的黃金年代。
中國的經濟結構弊端在于,國企缺乏效率、匯率市場化轉型不力,導致資源錯配,價格體系扭曲。
我國的國企數量在減少,中央國資委成立以來,央企由196戶減少至159戶;到2010年,通過央企之間調整和重組,將現有的央企減少到80至100家,并培育出30至5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一些國企的掌門人向來把做大和做強混為一談,他們吸取了信貸與股權市場上最主要的資源,卻以注資、重組、整體上市忽悠投資者。為了拯救國企,我們不惜扭曲資本市場的立足根本,我們寧可推出隱性的平準基金,也不動大小非盤中的大餐,我們坐看一些上市公司通過重組,將土地與礦產評估出了幾十倍溢價的公允值,我們依然無動于衷。
政府使用積極財政政策拉動經濟,受到各界的歡迎,但無論是4萬億還是18萬億投資,人們最擔心的是,這些資金的使用效率能否得到保障。如果這些珍貴的資源成為“尋租”來源,成為拯救低效企業的“輸血管道”,勢必使已經傾斜的經濟結構與股市更加傾斜。
我們現在無法預料,這些企業還要吸納多少珍貴的資源才能建立市場機制。因此,雖然國企整合能夠帶來短期炒作機會,但短期惡炒的代價是長期低迷。
我國匯率政策為出口服務,這是東亞國家的成功之路,但中國無法復制。全球金融危機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出口是內部消費的補充,出口增長之路已經被全球經濟堵了,我們只有靠內部投資與消費才能獲得新增長極。就這一點,事實上,中外已經達成共識。為此,打破原有的路徑依賴,以壓低居民財富為代價增加外匯儲備的做法,必須停止。
而匯率政策,也需要數年的漸進調整,無法畢其功于一役。匯率戰役已經開始,國務院常務會議24日決定,對廣東和長三角地區與港澳地區、廣西和云南與東盟的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這意味著人民幣將成為區域內的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向市場化邁出了重要一步。只有在此基礎上,港股直通車等才可能成行,否則,一切都是紙上談兵,不過是用民間外儲救香港市場的急而已。
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決定,健全農村流通網絡,明、后兩年再新建和改造一批農家店和農村商品配送中心,增加配送品種,增強綜合服務功能。要進一步擴大品種,加大“家電下鄉”推廣力度。凡此種種,都是擴大中低收入階層消費值得稱道的努力。但是,如果對于低效企業的大規模輸血不停止,大多數善意政策的效果將被抵消。而就業問題也難以通過民企得到有效解決。
現在不談股市漲跌,大敵當前,不談小事。雖然股市對投資者是天大的事,對急欲重組的央企是天大的事,但對于中國經濟而言,是小事。如果結構不調整,股市反彈只是讓吉林制藥這樣可惡的大小非們找到了逃生之門而已。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