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飛飛
最近由華爾街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嘯與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有若干相似之處,包括風暴發生前的房市高漲、長期信用擴張和股市下跌。不過,大多數美國經濟學家認為,今天的決策者已從大蕭條和許多國內外金融危機中獲取教訓,美國現在的金融體制優于以往,不會重蹈覆轍。美國《時代》周刊也分析,今天不同于往日,經過近80年,各國政府已懂得如何善用“有形之手”,令經濟危機不至陷入無止境的蕭條。
不堪回首的歷史
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是指1929年~1939年之間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全球工業國家無一幸免,可以說是史上歷時最久、影響最深遠的一次經濟衰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不久,上世紀20年代美國出現經濟繁榮。此時,整個美國社會的價值觀發生巨大變化,發財致富成了人們最大夢想,投機活動備受青睞,享樂之風盛行,人們把這時的美國稱為“瘋狂的20年代”。
盡管這一繁榮造就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但繁榮本身卻潛伏著危機。農業一直都沒有從戰后蕭條中完全恢復過來,農民始終貧困,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于少數人手中,貧富極度不均。全美三分之一的國民收入被5%的最富有者占有;60%的家庭年收入為僅夠溫飽的2000美元水平;還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
由于大部分財富集中到極少數人手中,社會購買力明顯不足,引發了生產過剩和資本過剩;大量資金并沒有投入到再生產過程,而被投向能獲得更高回報的證券投資領域。
上世紀20年代,人們對經濟前景的自信完全體現在股票市場,道·瓊斯指數從 1921年的75點上漲到1929年頂峰時的363點,平均年增長率高達21.8%,這是一個讓人恐懼的數字。歷史上金融危機前的欣欣向榮景象出現了。
股市崩盤:一切化為烏有
1929年初,狂熱的美國股市如脫韁野馬一路狂奔。10月24日,紐約證券市場突然崩盤,接下來的兩三天,眾財團和總統紛紛為救市出招。此后一周之內,美國人在證券交易所失去的財富高達100億美元。到11月中旬,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下降40%以上,證券持有人的損失高達260億美元,許多普通美國人辛勞一生的血汗錢化為烏有。
1929年~1933年間,通用汽車公司的股票從73美元跌到8美元,有9000家銀行倒閉,至少13萬家企業關門。工業總產量和國民收入暴跌了將近一半,商品批發價格下跌了近三分之一,商品貿易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占全國勞工總數四分之一的人口失業。
美國大蕭條造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影響,使德國、英國和其他工業化國家數以百萬計的勞工失業。由于經濟大蕭條,美國金融公司不得不收回在國外的短期貸款,影響所及,1931年5月,維也納最大銀行、奧地利信貸銀行宣布它已無清償能力,從而在歐洲大陸引起恐慌。7月,德國所有銀行都被命令停業;柏林證券交易所關閉了兩個月。9月,英國放棄了金本位制。在大蕭條的影響下,到了1932年,世界貿易總值減少了一半以上,下降幅度驚人。
事實上,這是一場驚天動地的大災難,一舉摧毀了眾人的希望。經濟停滯一直持續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由于戰爭對人力和軍火的需求,加上對工業技術的刺激,進而出現新的經濟復蘇時期。
大蕭條的原因及化解之道
大蕭條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應該用什么方法化解?經濟學家提出他們的看法和解決方法。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Keynes)曾指出,主要原因是總需求不足,由投資機會減少和投資需求下降引起。他提出以“有效需求”作為政府處理經濟蕭條的理論基礎,政府可以利用財政赤字,擴大支出,增加就業機會來解決大蕭條。
另外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曾認為:對于這場大蕭條,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政策責任。在大蕭條時期,聯儲會默許了銀行的倒閉,未采取任何強有力的行動,終于釀成金融系統近乎完全崩潰的局面,于是出現了倒閉—擠兌—倒閉的惡性循環,使貨幣存量急遽地減縮,因此應該運用貨幣政策的調整來解決大蕭條的問題。
今天,各國政府吸取當年教訓,已懂得如何處理類似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危機,因此這次金融海嘯演變成另一次大蕭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