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檀 評論員
財政部、稅務總局21日聯合發布通知,將從2008年11月1日起再次調整紡織品服裝商品的出口退稅率,部分紡織品、服裝、玩具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4%;10月22日晚,財政部與央行出臺房貸與房稅新政,以阻止房地產交易急劇下滑的勢頭;10月23日,媒體傳出消息,財政部9月初提交的千億元減稅規模的增值稅全面轉型方案已獲國務院批準,減稅規模保底為1500億元,有望達到2000億元,2009年1月1日起實施。
從G3經濟區到新興市場,從美國、匈牙利到巴基斯坦,所有的國家都在應對金融危機,以及接踵而來的經濟衰退。全球信貸市場仍然緊縮,大宗商品交易價格下挫近半,全球經濟衰退不可避免。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目標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阻止經濟增長速度大幅下滑。
系列救市舉措是救市場、救企業、救經濟的應急之舉、必要之舉。面對目前的經濟形勢,有關各方必須放棄救市或者托市之爭,拋棄政府不應救市的之見,參與全球救市行動,保住中國的經濟增長,不能讓中國受全球經濟下滑的大害。
筆者早在一系列文章中以數據說明,中國經濟下滑勢頭迅猛,從用電量來看,GDP已降至9%以下,沿海中小制造企業的倒閉風潮已經蔓延至上游資源性企業,導致中國資源性產品價格全面過剩。同時,美國信貸繼續緊縮,商業票據幾近斷流,全球經濟有可能陷入長期衰退,從外部沖擊我國出口導向的經濟結構。
與緊急救市相比,更為急迫的是,救市舉措應成為中國基礎制度改革的契機,為中國企業與經濟的市場化發展提供空間。企業增值稅改革就是這樣的基礎性制度改革,短期可為企業減負、增加工商企業投資積極性,長期可以提振內需,配合中國經濟結構轉型。
增值稅改革一直雷聲大雨點小。“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2006年到2010年期間,將“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增值稅由生產型轉為消費型”。從2004年7月起,東北地區“三省一市”的8個行業開始試點增值稅轉型,2007年7月起又延伸到中部6省26個城市繼續試點。但年年說改年年難以推廣,主要是增值稅在我國整體稅收中所占比重過大,牽一發而動稅收半壁江山,也因為我國的征稅手段較為落后,而生產型增值稅是最為簡便的征稅方式。
為了遷就落后的征稅手段,難道我們就必須維持落后的稅收體制,向企業重復征稅?全球90%以上的國家實行消費型增值稅,難道我國的征稅手段與稅收人員素質落后于90%以上的國家?這顯然說不通,關鍵是有關部門有沒有讓利于企業、讓利于民的決心和勇氣,改革的動力何在?
增值稅改革的核心,是企業購買固定資產發生的進項稅可以在當期銷項稅中扣除,縮減增值稅稅基。這將導致稅收下降,但仍在政府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國家稅務總局對中部6省的26個老工業城市、12000多戶企業進行了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的試點。到去年底為止,一共為這些企業抵退增值稅34.5億元。即使減稅沖擊達到千億元人民幣以上,與披露方案的減稅規模保底為1500億元,有望達到2000億元相近,以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4.66萬億元,比GDP增長更快的全國財政收入5.13萬億元而言,也在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
增值稅改革勢在必行。由于我國據測算的隱性稅負高達30%以上,增值稅只對工業企業和商業企業征收,導致不同的企業處于不公平的競爭平臺;增值稅稅率檔次多,政府對于不同企業出臺重重疊疊的優惠政策,影響了稅務的法律嚴肅性;由于政府的稅收主要來源于增值稅,使地方政府惟提高投資與GDP為能事,而對于促進內需、促進消費興趣不大,因為消費稅進項遠遠不如增值稅。
稅收是重要的經濟激勵舉措,正確的激勵可以促使企業將市場與消費者當成上帝,而錯誤的激勵則會讓地方政府與企業將一味生產無視污染。從1994年稅改以來,中國的財富分配形成了重政府、輕居民、重生產、輕消費的格局。長此以往,拉動內需將成一句空話,不當的稅收政策已經對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直接造成負面影響。
壞事變好事,此次全球金融危機是我國基礎制度改革的契機。只有推進增值稅改革,才能拉動內需,促進工商企業投資,重視市場。
要看全文,請進入葉檀博客blog.sina.com.cn/yeta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