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余豐慧
關于中石油集團擬未來3年裁員8萬人的說法在坊間不脛而走,隨即受到各界熱議。中石油集團一位權威高層日前在接受記者獨家采訪時表示,“裁員”這一說法并不夠確切,8萬人的數字也只是媒體的推測,并非真實數據(7月29日《上海證券報》)。
按照這位“權威高層”的說法,“裁員”的說法并不確切。但“裁員”引起如此熱議,這本身就值得我們思考。
一個獨立自主經營的企業,根據本企業經營狀況決定裁與不裁、裁多裁少,是企業內部的事情,外部理應不予干涉。而對于政府和社會來說,是希望企業承擔的就業人員越多越好,如果一味不顧社會問題,把人員一股腦兒都推向社會,給當事者造成經濟困難不說,實質上是在給政府出難題。
美國等發達國家當前在次貸危機影響下,一些企業也在大幅裁員,卻少有人說三道四。為什么?因為這些國家社會保障比較健全,即使一時失去工作,醫療、生活保障甚至生活水平都不會下降很多;同時,發達國家工會等職工維權組織很健全,職工被辭退、裁員等在經濟賠償上,企業付出很大,被裁職工一般比較滿意;再者,發達國家職工重新就業機會比較多,再就業相對容易些。而在以上方面,中國還有相當差距。中國人口多,勞動力過剩嚴重,保證盡可能多地就業,保證大家有工作,有穩定收入和生活,人人都能夠過得去,應該成為各級政府第一位的經濟目的。國有企業應該在這方面做出榜樣,在履行社會責任上,應該把為政府分憂,盡可能多承擔就業責任,放在一個重要位置。
所以,人們關注重視中石油“裁員”,首先關注的是一個國有大企業,將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
關注裁員,更在于人們關心,動輒“拿員工開刀”這一思維定式的合理性。企業改制破產要犧牲一般職工利益,由職工埋單;企業虧損了、經營困難了,也從一般職工開刀,這是不少企業的做法。在這種現實下,裁員引起關注,就不足為奇了。
事實上,企業經營遇到困難,有很多應對策略可供選擇:嚴控非生產性支出,不準新購、租賃或變相購買豪華小汽車,不準新建樓堂館所,切實減少各類大型慶典和儀式,切實減少各種會議、評比活動和出國考察團組,有效壓減招待費、差旅費和辦公費等。動輒拿職工開刀,違背中央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建設和諧社會的精神。
中石油裁員,被證明是虛驚一場。但虛驚一場的背后,很多東西值得反思。